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针对氯胺消毒的给水管网中发生硝化作用造成末梢水总余氯不达标等水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根据实验室烧杯试验结果,提出了对给水管网进行纯氯气消毒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定期对氯胺消毒的给水管网进行纯氯消毒,能有效提升管网末梢水水质,同时减少了净水生产消毒药剂的消耗。据统计,在控制出厂水总余氯保持1.0~1.2 mg/L的条件下,定期对给水管网实施纯氯消毒,可使管网末梢水总余氯平均值由0.06 mg/L提升至0.42 mg/L,另一方面生产氯耗下降约4%,生产氨耗下降约12%。  相似文献   

2.
为保障管网末梢水水质安全,在管网中增设补氯系统,提高管网末梢水消毒剂指标游离氯的含量,有效保证管网末梢水对微生物的抑制性.通过实验室测试与实际管网增设临时补氯装置,开展山区供水管网末梢补氯的研究,现场跟踪检测管网中余氯消耗情况及相应指标变化情况,经测试与后期的补氯系统的应用跟踪,管网末梢补氯能有效提高管网末梢水余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
目的分析2006—2016年常州市政供水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的p H、浑浊度及余氯检测结果,为开展生活饮用水在线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6年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常州市区3家市政供水水厂的出厂水以及21个管网末梢水监测点进行每月1次的p H、浑浊度及余氯的实验室检测数据收集,并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家市政供水水厂出厂水的p 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分别为7.57±0.22、0.28±0.18(NTU)及0.59±0.14(mg/L),合格率均为100%,p H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108),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1个市政供水末梢水检测点的p 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分别为7.59±0.23、0.35±0.18(NTU)及0.32±0.21(mg/L),合格率均为100%,p 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家市政供水出厂水、末梢水的p H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96),而浑浊度均值出厂水显著低于末梢水(P<0.05),余氯均值出厂水显著高于末梢水(P<0.05)。此外,出厂水以及末梢水的p H、浑浊度及余氯各月份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掌握市政供水水厂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的p 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及其变化规律可为设置生活饮用水在线监测预警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监测了丰水期和枯水期供水管网中余氯和加氯消毒副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氯甲烷和加氯消毒副产物的总体和分段变化趋势相似,经过管网输送后三氯甲烷相对出厂水有所增加;管材、使用时间、输送距离会不同程度影响管网中三氯乙醛的浓度;枯水期加氯消毒副产物在出厂水的基础上也会增加。所建立的关系模型显示,监测点加氯消毒副产物与出厂水加氯消毒副产物、管材和输送距离、监测点余氯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4台BAR反应器串联对氯胺消毒管网中硝化作用的形成特性进行研究,并与实际管网中的水质变化加以比较.测定显示,BAR4中首先出现氨氧化菌(AOB)生长、氨氮降解和硝酸盐氮浓度升高现象;当AOB数量稳定后,模拟管网中的氨氮浓度沿程降低,生物膜及悬浮态AOB数量、亚硝酸盐氮浓度沿程升高到一定值后降低.发生严重硝化的实际管网末梢pH值较出厂水的降低了0.7,出厂水余氯(3.0 mg/L)已不能控制管网中的硝化作用.由于受AOB检测手段的限制,应综合考虑氨氮、余氯、pH值及不同管网点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来判断管网中是否发生了硝化现象.研究表明,4台BAR反应器串联可以模拟发生硝化作用的实际管网中水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秦港供水泵站负责整个秦皇岛港务集团的生产、生活供水 ,配备有两台 2 5 0S - 6 5水泵、两台IS2 0 0 - 15 0- 40 0水泵。止回阀为普通旋启式 ,停泵水锤冲击波使止回阀经常损坏、严密性差 ,泵房压力水可通过非工作水泵严密性差的止回阀回流 ,造成水泵总出水量大于泵站供水量 ,产生浪费。 2 0 0 1年平均耗电为 0 .2 36(kW·h) /m3。采用二氧化氯消毒 ,控制清水池出水余氯为 0 .9~ 1.1mg/L ,管网末梢水余氯≥ 0 .0 5mg/L ,手动标定加药量。 2 0 0 1年消毒成本为 0 .0 5元 /m3,与国内同类企业比较消毒成本相对较高。1 节能措施① 提高清水…  相似文献   

