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和Coda Moti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量14名女性穿着跟高为30、50、70mm及跟型为细跟、粗跟和坡跟9种高跟鞋正常行走时,鞋-地界面间的压力中心数据、步态周期数据和行走过程中下肢关节角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包括鞋跟高度和形状在内的鞋跟结构主要参数的改变,均会对支撑期各时相所占百分比产生影响;随着跟高的增加,压力中心在内外侧方向上的位移显著增加,稳定性减小;随着跟高的增加,膝关节弯曲角度减小,踝关节跖屈角度增大,背屈消失,跟腱角增大;依据鞋跟形状及鞋跟高度,鞋的舒适度排序为,粗跟坡跟细跟;30mm50mm70mm。  相似文献   

2.
采用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和Coda Moti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量14名女性穿着跟高为30、50、70mm及跟型为细跟、粗跟和坡跟9种高跟鞋正常行走时,鞋-地界面间的压力中心数据、步态周期数据和行走过程中下肢关节角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包括鞋跟高度和形状在内的鞋跟结构主要参数的改变,均会对支撑期各时相所占百分比产生影响;随着跟高的增加,压力中心在内外侧方向上的位移显著增加,稳定性减小;随着跟高的增加,膝关节弯曲角度减小,踝关节跖屈角度增大,背屈消失,跟腱角增大;依据鞋跟形状及鞋跟高度,鞋的舒适度排序为,粗跟>坡跟>细跟;30mm>50mm>70mm。  相似文献   

3.
使用Novel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量14名女性穿着9种鞋跟结构的高跟鞋正常行走时足-鞋界面间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峰值压力、压力时间积分和接触面积等足底压力分布数据,探究跟高和跟型对职业女鞋舒适度的影响,实验鞋为定制,跟高分别为30 mm、50 mm、70 mm,跟型分别为细跟、粗跟和坡跟。足底分为8个区域:拇趾区域,2~5趾区域,跖趾内侧区,跖趾中部区,跖趾外侧区,足中区,足跟内侧区和足跟外侧区。研究结果表明:跟高对足-鞋界面间压力参数有显著影响,随着跟高的增加,跖趾内侧压力显著增加,足跟压力显著减小;50 mm粗跟高跟鞋为实验鞋中最舒适高跟鞋。  相似文献   

4.
<正>序号:US8,925,218B2鞋跟与鞋底相接部分设置了一根旋转栓,用来从跟座面到鞋跟顶端将鞋跟进行固定。鞋跟为中空结构,通过拉出和复原,来调节鞋跟高度。鞋跟的后部有一根贯穿鞋跟的钢筋条,用于支撑挂钩,而旋转栓上有一个凸缘,可以通过转动旋转栓,使凸缘与挂钩啮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采用Motion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系统,同步采集16名青年男性分别穿着前跷鞋和平底鞋,以日常习惯速度行走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地面反作用力数据。运用稳定裕度指标,对受试者的动态稳定性进行量化评定。结果显示:穿着前跷鞋,在整个支撑期,踝关节背屈角度减小(P0.001);离地瞬间,膝关节屈曲角度减小,踝关节跖屈角度增加。足跟着地瞬间,前-后方向的稳定裕度指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内-外侧方向的稳定裕度指标明显增加(P=0.02)。由此得出结论,成鞋前跷设计可减小踝关节的背屈幅度,有助于支撑腿蹬离地面;同时内-外侧方向的稳定性增加,降低发生跌倒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选取16名成年男性受试者,穿着前跷分别为0°(0#)、5°(1#)、7.7°(2#)、10.3°(3#)和15.5°(4#)的5双测试鞋按日常习惯速度行走,使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200 Hz)采集下肢运动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穿前跷鞋与地面接触的时间均长于平底鞋(左足P=0.030,右足P=0.002)。穿前跷鞋时,左腿膝关节在右足足跟离地(RHO)时刻(P=0.003)、左腿踝关节在左足足跟离地(LHO)时刻(P0.001)、右足足跟触地(RHS)时刻(P0.001)、左足足尖离地(LTO)时刻(P=0.023)的屈伸角均大于平底鞋。穿前跷鞋时踝关节屈伸角的最大值(P=0.135)和最小值(P0.001)均大于平底鞋,但极值的差值(P=0.476)没有差异。因此得出,前跷增大可以延长足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前跷增大会增加摆动腿在摆动阶段的膝关节屈角,有利于摆动腿的向前摆动;前跷的改变主要改变了踝关节在矢状面内的运动范围,没有改变踝关节的运动幅度。  相似文献   

7.
运用Novel pedar-X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8名女性穿2种类型(有防水台与无防水台)3种高度(5、6、7cm)高跟鞋时,静态站立和行走状态下足底压力特征。探索了鞋跟高度与防水台设计对穿着高跟鞋时足底压力舒适性的影响,为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健康选鞋及高跟鞋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Codamotion运动捕捉系统和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111名7~11岁之间无明显身体缺陷和步行障碍的儿童进行测试,根据儿童的BMI指数,选取10组肥胖儿童及10组年龄、身高相仿的正常儿童,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其步行运动中,踝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躯体前倾角度和头部前倾角度的周期性变化及差异,并分析其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及步态时相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摆动早期,肥胖儿童膝关节角度明显小于正常儿童;在前掌着地期,与正常儿童相比,肥胖儿童膝关节角度较小,膝关节曲挠程度较小;肥胖儿童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在x轴的变化范围,比正常儿童范围广,且沿足外侧方向的位移较大,说明肥胖儿童在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较差,更易造成儿童时期的生理性足外翻。  相似文献   

