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崎均 《中国油脂》2021,46(6):119-124
采用正己烷-乙醇混合溶剂提取微拟球藻总脂,分级后得到中性脂、糖脂和磷脂,采用薄层层析分离3组分,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各组分在总脂中的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同时分析了EPA在各脂质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微拟球藻总脂甘油酯的中性脂、糖脂、磷脂占比分别为3342%、38.22%和28.36%;中性脂主要组分为甘油三酯(TAG)和游离脂肪酸(FFA),在总脂中的含量分别为9.27 g/100 g和5.79 g/100 g;糖脂主要组分为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在总脂中的含量分别为14.03 g/100 g和5.81 g/100 g;磷脂主要组分为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肌醇(PI),在总脂中的含量分别为6.22、3.53 g/100 g和1.53 g/100 g。3类脂质之和占微拟球藻总脂的51.49%;不同脂类脂肪酸组成差别较大,EPA在甘油一酯(MAG)、MGDG、DGDG和PE中比例较高,分别占各组分脂肪酸总量的16.94%、3724%、1432%和10.51%,EPA在中性脂中分布最低,83.59%的EPA以糖脂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2.
利用Bligh-Dyer法提取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头胸部、虾螯、虾尾壳和虾尾肉中的总脂,利用硅胶柱层析分析比较各部位总脂中糖脂、中性脂和磷脂的含量,利用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比较磷脂种类的分布、组成及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小龙虾各部位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并与总脂、中性脂和糖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龙虾头胸部的总脂含量最高(2.61%),其脂质种类以占总脂72.85%的中性脂为主,磷脂含量为16.52%,同时含有10.63%的糖脂;虾螯、虾尾壳和虾尾肉总脂含量在0.45%~0.70%之间,均以磷脂为主,占总脂的60%以上,其次为糖脂,中性脂含量最低。小龙虾各部位含有相似的磷脂组成,都含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鞘磷脂(Sphingomyelin,SM)、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心磷脂(Cardiolipin,CL)及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其中PC、PE和SM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磷脂。小龙虾各部位磷脂均含有较高含量(40%)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磷脂中PUFA主要为C20:5n-3(Eicosapntemacniocacid,EPA)和C20:4n-6(花生四烯酸,ARA)。  相似文献   

3.
Kamal  M 张荣强 《肉类工业》1993,(6):44-46,48
用从加利福尼亚和新西兰白兔(雌雄年龄均为上市年龄,2和3月龄)前肢、背肌和后肢抽提的脂类作脂类组成的分级分离和鉴定样品,同时,也评价特定加工方法(即,高压蒸煮、烘烤和烟熏)对脂类组成的影响。用簿层层析技术将脂类分成7个鉴定部份。雌性的磷脂含量稍微比雄性的高,而其它种类脂质则相反。观察到年龄组间略有差异武前肢的磷脂含量最低,而甘油三脂水平最高。通常的加工方法降低了磷脂和甘油三脂含量,而甘油单脂、二脂酰甘油脂、胆固醇和游齿脂肪酸含量增加。高压蒸煮和烘烤后,碳水化合物含量减少,而烟熏加工后增加,而且,在烤兔肉中还检测出额外一种未知的脂质。  相似文献   

4.
基于单分子层技术研究了哈维氏弧菌来源磷脂酶D(Vh PLD)对不同磷脂单分子层的吸附动力学。探究初始表面压力条件对VhPLD吸附不同磷脂单分子层(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甘油(PG)和磷脂酰肌醇(PI))吸附动力学参数(k_a、k_d、K_(Ads))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VhPLD对磷脂单分子层的吸附动力学参数与磷脂单分子层初始表面压力密切相关;在15 m N/m条件下,VhPLD对不同磷脂单分子层吸附偏好性顺序为PC PG PS PE=PI;在20 m N/m条件下,VhPLD对不同磷脂单分子层吸附偏好性顺序为PG PI PC PS PE;在25 m N/m条件下,VhPLD对不同磷脂单分子层吸附偏好性顺序则转变为PC PS PI PE=PG。  相似文献   

