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近二十年来河床演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珠江三角洲20世纪80年代及1999年两套实测河道地形资料,从平均河底高程、河相系数及河道容积等方面分析河道的冲淤变化状况,比较了不同网河片区、网河区与口门区、主要汉口的河床演变差异,从中可知珠江三角洲网河河道在80年代后普遍下切,但下切幅度各有差别。通过对引起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广东省河道采砂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洪湾水道受径、潮动力相互作用,水流、泥沙和河床演变具有独特的时空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处于缓慢的淤浅过程;经过1985—1995年为期10年的河道整治、疏浚,由一条宽阔易淤积的河道成为一条窄深而规则的水道;21世纪以来,加之港口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影响,总体呈现冲刷,但幅度小,河床目前处于自我调整的过程中。随着河道管理力度的加强,通过禁止人为的随意挖砂抛砂,配合合理的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洪湾水道最终将趋于稳定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性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受大规模采沙影响,其河道特性发生的显著变化,基于实测资料,从网河区河道的河床演变、水沙条件、同流量水位变化、西江和北江分流分沙变化、河槽容积及河道行洪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网河区河性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河床下切严重,来流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下降,同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思贤滘对西江、北江的分水分沙有所调整,河槽容积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随着规模取沙的减少,2005年后网河区河道进入新的平衡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4.
1977~1996年黄河下游水文断面反映的河床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1977~1996年的水文断面实测资料,描述了断面形态特征与泥沙传输冲淤波,建立了汛前主槽断面面积与花园口前期径流物理量的关系,分析了洪水水位流量关系,为洪水预报和防洪顶案的编制及实际预报业务增加了参证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罗斌 《云南水力发电》2023,(10):343-347
咯河(德吾录河)河道长度为68.4 km,已治理河段41.57 km,合作市段已安排实施项目治理河长约5.95 km,有防洪任务河段基本治理达标,剩余20.88 km河段未建设,文章以合作市咯河未治理段河道为例,分析河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水面线推算方法研究,并通过河道稳定河宽计算、河道纵横稳定计算、河相系数计算来进行河道演变分析及两岸绿化措施建立生态绿化带的基础上,提出未治理段河道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三角洲建造过程中河口不断延伸,黄河口河道相应发生调整。分析观测资料发现,河床可调整要素宽深比、比降、河床质组成的调整都存在一个极限值,并在河口河道行水晚期的淤积中保持基本不变。研究认为河床质调整极限是由来沙组成及河床质细化机制决定的。但是,河槽的宽深比不能进一步减小,以保持在更小比降下的输沙平衡,并非宽深比所对应的河槽形态已是所谓最大输沙形态,而是由于大流量过程和小流量过程不能适应对方所塑造的河槽形态,相互破坏对方塑造的窄深河槽。所以出现了虽然断面缩窄可加大输沙力,而河槽却不向这个方向调整,这样一个表面上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解决这对矛盾对河口河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江和畅洲段的河床演变和水体的环境容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维斌  郑孝宇 《水利学报》1996,17(1):8-12,7
长江和畅洲段河床演变造成南汊分流比逐年下降,本文对不同分流比情况下的污染带分布和断面平均深度进行了计算,其结果表明:随着分流比的下降,南汊水体的环境容量减少,水质污染加剧,从水体环境保护方面定量论证该江段河道整治工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衡鹏  孙东坡 《人民黄河》2013,35(4):8-10
在对黄河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及张堂—高村河段主溜线、来沙系数、典型横断面宽深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濮阳河段水力、泥沙因子间的关系,研究了主溜流路变化及横断面调整的特点。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使主溜摆动范围明显减小,在改善河势的同时塑造了新的河床形态;在现有工程布局下,整个河段河势大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应进一步完善现有河道工程,增强对濮阳河段河势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贺巧宁  丁贤荣 《人民长江》2008,39(24):99-100