9.
张波 《中国皮革》2022,(11):71-75
鞋中底屈曲刚度、鞋跟高度、鞋垫结构等因素会对运动状态下人体下肢生物力学参数造成一定影响。鞋内底作为运动鞋中与足部直接接触的部分,有着预防损伤、增强缓冲、提升舒适度的作用。对此,通过在鞋垫中足部位设计凸起结构,改变鞋内底结构,并与普通运动鞋进行对照试验。借助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设备,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运动学参数变化,以期为运动鞋的合理设计、下肢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pedar-X鞋垫压力系统,分析14名四川地区女性穿着不同跟高鞋的驾驶过程,从足底舒适度、压力和足部变化角度3方面,研究跟高对驾驶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跟高的增加,驾驶者足底舒适性降低,足部变化角度增大,但足底压力无显著性变化。因此,平底鞋或运动鞋更有利于驾驶安全。  相似文献   

11.
将三种不同硬度的材料用于职业女鞋中底前掌的制作。使用Footscan R压力板测力台组合系统采集36名女性穿着三双试验鞋正常行走时的时相和压力中心轨迹数据。三双试验鞋的中底前掌材料分别为SRVS、SRS和SRF;肖氏硬度分别为12、18和22。结果表明:中底材料硬度对步态周期时相和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均有显著性影响。SRS试验鞋初始着地期时长显著大于SRVS试验鞋,前掌着地期时长显著大于SRF试验鞋,蹬离期时长显著小于SRVS和SRF实验鞋。中底硬度过小时COP在内外方向的摆动增加,足部稳定性下降;中底材料硬度过大,会引起跖屈不足而增大摔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利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和Codamoti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集45名男性和45名女性自然行走过程中足底与地面依次接触的时间和下肢关节角度随时间的变化。重点对男性和女性步态周期中支撑期时相和一个完整步态周期内下肢关节角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男性和女性的前掌触地期和离地期时长存在显著性差异;2)脚跟着地后至脚跟离地期间,男性踝关节角度显著大于女性踝关节角度;3)脚跟着地后至全掌触地但脚跟未离地期间,男性膝关节角度显著小于女性膝关节角度,但摆动初期男性膝关节角度显著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女皮鞋在市场销售中与皮鞋销售量约65%以上,其中鞋跟有高度的数量比重特别大。“鞋跟”成为组成款式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其造型、材质、品种也是繁多的。但在市场销售的高跟女式皮鞋产品和消费者穿用中稍加注意观察,不难发  相似文献   

15.
鞋跟高度是内侧足弓角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决定了穿着舒适性和稳定性。本文利用3D扫描仪,采集了50名青年女性在四种跟高(0、30、60、90 mm)下的足部尺寸参数,比较了相邻跟高组间的足弓角参数,并使用SPSS软件对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邻跟高组的足弓角差值均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p0.05)。当跟高0~30 mm时,86%受试者内侧足弓角缩小,均值小幅降低;当跟高30~90 mm时,内侧足弓角随跟高升高显著缩小,且呈线性降低趋势(p0.05)。研究结果为女高跟鞋鞋楦腰窝部位设计提供了基础支撑数据。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实用的基于脚型规律的鞋跟高度可调整技术,给出了基于脚型规律的随着鞋跟高度的调整,鞋底部其它结构相应调整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鞋跟主体结构高度可调整的原理、鞋中底分节式连接原理、前后掌分段式连接原理以及鞋子跟部外观美观原理。实现了鞋跟主体结构根据脚型规律的高度可以在3~10 cm范围内,可以调整的技术研发,该技术已经成功的应用在女士坡跟高跟鞋当中,为爱美女士打造一款舒适的多功能鞋。  相似文献   

17.
高跟鞋的发展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穿着高跟鞋是女性对美追求的一种方式,可大多数女性穿着高跟鞋的时候却并不知道高跟鞋对人体的影响有多少。对高跟鞋历史的发展,以及高跟鞋对人体影响的利害关系做了详细的陈述。目的是引起广大女性的注意。在穿着高跟鞋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免引起身体的不适,而付出”沉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女性穿着不同跟高的鞋子行走时前掌压强和受力面积的变化,再根据前掌受力面积和压强的变化客观地评估高跟鞋前掌处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当高跟鞋跟高超过5.5 mm以后,前掌压强急剧增加,受力面积减少。这将严重影响高跟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沈妮  徐波  邱艳  李鑫 《中国皮革》2013,(2):118-119,123
针对高跟鞋鞋跟高度对前掌受力影响较为明显的情况,主要研究了女性穿着不同跟高的高跟鞋在静态情况下,脚前掌压力中心位置以及压力中心点压力的变化。研究发现,前掌压力中心随着跟高的增加而向脚的内踝和前端移动,并且压力中心值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运动过程中人体下肢肌肉疲劳程度与服装压力之间的关系,以30名热爱跑步运动的年轻健康女性作为实验对象,测量其穿着不同压力运动短裤在跑步运动状态下,下肢各肌肉部位的服装压力值和表面肌电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面肌电时域指标中的均方根振幅(RMS)与肌肉疲劳状况存在相关性,RMS可作为重要指标从生物学角度对肌肉疲劳状态进行评价;服装压力的增加对肌肉疲劳具有缓解作用,主要集中在运动中后期;从相关测试部位看出,影响程度因部位而异,所受服装压较大的股外侧肌受影响程度最为明显,股直肌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