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划师》2017,(2)
根据新马克思主义中资本积累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中的主体关系,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GDP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与资本利益耦合,形成"增长联盟",为了快速积累资本、减少耗散,地方政府通过权威和既有的制度极化资本配置,而忽视了公民的需求(生存权、生产权和生活权)。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公民权力的回归。这是公民主动"斗争"的结果,也是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下权力和资本实现"再生产"的一种新陈代谢。然而,权力结构的调整将改变资本配置和积累的模式,资本将迎来"扩散"。新型城镇化要同时考虑"分配"和"出路"的问题,做到平衡发展,避免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2.
珠三角众多小城镇依托"三来一补"及"多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形成工业专业镇及特色产业集群。然而,长期"重产业,轻城镇"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造成空间供需错配,制约其转型升级。本文分析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需求及供需错配的困境,认为城镇化的"量高质低"导致空间无法集聚转型升级的要素是目前制约工业镇转型升级的关键。在总结珠三角多个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实践经验基础上,分析资本三次循环与城镇化及产业升级的关系,认为应加快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推动发展模式由"以业兴城"向"以城兴业"转变。在空间营造路径方面,提出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及空间品质,营造城镇生活方式,吸引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植入生产型服务设施,完善生产服务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植入或更新产业空间,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率;建构跨地域协调机制,提供产业协作机制保障,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财政”模式再认知与转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新形势下探寻"土地财政"适时转型路径对于地方政府的重要性,剖析我国"土地财政"的公共属性以及公共职能;从制度根源和驱动因素方面论述"土地财政"形成的必然性;并进一步揭示"土地财政"的本质是基于土地信用为城镇化建设融资。在研究基础上,就"土地财政"转型提出短期应对策略和长期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土地财政”复活了 一般地,“土地财政”是指中国现有的体制造成的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所带来的相关税费和融资收入的非正常现象,即一方面通过划拨和协议出让土地等方式招商引资,促进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超常规发展,以带来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税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统计数据、调查数据,考察中国新区空间开发的历史过程,定量分析空间治理手段对新区空间开发的影响,构建中国新区空间开发的本土化制度分析框架,旨在发现中国新区空间开发背后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在中国新区空间开发的40年中,中央政府设置了不同的制度激励条件,导致央地关系、政企关系发生变化,随之改变的空间治理制度引发了中国新区空间开发模式的3个阶段变迁。第一阶段是新区的制度红利期,中央施行分税制,地方以协议出让土地的方式招商引资,以企业税收缓解财政压力,导致新区呈现出工业开发的特征。第二阶段是新区的制度普惠期,中央相继实施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地方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更多的商住用地,以土地出让金缓解财政压力,导致新区呈现出综合开发的特征。第三阶段是新区的制度创新期,中央收紧土地配额指标的同时开展考核机制改革,地方面临土地资源紧约束和提升土地效益的压力,导致新区呈现出功能提升再开发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传统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核心是基于"一书两证"的制度,将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用途与形态进行"蓝图式"锁定。当城市建设从增量空间扩张阶段走向存量提升优化阶段,传统城市规划与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产权、制度、税收等问题。现有制度给土地用途转变与房屋产权更迭过程带来了较高的交易费用,造成土地功能用途长期低效益、土地产权锁定在低效率使用者手中。在分析梳理了存量规划的核心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重新探索城市存量规划与管理的新思路,促进城市经营模式由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在规划编制上,也应改变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与程序,主要通过划定政策区、制度设计的方式来实现城市存量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双重挑战下,许多城市在更新过程中往往因为短视和局部私利,大规模拆旧建新,这无疑加速了地域历史文化的灭失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同质化日趋严重.现以山东滕州市接官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项目及其规划设计为案例研究基础,并引入、应用和发展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概念,采用理论与案例结合层层深入的分析路径,探讨了下列问题,包括:城市更新过程和城市更新规划中根本的价值取向、在城市更新规划中如何激活和利用城市历史空间资源和城市文化资本,以及如何运用规划作为有效手段,通过文化资本的激活实现城市文化资本的积累及其向经济资本等其他形态资本的转化,并最终促成理性的城市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利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温州龙港“撤镇设市”的路径、驱动机制及财政模式,以发现其对城镇化模式创新和土地财政依赖治理的政策含义。研究发现,龙港模式是由一个“自下而上”改革推动且不断得到上级政府支持而逐步推进的典范,突出特征如下:(1)推动主体: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但政府仍起主导作用;(2)城镇化模式:异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但以异地城镇化为主,强制性城镇化与自愿城镇化相结合而以自愿城镇化为主;(3)驱动产业:房地产开发和工业是城镇化的两个主要驱动产业;(4)融资模式:多种融资方式并存但仍以土地财政融资为主。从治理土地财政依赖角度看,新型城镇化建设须统筹协同土地制度改革、非征地条件下城镇化模式创新与以扩大县级以下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例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推进。由于中国的土地财政制度,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地财政主要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来获得收益,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包括增量土地出让和进行土地整理后的存量土地出让。经梳理深圳城市发展过程,发现深圳市的城市化就是土地开发模式不断变化的过程。本文将探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开发模式的演化,希望对其他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模式带来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揭示政府职能科学定位的重要性和推动资本逆城镇化的必要性,探讨财政体制设计、多方引导资本投入、改革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等城镇化相关制度优化和政策设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武汉:让城市土地“地尽其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武汉市土地市场2004年发展状况 1.大环境不断改善 2004年对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是一个政策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银行加息,房屋拆迁以及对于土地出让方式规定等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武汉房地产在这一年中经受了重重考验,而武汉土地市场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统计,2004年该中心通过拍卖、挂牌、招标等方式出让土地61宗,公开出让土地面积3742.88亩,同比增长42.96%;交易实现金额78.63亿元,同比增长91.59%,其出让总数,出让面积,出让金额,比上年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黄陂,蔡甸,东西湖等市郊各区公开出让土地也取得突破,为城市改造,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尹稚 《城市规划》2015,(12):93-95
