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Landsat影像时序特征和面向对象分割方法,分析1985-2018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覆盖时空特征,探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5-2018年间研究区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共减少9.9847×104 hm2,其中沼泽和草甸湿地面积减少尤为明显,而人工湿地面积则逐年增加,年平均增加率达54.66%,主要是盐田养殖场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大;社会经济因素对研究区土地覆盖的影响程度高于水文因素;输沙量是影响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水文因素,实测径流量的减少进一步导致天然湿地向旱地类型转化;人口和GDP变化对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的正相关作用比较显著,而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则与该两个指标的负相关关系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黄河口附近海域水体悬浮泥沙浓度及光谱信息同步测量数据,设计了使用MODIS Band1波段反射率进行悬浮泥沙浓度定量反演的模型.以MODIS产品MOD09GQ陆地反射率数据为数据源,进行了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反演,获得了2009年夏季黄河入海口悬浮泥沙浓度分布图,结果表明:悬浮泥沙浓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由岸向海逐渐降低,但在黄河入海口南北两侧浓度梯度表现出较大差异;浓度大于300 mg/L的悬浮泥沙主要分布在清水沟流路以南的莱州湾西岸,而黄河清8汊以北区域仅在特定潮流及天气情况下在河口以外区域有较宽分布;浓度为10 ~ 300mg/L的中、低浓度悬浮泥沙主要分布在入海口南侧莱州湾中部海域、高浓度悬浮泥沙分布区以外;浓度小于10 mg/L的极低浓度悬浮泥沙主要分布在上述区域之外远离岸线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它特殊的泥沙、水资源生态问题.本文具体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泥沙特性、成因及其对生态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引黄泥沙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并依据地形、土壤、水沙资源条件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提出了4种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多沙沉沙区减沙输沙模式、浑水灌溉区泥沙利用与动态调控模式、缺沙少沙盐碱区客沙改土利用模式、局部低洼盐碱区放淤改土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西江干流泥沙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控制水文站站年的实测水沙资源及插补,延长所得站年资料,采用输沙平衡法,河流横断面历史演变法、上下游沙量相关法进行了河床演变分析和河流泥沙冲淤变化研究,其主要结果是,珠江干流天峨-梧州4个区段中,各区段差异较大,年际之间,时段之间有冲有淤,但总体上均有淤积,其中天峨-迁江区段淤积最多,主要淤于大北,岩滩库区,未受拦河工程影响的干流河道并无明显淤积,基本保持水沙平衡。  相似文献   

6.
粉沙质海岸泥沙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研究根据泥沙性质,提出了滩面泥沙中值粒径介于0.03mm ̄0.12mm的海岩为粉沙质海岸,并对其泥沙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粉沙质海岸泥沙特性除了与中值料径有关外,还与级配有关。当泥沙中粘性细颗粒物质含量较高时,其整体体现淤泥质泥沙特性,当泥沙中粘性细颗粒物质含量较低时,整体体现散粒体泥沙特性,其运移形态前者是以悬移质运动为主,后者地既有悬移质运动又有推移质运动。对于推移质输沙,其输沙率不  相似文献   

7.
小开河引黄灌区运行10a,输沙干渠基本处于冲淤平衡,未进行过大面积清淤,实现了泥沙长距离输运的前期设计目标。引水引沙条件、渠道边界条件,支渠与沉沙池运行情况均是影响小开河灌区泥沙长距离输运的主要因素;加大引水流量,降低引水含沙量,合理调整渠道断面形态,减小渠道糙率,科学调控支渠、沉沙池运行状况,均是提高灌区输沙干渠水流挟沙能力,保障灌区泥沙长距离输运和持续运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变化环境下清水河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及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河上游清水河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水资源短缺且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高度敏感。明晰变化环境下清水河流域的径流演变规律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贡献,对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确保本流域作为首都地区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清水河张家口水文站和啕来庙水文站近70年的实测径流资料,利用有序聚类分析、小波分析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清水河流域径流演变特性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70年清水河流域径流呈显著减少趋势,径流深年均减少0.6mm;各月径流亦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以春夏两个汛期的减少最为显著;(2)径流在1979年前后发生突变,径流变化的第一、二主周期分别为27a、8a;(3)径流年内分布的不均匀程度明显增加,春汛(3月-4月)占全年径流总量的比例增加,而夏汛(7月-8月)占全年径流总量的比例则呈现减少态势;(4)双累积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径流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89%)。  相似文献   

