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全球各个国家和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人口和交通问题。TOD模式是能够缓解城市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所借助的公共交通方式不仅能够解决相应的交通问题,更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相似文献   

2.
楼森宇 《城市建筑》2013,(24):344-344,348
义乌市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严重,严重影响市民生活质量。公共自行车系统是义乌市政府发展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义乌交通拥堵现状,开拓城市绿色交通系统,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适老化作为切入点,针对天津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所存在的适用人群局限性、功能定位单调和忽视骑行文化等问题,应用城市规划设计、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提出公正性、可交往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原则,并从站点布局与设施优化、骑行交往空间规划及城市骑行文化塑造三方面探讨城市社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适老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公共自行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的必要环节及扩大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范围的有效手段,在低碳、绿色和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围绕宁波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目标,结合城市布局与城市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确定宁波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宁波公共交通系统中的战略定位,从拓展运营网络、完善信息系统、优化服务内容、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改进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城市中涌动的自行车流,曾经是中国城市的标志,被外国人喻为“移动的长城”。而今,当城市发展跨入汽车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自行车在公共交通体系中还有一席之地吗?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2)
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问题相继出现。与此同时,为了降低碳排放量,切实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缓解交通拥堵带来的诸多不便,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项目应运而生。本文力图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访谈等调研方法,探索成都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8.
王金岩  何淑华 《城市规划》2012,36(10):68-74
公共交通导向(TOD)的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是基于东部沿海平原省份城乡公路与道路网络较为发达的地域特性,通过选择性地建设设置公交站点的"城镇型社区",形成网络化互动连接的城乡公交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进而触发城乡要素流动、优化公共服务,改变传统发展动力自上而下的树形结构模式。通过对德州市临邑县村镇体系规划的实践研究,发现TOD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能够在依托地域需求、服务政府决策、优化规划模式和改善功能结构等方面为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4):119-121
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市内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已老生常谈。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补充,在环境保护、便利出行等多方面具有优势。文章通过了解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及其运营模式,深入分析连云港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一系列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PLPS研究法,调研了常德市居民日常出行模式和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现状,分析了常德现行公共自行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规划布局、自行车智能化系统、基础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在低碳、环保、永续发展等理念的背景下,大众运输越来越受到城市市民的青睐。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大众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程接驳、站间换乘以及休闲旅游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台北市政府所推动U-bike自行车租借系统为例,说明凭借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提供全体市民一个方便且迅速的替代型公共交通工具。同时,这项工具除了适当地疏解城市交通的拥挤问题之外,也成为市民平时休闲、游憩与运动的重要使用工具。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的交通诱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认识到交通诱导因素对于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尝试从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的交通基础成因和交通诱导策略的角度展开分析。在当前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的交通诱导因素分析过程中,必须树立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强化TOD的土地开发模式,进行城市轴向发展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交通等各要素的整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中心广场的改建与再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广场是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我国许多省会城市规划上都有自己的中心广场。研究这些城市广场与公共空间的现状,探讨如何改建和开发这些广场,使之成为城市中积极活跃、优美而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环境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80年代迄今所参与若干城市广场改建规划设计研究实例中遇到的诸如:城市发展的连续性、有机更新的前瞻性等重要而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公共自行车使用活动的时空间特征,首先提出了基于租赁点的若干使用特征指标,界定了时长势力商、租还潮汐比、桩位周转率等指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进一步利用杭州某一典型工作日的刷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细粒度、全景式地测度了所有租赁点的使用特征,并对城市各类地域的使用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受空间布局和建成环境的影响,租赁点特征指标值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总体上形成了“圈层式”的空间分异结构,即使用量大、潮汐性弱且周转率高的租赁点集中于中心区,而使用量小、潮汐性强和周转率低的租赁点多分布于主城区边缘和外围组团;非景区租赁点的使用时长普遍小于景区,但短时长使用比例并不高,表明公共自行车接驳作用有限.最后,针对租赁点使用冷热不均、绩效水平差异大、接驳功能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商业中心区功能高度复合、空间高度集聚,其发展要求建立舒适的全步行系统、空间垂直发展。地下空间的立体化发展机制是利用地下交通空间带动“地下商业、休闲、娱乐”功能发展,增强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功能混合、空间集聚、交通网络化的目的。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关键在TOD模式导向下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与其他区域或中心联系;以轨道站点为“发展源”、地下步行网络为“发展流”、地下车库为“发展块”,将机动车交通全部放入地下,构建片区化、网络化、立体化、简洁化的地下空间形态,建立轨道影响区内的全步行系统及立体步道网络串联公共空间、娱乐空间、商业空间,促进商业中心区的立体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琛 《山西建筑》2010,36(22):15-16
以河(江)城市段消落带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国内外水利工程技术以及滨水景观设计,并对消落带的相关概念、城市消落带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和辨析,从而得出了城市消落带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8.
刘灿 《山西建筑》2010,36(8):14-16
结合“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的宏观背景及我国城市增长的外在动力,介绍了低碳型交通与城乡空间形态演化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城乡空间发展措施,指出城乡空间开发应倡导低碳型交通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
国内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大量研究集中在规划设计等实践领域,理论成果十分匮乏,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轮廓仍未清晰,有待对此作出阐释。在解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文章对公共空间蕴含的城市正义、城市复兴、城市综合竞争力3个维度的价值认知体系及其相应的研究路径作出归纳总结,旨在补充理论空缺,为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结构及其发展逻辑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