5.
从“油脚”制备MGDG和DGDG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中的糖脂含量最多是甘油基糖脂.1956年 Carter 等人首先发现植物中糖脂的分布并确定其化学结构.1973年 Fujino 等人从稻谷中分离出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 Diglyceride MGDG)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igalactosyl DiglycerideDGDG).1980年 Morrison 等人总结了一系列测定谷物及其类似组织中脂类的方法,为植物甘油基糖脂的开发应用提供快速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脂酶催化游离DHA和甘油酯化的工艺。结果表明:以Rhizomucor miehei脂酶催化的一步法工艺的最适条件为FFA∶甘油=1∶3、脂酶量1%和水分5%,其酯化率、三酰甘油(TAG)含量和TAG中DHA富集量分别为71.6%、22.98%和47.53%;以Rhizomucor miehei脂酶催化的二步法工艺和以Rhizomucor miehei脂酶、Alcaligenes sp.脂酶共同催化的混合酶法工艺不能改变TAG中DHA的百分含量,但可显著提高反应的酯化率和TAG含量。其中,二步法工艺可将酯化率和TAG含量分别提高到84.66%和91.86%,而混合酶法工艺则可分别将其进一步增加到97.68%和93.39%。  相似文献   

7.
枯茗种子的油脂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宁 《食品科学》1990,11(11):37-39
从枯茗子(cuminum cyminum L伞形科)中提取的总油脂量为干品的14.5%。总油脂含有84.8%的中性油脂、10.1%糖脂和5.1%磷脂、中性油脂中有大量的甘油三酯(89.4%)和少最的甘油二酯、游离脂肪酸、甾醇、甾醇的酯类和碳氢化合物。至少已确定含有5种糖脂和5种磷脂。糖脂的主要成分是酰基单半乳精甘油二酯和酰化葡萄糖甾甙,而单半乳精甘油二酯、单半乳糖甘油一酯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仅以少量存在。磷脂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础乙醇胺和磷脂酰胆碱,而磷脂酸肌醇、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酸甘油仅以少量存在。这些各不相同的中性油脂、糖脂和磷脂,其脂肪酸的组成已被检测出。  相似文献   

8.
脂类(Lipids)包括真脂(甘油三酯)和类脂二部分。甘油三酯约占98%~99%,而类脂中又以固醇类含量最高,其次是磷脂和脂肪球膜脂等。一、脂类的含量许多书上都用脂肪来代替脂类。严格来说这种叫法并不确切,因为乳中的脂肪是指用国际乳联指定方法-Rose-G0ttlieb法所测定的结果称之为脂肪,此法并不能将全部磷脂和大部分游离脂肪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海水鱼和淡水鱼鱼头磷脂及脂质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以海水鱼(马鲛鱼、巴浪鱼、金鲳鱼)和淡水鱼(罗非鱼、鲫鱼、鲢鱼)鱼头为研究对象,利用Floch法提取6种鱼鱼头总脂;硅胶柱层析法将总脂分离收集中性脂、糖脂和磷脂;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比较6种鱼鱼头磷脂种类的分布、组成;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分析6种鱼鱼头脂质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6种鱼鱼头中提取率最高的脂质类型为中性脂,占总脂的48.98%~77.84%,其次为磷脂,占总脂的5.93%~22.86%,糖脂提取率最低,占总脂的3.67%~15.91%。鱼头磷脂中共检出4种磷脂组分,分别为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鞘磷脂(Sphingomyelin,SM)、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其中PC明显高于其他磷脂组分。脂质中均含有较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其中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为主,且均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ntemacnioc acid,EPA),海水鱼和淡水鱼鱼头磷脂中DHA和EP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8.39%~21.43%和5.61%~10.38%,且海水鱼鱼头中以DHA和EPA为主的PUFA含量高于淡水鱼鱼头。因此,海水鱼鱼头是提取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潜在资源,尤其是制备n-3多不饱和脂肪酸型磷脂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估褐点石斑鱼的脂肪酸组成特点,采用固相萃取和气相色谱技术对鱼肉、头、皮和内脏的脂质含量、总脂及各脂类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 TAG)和磷脂(phospholipids, PL)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石斑鱼鱼头和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糖脂(saccharolipids, SL)和PL。在各组织总脂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24.17%~24.51%,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及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的含量为12.42%~13.73%,动脉粥状硬化指数、血栓形成指数和n-6/n-3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尤其是DHA+EPA(28.43%~37.37%)在PL中的比例要远高于在其它脂类中的占比。饱和脂肪酸主要分布在TAG和PL的sn-2位,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分布在TAG的sn-1,3位和PL的sn-2位,PUFA倾向于分布在TAG的sn-1,3位和PL的sn-1位;T...  相似文献   