<正>我国的城镇化自建国以来,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历史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率显著提升的同时,城乡建设用地粗放利用所引发的城市建设问题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受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以及"土地有偿使用"、"中央和地方分税"等一系列制度设计的影响,依靠新征土地作为主要空间资源,以垄断一级土地市场获得土地溢价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同时通过廉价生产要素和非均等化基础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亟需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开展国土综合整治,打通城乡之间要素流通的渠道,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以契合高度城镇化阶段的经济、资源、人口等需求变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等省先后部署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积累了一定经验。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2019] 194号),全面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对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调整,是实现城乡土地要素流动的重要平台,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2002年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制度起,各地土地出让在公开化的同时走向了限量化,土地的商业价值随着供应的紧张日趋增大,拿地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当务之急.特别是2004的"8·31"大限,标志了国内土地市场不再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  相似文献   

15.
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使得土地资产的价值得以实现。然而,"招拍挂"出让方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的同时,也推高了地价。"招拍挂"出让方式在规则设计与实际使用过程中确有不完善之处。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现行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种方式设计与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通过推行综合评标法、改...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7,(1)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外来资本和地方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了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然而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经济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和外来人口大量流失的收缩现象。文章以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为例,重点探索了农村城镇化地区村庄单元的收缩特征、形成机制和规划应对。研究表明,农村城镇化地区存在以出租屋空置和厂房小型化分租为特征的空间收缩,且主要集中于旧村片区和老旧工业区;外向型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外来产业人口流失是导致村庄出现空间收缩的主要动因。为了避免村庄持续收缩,文章结合农村城镇化地区的收缩特征和机制,借鉴欧美国家采取的"精明收缩"发展策略,重点从旧村片区、老旧工业区改造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西方高铁对城市影响的内在机制比较研究,揭示了我国高铁发展受制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城镇化阶段、土地财政、短期政绩观和"条块分割"的部门关系等方面影响,在站点选址、周边开发建设等方面难以复制西方模式。"高铁时代"的城市规划应对需科学制定高铁站点周边产业发展规划,理性处理高铁站点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控制站点周边土地开发速度,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以提升整体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外来资本和地方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了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然而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经济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和外来人口大量流失的收缩现象。文章以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为例,重点探索了农村城镇化地区村庄单元的收缩特征、形成机制和规划应对。研究表明,农村城镇化地区存在以出租屋空置和厂房小型化分租为特征的空间收缩,且主要集中于旧村片区和老旧工业区;外向型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外来产业人口流失是导致村庄出现空间收缩的主要动因。为了避免村庄持续收缩,文章结合农村城镇化地区的收缩特征和机制,借鉴欧美国家采取的"精明收缩"发展策略,重点从旧村片区、老旧工业区改造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乡村"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推动了乡村城镇化进程。在乡村草根创业者的带领下,以电子商务为核心促进了乡村产业非农化,并依托乡村特有的熟人社会网络快速裂变复制,也带来了乡村人口再集聚和建设空间快速扩张。淘宝村正从初期起步萌芽到井喷式增长,面临着低准入门槛下同质竞争加剧、创新活力不足等普遍问题,而传统乡村的土地利用方式、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等难以适应电商产业提升需求。本文以全国闻名的淘宝村——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为例,梳理第一代淘宝村的发展路径、当前遭遇的发展困境,从产业转型、空间融合、设施供应、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互联网+"乡村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和提升质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伴随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备受关注,其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实现和广大人民的获得感。本文以东莞市江南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运用计量建模方法,分析社区尺度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助推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表明,江南社区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主要受个人、社会、制度以及社区管理服务等四方面因素影响;社区助推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新移民与本地居民的相互理解和交往,进而实现对城乡二元体制等的渐进性超越。实证表明,社区及社区基层政府对新移民的社会融合至关重要,应自上而下建立系统化的助推机制,推动实现新移民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