水流与河床、河岸以及涉水工程建筑物相互作用,引起河床演变。传统的河道地形变化分析是手工描绘不同时期地形等深线,人工切割断面进行计算,通过对比分析来研究河床的冲淤演变。这种方法工作量大,精度也难以保证,GIS技术为河床演变断面分析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方法。介绍了GIS在河道断面分析及河势变化分析方面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GIS技术十分有利于进行河床演变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佳木斯水文站监测断面多年的汛前汛后深泓点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提出了松花江佳木斯水文站监测断面河床冲刷与淤积变化的总体规律。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河道进行了概化,利用一维非恒定流基本方程组,河网节点连结方程及边点方程建立了珠江三角液河网区水动力学模型,将参加计算的方程分成微段,河段,汊点三级,采用逐级处理再联合运算的方法(即所谓的三级联解法),求得河网中各计算断面的水位,流量等值,利用丰,平,枯,三期的实测资料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率定后的模型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河流的污染现状特征及造成污染的各种复杂成因,提出了城市河流污染修复的技术路线,并对污染河段开展生物修复、工程修复的具体技术和建立修复维护机制作出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主要河道水量分配比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珠江三角洲河道因大规模无序采砂等原因,河床不同程度下切,引起各主要控制节点的水量分配比明显增减。对珠江三角洲马口、三水、思贤浯、天河、南华断面及八大出海口门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量分配比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珠江三角洲的防汛抗旱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质模型,以1998年6月(丰水期)、1999年1月(枯水期)为案例计算分析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区的碳质生化需氧量(CBOD)、总氮(TN)和总磷(TP)通量。结果表明,河网和河口区的污染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在丰水期,河网区污染物的外源输入主要由上游输入的污染物通量(上游通量)贡献;经八大口门输入河口区的污染物通量(入河口通量)是河口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在枯水期,河网区污染物的外源输入主要由河网污染负荷贡献;入河口通量是河口区TN、TP的主要来源,而河口区的CBOD主要来自河口污染负荷。丰水期的污染物上游通量、入河口通量分别是枯水期的8.0~20.2、15.1~21.5倍,同时,丰水期输入南海的污染物通量(入海通量)是枯水期的6.4~9.1倍。污染物主要经东四口门输入河口区,就各口门而言,虎门、磨刀门和蕉门是最主要的输入口门。总体上,河网和河口区对于CBOD、TN、TP均表现出"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57—2016年珠江三角洲河网区15个水文站月平均水位资料,利用pair-copula结构构建水位空间依赖性模型生成样本数据,并采用F-madogram方法定量评估不同时期、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距离范围内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的水位空间依赖性。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河网横向发育区域比东南45°方向发育区域水位空间依赖性弱;夏季丰水期水位空间依赖性比冬季枯水期水位空间依赖性显著增强,且季节尺度下水位空间依赖性比全年尺度下水位空间依赖性弱;受人类活动影响,在远距离情况下夏季丰水期1987—2016年的水位空间依赖性比1957—1986年显著增强;在较小距离范围内年极小月水位1987—2016年的空间依赖性比1957—1986年显著减弱,在远距离情况下年极大月水位1987—2016年的空间依赖性比1957—1986年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当前地理环境变化相关连的两大问题。本文根据珠江口28个验潮站近数十年的观测记录统计,发现有23个站均显示轻微或明显上升,从地壳运动、水文地理因素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并就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水位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廷华 《人民珠江》1998,(6):38-41,45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50年代至60年代大规模联围筑闸后,对以洪为主河道,上下游高高潮位或低低潮痊都有所壅高,且壅高值为上游大于下游,沿而下呈递减变化;对以潮为主的河道,高潮位或低潮位都呈上升趋势,县低潮位上升明显。河道泥沙淤积也促使洪水位不断提高。另外,预计未来50a海平面上升将使网河区水位相应地抬升,其中对以径 主的河口如磨刀门水位影响较小,对以潮流为主的河口如虎门、蕉门水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珠江河口三角洲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珠江河口三角洲水域近5年来的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成果。分析表明,目前数值模拟技术正朝着水系整体模拟、多要素耦合模拟、多方法有机集成、系统框架下局部水域重点深入研究的方向发展。建立珠江河口水域的数值化研究平台,集成各种信息和分学科技术,支持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是今后数值模拟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分水分沙变化及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作者根据西、北江干流高要、石角及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马口、三水共4个水文站的流量、输沙率的月均序列进行统计,探讨近几十年来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分水分沙的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网河区顶点的分水分沙格局以1993年为转折点,自1993年后,水沙分配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水站的分流比和分沙比突然增大,分流比约增大了一倍,保持在20%以上,分沙比在16%以上。应用非线性神经网络模型对马口、三水两水文站的分流比和分沙比进行建模,并对网河区顶点的分水分沙变化趋势作多步预测,结果表明,1998~2000年三水站的分流比均在 25%以上;1998年的分沙比较小,预测值为 12%,1999年和 2000年的预测值分别是15%、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