7.
结合青草沙原水水质特点,进行加氯加氨技术改进。调整消毒药剂由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改进加氯加氨自动控制系统和参数检测系统,实现消毒工艺精细化控制,确保供水水质稳定;完善泵站补氨补氯,提高出水总氯,实现配水管网余氯大于0.3mg/L的上海市行业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比研究了2座自来水厂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后的消毒效果和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并分析了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的安全管理和运行成本。结果表明:改造前后的消毒效果无显著性差异,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后出厂水余氯可稳定保持在原有水平,微生物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各种消毒副产物均可稳定达标,吨水运行成本仅增加0. 001元左右。改造既消除了液氯这一危险源,又确保了出厂水和管网水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1,(1)
目的研究水厂消毒方式由液氯转变为次氯酸钠后对出厂水消毒效果与消毒副产物的影响。方法采集6家水厂转变消毒方式前后出厂水水样共22份,检测消毒效果与13种消毒副产物的指标水平。结果两种消毒方式出厂水消毒效果与13项消毒副产物指标均合格;次氯酸钠消毒出厂水中游离余氯、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三卤甲烷、三氯乙醛的浓度均高于液氯消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厂水游离余氯浓度≥1 mg/L时,消毒副产物中的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三卤甲烷、三氯乙醛浓度均比游离余氯浓度水平<1 mg/L时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1个月测定有效氯含量均为10%的次氯酸钠消毒剂,32℃保存条件下有效氯含量为原含量的67.40%,4℃保存条件下有效氯含量为原含量的89.51%。结论两种消毒方式均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部分消毒副产物指标差异受到消毒剂种类、有效氯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供水管网建模系统,通过控制出厂水余氯、二次加氯点、二次加氯浓度3个因素,模拟分析了R市供水管网余氯浓度分布特点与变化规律。管网余氯实测结果表明,低余氯区域与模拟系统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在模拟系统中,通过降低出厂水余氯浓度,同时在低余氯区域上游进行二次加氯,有效缓解了管网余氯分布过高或过低问题,降低了10. 0%~34. 0%的消毒剂使用量。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供水管网节点余氯浓度过高问题,建立了基于水力优化调度模型的余氯优化控制系统.将建立的余氯优化控制模型应用于SY市多水源供水系统,得到了各水厂不同时段的供水量、氯投加量及节点余氯浓度等信息.优化后的各水源供水量变化较大,平均氯投加量由2.226 mg/L降至2.191 mg/L,表明该模型在多水源供水管网余氯优化控...  相似文献   

12.
黄强 《城镇供水》2021,(6):28-34
21世纪初,许多大型城市开始全面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以对水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但由于部分配水管网过长易造成管网末梢总氯衰减幅度过大的问题.氯胺消毒因可有效减缓总氯的衰减,同时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从而逐渐成为代替氯进行二次消毒的选择,但氯胺消毒易导致管网硝化和含氮类消毒副产物生成的风险增加,从而影响管网水水质.本研究通过模拟计算配水管网中总氯衰减动力学对奉贤区增压泵站补氯补氨量进行优化,同时监测出水亚硝酸盐和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确定该地区增压泵站补氯方式优化方案,实现对氯的精准补加.  相似文献   

13.
以某市第二水源工程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余氯和茵落总数,考察了氨、氯质量比和出厂水余氯浓度对长距离给水管网氯胺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氨、氯质量比为1:4.5时,通过适当提高出厂水余氯浓度,可以有效改善长距离输水管网中的水质,避免增加中途加氯设备,以及便于水厂管理。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作为饮用水辅助消毒剂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辅助消毒剂是指为防止供水管道内部及管壁有微生物大量滋生与繁殖,保证城市水厂出厂水到达管网末梢时仍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要求,而在出厂水中投加的消毒剂。氯有持续消毒效果,水厂通常以氯作为辅助消毒剂。茶多酚为绿色植物制剂,对饮用水具有消毒作用,可探索将其作为辅助消毒剂,以减少氯消毒副产物的产生。试验表明茶多酚作为辅助消毒剂有较强的消毒持续性,不影响出水色度指标,茶多酚作为辅助消毒剂的适宜投加量为3mg/L,茶多酚辅助消毒的药剂成本为0.30元/m~3。  相似文献   

