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岛为例,依据城市自身气候特点、水文条件、土地资源以及构建海绵城市的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构建了5个方案层,8个影响因子组成的评价体系。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是解决横琴岛雨洪问题更为有效的措施。人工湿地在促进城市降水污染物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资源的再生潜力,可以获得城市雨洪管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2.
车生泉 《风景园林》2011,(5):157-157
城市基础设施(urban infrastructure)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由城市中可以发挥调节空气质量、水质、  相似文献   

3.
从景观基础设施的发展出发,以雨洪调蓄为导向的城市公园(雨洪公园)为例,将城市雨水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园相结合,进行协同整合和统筹建设。通过在公园层面上实现雨水管理基础设施功能与景观和生态功能的无缝衔接,形成二者在空间上相互交织和组合的统一体。并以此提出一个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新型城市公园形式——景观基础设施公园。总结了这种以最少的用地来满足最大的社会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公园的特点,为当今乃至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姜丽宁  应君 《城乡建设》2012,(11):88-90
一、绿色基础设施概况(一)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50多年前美国自然规划与保护运动,奥姆斯特德在设计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时就有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雏形。但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是将城市绿色空间提升为一个系统,至今没有  相似文献   

5.
生态雨水管理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已经成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费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为例,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费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的背景、策略和实施进行阐述,指出费城以生态网络作为多样化的雨水基础设施载体,将雨水基础设施与城市需求和功能相融合,使用"绿色英亩"作为量化的建设标准,基于建筑用地总面积及不透水区域的面积收取雨洪管理服务费。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绿道设计为例,对绿色基础设施雨洪管理的景观学途径进行研究。首先引入区别于传统雨洪管理的可持续雨洪管理概念,阐释可持续雨洪管理的主要载体——绿色基础设施,重点从功能特征、网络属性、绿色本质三方面延伸基于雨洪管理的绿道理念,并举例国际案例加以佐证;其次分别从尺度跨度和功能特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基于雨洪管理的绿道景观规划要素与设计要素;最后在方案制定流程中重点研究了绿道与雨洪管理两者能够协同工作的主要步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城市内涝、污染等问题频发,雨洪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居住区是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选取杭州市内的27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从渗透收集、净化输送、雨洪调蓄及相关要素等四个方面调查了杭州市居住区雨洪设施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更新雨洪处理方式、加强雨洪管理系统建设、优化雨洪设施景观化设计、增加公众认识度等四项优化策略,为城市住区雨洪设施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理念下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雨洪管理的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海绵城市理念的实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绿色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之间的关系,结合相关经典案例,解读绿色基础设施如何支撑"海绵城市"的理念,以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的实施进一步阐明实现途径,结合中国复杂的城市环境,指导实现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我国城市雨洪管理建设的现状,以及实现海绵城市理念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分析绿色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对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支撑措施,并对我国的城市雨洪管理进行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不透水面分割,呈现破碎化和硬质化,导致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雨水溢流和水体污染困扰。绿色基础设施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吸收、减缓和过滤雨水[1]。已有研究证实绿色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城市水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社区价值提升,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内容[2]。美国现有772个城市采用雨污合流排水模式[3]。这些城市的雨洪管理一般分三种方式:一是增加集中布局的大规模雨水管网,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导致城市河道渠化和生态退化。通过生态修复重建城市河道的自然动态过程,有助于提升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城市流域健康。本文概述城市河道修复的内涵和方法 ;以西雅图市河道修复项目为例,阐述修复设计与城市功能、雨洪管理整合的方法和过程,并评估其结果和价值。研究表明:河道修复是促进西雅图重构城市流域生态连接的重要手段,以及未来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的关键廊道和节点;在建成环境的限制下,西雅图发展了局部渐进的修复策略,为城市可持续开发、社区复兴提供了良好契机;各利益群体的参与和协作是实践得以推进的保障;评价应基于多元目标及价值。这些经验可为中国"城市双修"工作提供具体思路,促进城市可持续转型。  相似文献   

12.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韧性测度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城市韧性界定为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构建城市应对雨洪风险的“雨洪致灾危险性—城市韧性”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客观赋权方法,选择“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规划期,对长三角中心城市开展雨洪韧性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的雨洪韧性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因子、社会保障和外来人口因子、灰—蓝基础设施因子、交通设施因子、绿色基础设施因子的影响。通过比较致灾危险性指数与城市雨洪韧性指数的关系,得到4类典型城市:脆弱型城市15个,高风险城市6个,低风险城市6个,韧性城市缺失。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城市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的重要基础,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雨洪基础设施等特指韧性,处于不同韧性类别的城市应采取发展型、增量型等不同适应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介绍了高校校园雨洪管理中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要点和主要内容,阐明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在海绵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我国高校校园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赵万民  冯矛  李云燕  邓宇 《城市规划》2021,45(7):91-103
在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山地城市因其复杂的自然环境特征面临着生态系统衰退、人居环境恶化等危机。绿色基础设施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保障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自组织性、可持续性,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本文通过梳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发展历程,借鉴欧美战略规划案例,结合山地绿色生态空间的特征,构建包括风险评估、绿色空间网络构建、优先级评价、弹性管理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城绿色基础设施战略规划作为实践应用,构建"山-水-绿-文"复合要素的全域绿网,实现山地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风险把控、要素测控、空间管控,为探索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城镇化路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LID强调雨水为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废物",不能随项目的开发而任意直接排放,要求在汇水面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大量不透水面积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利用管道(渠)排放的传统雨水系统不同,LID不仅强调采用小型、分散、低成本、且具有景观功能的雨水措施控制径流总量和污染物水平,还强调在规划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上的源头就要系统地考虑应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和措施,以实现维持场地原有水文条件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蔓延避无可避。文章从城市蔓延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发展现状出发,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区别。以福州市为例,试述在城市蔓延语境下绿色基础设施的实践状况,并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践的出发点、规划方法、评估标准、地位四个方面与国外进行比较,希冀从中得到启示,以对后续的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平面上升,全球各地遭受的洪涝灾害与全球粮食减产等问题成为了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与此同时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与土地资源扩张,自然资源消耗过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导致城市无法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城市内涝。在全球变暖的客观环境下,解决城市的雨洪问题是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雨洪解决方案,以武汉市的雨洪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武汉独特的自然环境,以期探索出适合武汉的解决方案,并对其他城市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跨境城市区域中的城市管治——以香港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沈建法 《城市规划》2002,26(9):45-50
探讨香港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香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跨境城市管治网络涉及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及其他相关组织。重点是跨境城市管治尤其是香港特区政府的角色。从 2 0 0 1年开始 ,香港的跨境城市管治开始从“跨境保护主义”向“跨境自由贸易区”转变 ,这对香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天然水文循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河湖湿地、丛林草地等开放空间的水文水力与水生态特性及其在城市雨洪管理中调蓄雨洪、净化水质、支持生物多样化等功能,以及在城市规划中保护、设计和利用这些自然空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整合各类人工与自然雨洪设施,规划构建城市—社区—源头三层尺度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框架,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城市规划应以雨洪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雨洪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