11.
大豆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脂之一。毛大豆油中一般含有1.1~3.2%(一般约为1.8%左右)大豆磷脂,经水化脱胶,即可从毛油中分离出磷脂,精制后得到大豆卵磷脂。大豆卵磷脂包括磷脂、植物甘油类脂化合物、甘油三酸酯、甾醇、生育酚、游离脂肪酸等,其中磷脂化合物的组成是:磷脂酰胆碱(PC)15%、磷脂酰乙醇胺(PE)13%,磷脂酰肌醇(PI)9%、磷脂酸(PA)5%、磷脂酰丝氨酸(PS)2%。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核磁共振磷谱(~(31)P-NMR)测定不同泌乳期、不同胎龄的人乳磷脂组成,结果显示足月儿和早产儿人乳中,磷脂的主要组成均为鞘磷脂(SM)、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乙醇胺缩醛磷脂(EPLAS)、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丝氨酸(PS),其中SM含量最高,其次为PC和PE,PS和PI含量最低。总磷脂含量在相同胎龄不同泌乳期以及相同泌乳期不同胎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磷脂组成上,足月儿人乳中PI在初乳和过渡乳中的含量分别为(4.14±0.42)%和(3.66±0.66)%,显著高于成熟乳中的(2.79±0.09)%;早产儿人乳中PC在初乳和过渡乳中的含量分别为(30.74±2.03)%和(29.40±2.37)%,显著高于成熟乳的(27.55±2.42)%,此外EPLAS含量随泌乳期的延长逐渐降低,PE含量逐渐升高,PE+EPLAS在不同的泌乳期无显著性差异。另外,足月儿和早产儿的脂肪球结构无明显差异,磷脂构成的膜包裹体积平均粒径约为5μm的脂肪球。  相似文献   

13.
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UPLC-Triple-TOF-MS/MS)分析法,对不同泌乳期人乳中的磷脂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为中国人乳磷脂组成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从哈尔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黑龙江省)和吉林(吉林省)地区采集到汉族人初乳(1~5 d)、过渡乳(6~20 d)和成熟乳(21 d~)共计73份。LipidView 1.2用于检索磷脂分子式,PeakView 2.2及其插件MasterView 1.1用于磷脂定性分析,MultiQuant用于磷脂相对定量分析(基于色谱峰面积)。结果显示,人乳中检出磷脂共计60种。其中,磷脂酰胆碱(PC)17种,磷脂酰乙醇胺(PE)25种,磷脂酰丝氨酸(PS)4种,磷脂酰肌醇(PI)5种,鞘磷脂(SM)9种。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鞘磷脂(SM)、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肌醇(PI)在总磷脂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8.12%、26.97%、29.54%、4.43%和0.94%,各种磷脂的相对含量随泌乳期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但大多数磷脂的相对含量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WSL——改性磷脂的研究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前言磷脂是一种脂质,是一种优良天然界面活性剂。脂质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并能从有机溶剂抽提的脂肪以及类似脂肪化合物的统称。脂质可分为单纯脂质,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复合脂质由脂肪酸和醇类及其它物质化合而成,包括磷脂、糖脂、硫脂和氨基脂等。在工业上称卵磷脂为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等磷脂和甘三酯(中性油)的混合物。在化学术语中,称磷脂酰胆碱为卵磷脂,称磷脂酰乙醇胺为脑磷脂。  相似文献   