15.
芜湖某水厂以往采用人工方式投加液氯,根据出厂水余氯值反馈预估需要的后加氯量,因此具有很大的延时性和不确定性,出厂水余氯值波动较大,对供水安全影响很大。通过分析当前的加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影响出厂水余氯值稳定的主要原因。通过添加中间加氯点和补加氯点,建立了四环加氯控制模型,通过PLC不仅实现了液氯的自动投加,而且实现了将出厂水余氯值稳定在一个较小的波动范围内,保障了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了以液氯作为单一消毒剂时,在原水氨氮浓度突升条件下,运用出厂水补充加氯保证出厂余氯及降低总氯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出厂水补充加氯时,不仅可以保证出厂水余氯合格、稳定,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氯的投加量,降低氯耗,进而降低消毒副产物产生的浓度。  相似文献   

17.
正余氯是净水工艺流程中反应水质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投氯以后,水中有机物和微生物会消耗一部分氯,剩下来的含氯量,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管网末梢不能0.05mg/L。所以,正确选择应用余氯仪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测量余氯的仪表CL17,可用于检测自来水中余氯和总氯,其测量范围是0~5mg/L,余氯或总氯的分析精度由其内部的缓冲液和指示剂混合进水之后来决定。采用的原理是比色法,将缓冲液和指示剂引入取样中,产生红颜色后,颜色深浅会和余氯浓度成正比,然后再通过光测量把余氯浓度显示在面板上。  相似文献   

18.
以郑州市现状水力模型为基础,对软件水力追踪和水质模拟功能进行开发及应用,可实现管网水龄计算、余氯衰减模拟、供水区域追踪等功能。建立管网余氯模型,可模拟管网中余氯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情况,可为南水北调通水后管网"黄水"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模拟以及结合研究成果预测水质风险区,可提高应对水质风险能力。同时,可根据管网水中余氯衰减情况和管网末梢的余氯水平,指导水厂加氯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上海临江水厂紫外/氯胺组合消毒供水系统,研究了紫外关闭前后,紫外/氯胺组合消毒和单氯胺消毒对供水系统中微生物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氯胺组合消毒对出厂水微生物的消毒效率比氯胺消毒更高。目前工艺条件下,组合消毒可做到对可培养细菌的100%灭活,单氯胺消毒只能达到97.71%~99.98%。单氯胺消毒下,管网异养菌平板计数均值相对紫外/氯胺组合消毒增加128.78%,二次供水异养菌平板计数均值相对增加8.94%,紫外/氯胺组合消毒相对单氯胺消毒可改善管网微生物生长水平,但不能改变管网微生物生长变化规律。二次供水的微生物水平仍明显高于供水管网。二次供水模式中,直供水模式的水质相对最好,水池+水箱供水模式的水质相对最差。相同供水模式下,组合消毒比单氯胺消毒对二次供水微生物的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建筑二次加压供水系统中,由于存在管道或水池(箱)内水体滞留时间较长等因素,容易造成管网末梢余氯浓度不达标或微生物滋生等水质安全问题。基于此,将智能型次氯酸钠发生器用于二次供水生活饮用水补加氯,并分析了补加氯的控制方式、效果和运行成本。此系统采用高、低位水箱进口端联合补加氯方式,当水箱出口端余氯含量低于0.2 mg/L时,智能型次氯酸钠发生器根据水箱水量按需制备次氯酸钠,并进行自动稀释投加。结果表明,该设备用于二次供水系统补加氯时,控制简单,管网末梢余氯稳定,提高了供水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