9.
基于床面均匀泥沙颗粒相对位置关系,确定了瞬时作用流速及有效作用高度,建立了平坡泥沙起动条件与床面泥沙暴露度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得到,泥沙跃移起动要求水流条件最高,滚动起动及滑动起动取决于泥沙颗粒的暴露角,且暴露角 θ 不随拖曳力系数CD和上举力系数CL的变化而变化.当暴露角 θ 小于42.8°时,泥沙更易于滚动起动;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和RS技术,通过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定量分析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1990—2010年,渭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林地、耕地和建筑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耕地、未利用地、湿地占比呈逐渐减少趋势,草地和林地占比呈增加趋势;自然条件制约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人类活动尤其是宏观政策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统计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工程取样试验结果,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矿物成分及其基本的工程地质特性。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具有较强的压缩性,强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4,(8):7-9
根据无定河干流白家川、赵石窑水文站1956—2005年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游程检验、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以及有序聚类法分析了降水、径流和输沙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白家川、赵石窑两站年输沙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序列中均存在趋势分量和跳跃分量;②白家川、赵石窑两站年输沙量和年径流量的变异点基本同步;③白家川、赵石窑两站累计输沙量的减幅都大于累计径流量的,而年输沙量和年径流量的相关性较强,说明输沙量受径流的影响较大;④人类活动是导致流域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黄河河口的治理与三角洲地区泥沙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对黄河口地区的形势与河口治理的新认识和小浪底水库修建后河口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指出在今后河口治理中,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使河口治理与泥沙利用相结合,泥沙利用与疏浚相结合,以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是地表巨大的输沙系统之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输沙量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探讨了全新世以来黄河流域3个主要泥沙沉积汇的堆积变化过程以及黄河输沙量的变化过程,揭示出在人类活动逐渐增强的主要影响下,宋代以后黄河输沙量经历了加速增加的过程,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以及水利水保措施作用下黄河输沙量又经历了逐渐减少的过程。与历史时期相比,近年来黄土高原坡面和沟道的侵蚀产沙量仍较大,仍需长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20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黄河输沙量逐渐增加,因此黄河下游与渭河盆地及小北干流年沉积量也都呈现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两者沉积量年增加的比例比较接近,与黄河输沙量年增加的比例一致。近几十年来,下游主要受大堤防洪能力及来沙变化影响、渭河盆地及小北干流主要受三门峡水库水位和来沙变化影响,年沉积量起伏变化,2003年以来两泥沙汇都发生了持续冲刷过程。河套平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泥沙汇,1949年以前400多a的平均沉积量接近0.9亿t/a,1950年以来年均沉积量较之前长期平均值高,受来沙系数变化影响,经历了两个起伏周期,近期进入低谷。  相似文献   

15.
黄河泥沙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中分年和汛期两方面分析总结了 195 0~ 1999年间黄河中下游径流量、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特点 ,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行时期下游河道泥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泥沙 5 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表现在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变化不同步 ,水量汛期比例减少而沙量向汛期集中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水沙特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黄河下游水沙量数据,研究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可以为今后治理黄河提供重要依据,对指导人类活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随机水文学的方法对黄河下游4个站(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1950年-2007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析发现,黄河下游水沙量具有下降的线性趋势,且变化以跳跃模式发生。其变化受水土保持、引水调水(南水北调等)、水库运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降水量(1956年-2000年)下降,是黄河径流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需全面考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分析花园口和利津的水沙量来反映黄河下游水沙量的跳跃变化。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冲淤平衡的来沙量临界值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河三角洲在整体淤进的同时伴随着蚀退,近年来黄河来水来沙递减趋势,现行河流路海岸线淤进行减缓,原行河流流路岸线出现了严重的蚀退,三角洲造陆的趋势又速度制约着三角洲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本文以近20年来黄河水文,泥沙,三角洲滨海区水深等的实测资料及卫星遥感照片为依据,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趋势以及与流域来水来沙的关系,得出三角洲整体趋于冲淤平衡的年来沙量临界值为2.45亿t。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河水沙分布状况及治理思路。研究认为:近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沙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河道防洪形势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充分认识多沙河流河床演变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黄河水沙治理思路包括:减少上中游粗泥沙来源、利用洪水塑造河道主槽、增大高效输沙流量出现几率、强化水库水沙调控作用、改造游荡性河段河槽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