15.
大豆磷脂的性质、应用及美国的大豆磷脂产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磷脂,是含磷的脂类,它是含磷酰有机物的二甘油脂肪酸酯,即甘油的三个羟基中的二个与脂肪酸结合成酯,而另一个羟基则与含磷的有机物诸如磷酸胆硷,磷酸胆胺,磷酸丝氨酸等以脂键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国内3种常见经济类海胆的脂质组成。方法 以性腺基本指数、总脂含量、胆固醇含量、磷脂含量、甘油酯含量、脂肪酸组成、磷脂组成等为评价指标,结合统计分析技术比较不同种类海胆脂质组成的差异。结果 光棘球紫海胆、黄海胆和虾夷马粪海胆总脂占干基的(21.83±0.12)%~(27.21±0.10)%;其中磷脂和甘油酯是最主要的脂类组分,分别占(39.62±0.49)%~(49.39±0.73)%和(30.08±0.01)%~(38.65±0.03)%;磷脂中的主要组分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总脂中脂肪酸主要为C16:0、C18:0、C20:1。对脂类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种海胆性腺脂类物质中脂质组成、磷脂组成及脂肪酸组成差异明显。结论 光棘球紫海胆相对于其他两种海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脂质优势,可作为C20:5n3、C22:6n3及磷脂等功能性脂质分子的重要膳食来源。  相似文献   

17.
分馏卵磷脂的特性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食品工业》1998,(7):20-21
<正> 卵磷脂具有疏水—亲水的特性,作为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脱模剂和防溅出剂在食品中的应用,已有一段悠长的历史。卵磷脂可自大豆或传统的所谓“软种籽”,如向日葵、玉米和菜籽等中萃取,由于后者在细菌学上、颜色和杂质方面的质量均较差,故目前食品工业中主要采用的是大豆卵磷脂。 按照科学定义,卵磷脂是磷脂酰胆碱(PC)的通俗名称,但在商业意义上,它是由极性脂(磷脂、糖脂)、非极性脂(甘油三酸酯、固醇、游离脂肪酸),以及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豆磷脂中磷脂酰胆碱在一定环境中的稳定性。方法将大豆磷脂与不同物料混合,考察配方配伍实验、不同p H值、不同温度对大豆磷脂中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的稳定性。结果磷脂酰胆碱在大豆磷脂、基质油、抗氧化剂、甘油、明胶、焦糖色等混合中,其含量较稳定无多大变化。在p H4.5~8.5环境中PC含量相对稳定。大豆磷脂在温度≤47℃氮气保护环境下保温40 h,其PC含量相对稳定。结论在一定的环境中,配方配伍、pH值、温度对磷脂酰胆碱稳定性无多大影响。但大豆磷脂遇水后PC含量快速下降,故在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大豆磷脂要避免与水接触或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在保温或贮存过程建议温度不高于50℃。  相似文献   

19.
将新鲜鸡蛋分别在沸水中煮制10、15、20、25 min,通过测定蛋清水分含量、蛋黄水分含量、水分T2驰豫分布、质构以及蛋黄脂质组成,探究不同煮制时间对鸡蛋质构及脂质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蛋清蛋白在煮制15 min后完全凝胶,而蛋黄则在20 min后完全凝胶。蛋黄中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己醇(PI)、磷脂酸(PA)、磷脂酰甘油(PG)和神经酰胺(Cer)均在煮制15 min的样品中含量最高,只有鞘磷脂(SM)的含量在煮制时间10 min的样品中含量最高,其次是煮制15 min的样品。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煮制前15 min下降显著(p<0.05),之后延长煮制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则在煮制前15 min含量变化不显著,之后随煮制时间延长含量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得,煮制时间为15 min时,鸡蛋的质构及蛋黄脂质营养最好,这将为工业化生产早餐水煮鸡蛋或者卤蛋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豆粕中残余脂质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粕中含有部分正己烷未能去除的残余脂质,采用体积比为2∶1的氯仿-甲醇溶液及水饱和正丁醇从豆粕中提取残余脂质,并对残余脂质成分进行了分析.传统的氯仿-甲醇溶液法可以将豆粕中大部分脂质提取出来,而与蛋白结合能力较强的极性脂需要进一步通过强极性的水饱和正丁醇提取.研究结果显示,豆粕中总脂质含量为2.10%,其中中性脂占25.24%,极性脂占74.76%,中性脂主要包括甘油三酯、FFA、甘油二酯;极性脂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酸(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