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桃功能性成分制油与热加工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是药食两用的坚果,含有多种营养与功能成分,如功能性脂肪酸、VE、总酚、和黄酮等,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核桃在加工过程中营养功能成分的稳定性及营养品质变化,本综述概括了核桃主要功能成分(不饱和脂肪酸、Ⅶ、酚类物质与黄酮)及其保健作用,在核桃油制备、热加工处理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还概括了加热处理对反式脂肪酸形成的影响。为后期更好地开展核桃营养、功能成分加工稳定性研究,阐明核桃科学的热加工方式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指导,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持其质量安全和营养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核桃抗氧化功效成分黄酮、总酚、维生素E的贮藏稳定性及其与核桃氧化劣变的相关性,采用Schaal烘箱法对云南核桃进行氧化加速试验,对核桃油的氧化卫生指标和核桃仁功效成分(总酚、黄酮、维生素E)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前29 d核桃氧化速度较慢,总酚、黄酮、维生素E含量迅速下降,稳定性差;29 d后核桃氧化速度加快,总酚、黄酮、维生素E含量变化较小.核桃仁总酚和黄酮稳定性与核桃油过氧化值呈显著负相关,VE稳定性与过氧化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总酚、黄酮、维生素E对核桃的氧化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其中维生素E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3.
分段热加工对薏米营养与功能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蒸煮、干燥、喷爆和油炸4 个工序加工膨化型薏米休闲食品,对比分析薏米在分段热加工过程中营养与功能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分段热加工过程中,薏米营养与功能成分逐级递减(P<0.05)。其中,喷爆工序对薏米营养与功能成分破坏最大;精薏米灰分、蛋白质、脂肪、淀粉、粗纤维、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损失量显著高于糙薏米(P<0.05);糙薏米的主要功能成分黄酮、薏苡酯的损失率比精薏米分别低19.39%、10.12%。因此,作为功能食品原料,糙薏米比精薏米更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4.
陈惠  刘焱  李志鹏  黄黎慧 《食品与机械》2017,33(9):53-58,68
以草鱼为研究对象,以外形、质地、营养价值及风味为评价指标,研究草鱼鱼肉在60,70,80,90,100℃热处理后其品质、蛋白质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鱼肉的L*值升高,a*值降低,硬度、内聚性、氨基酸含量、E/N总体呈上升趋势。利用SPMEGC-MS检测出87种挥发性成分,烷烃类24种,醛类19种,酸类14种,酯类12种,醇类9种,酮类4种,其他化合物5种,其中醇类和醛类物质在所有样品中相对含量最高,是主体物质。  相似文献   

5.
袁静  冯美琴  孙健 《食品科学》2023,(21):114-120
为探究热加工方式对猪肉品质和氧化特性的影响,以猪里脊为实验材料,采用煮制、微波、烤制、炸制4种热加工方式,研究加工损失、色泽、剪切力、质构、基本组分、气味、滋味等品质指标及羰基含量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acid?reactive?substance,TBARS)值等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种热加工方式处理猪肉样品的品质及氧化特性差异明显。加工损失率排序为烤制>微波>炸制>煮制,蛋白质、灰分含量与加工损失率呈正相关,水分质量分数与加工损失率呈负相关;猪肉色泽变化以炸制处理组最为显著;炸制处理组的弹性、凝聚性和剪切力与其他处理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微波处理组的羰基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烤制处理组的TBARS值最大。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热加工后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增加,电子舌检测结果显示炸制处理组鲜味值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猪肉热加工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核桃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探究副产物中多酚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槲皮素、没食子酸、儿茶素、绿原酸、鞣花酸5种核桃内源性多酚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以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并将5种内源性多酚分别加入核桃油中,进行18 d的加速氧化试验,以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同步荧光光谱、色泽及感官品质(透明度、气味、滋味)作为考察指标,分析其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槲皮素、没食子酸和绿原酸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较强;5种多酚均能有效减缓核桃油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和共轭三烯值的升高,其中没食子酸、绿原酸和儿茶素在维持核桃油感官品质方面优于其他2种多酚。综上,在开发核桃油相关产品时,可以考虑通过添加没食子酸、儿茶素和绿原酸提高产品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就核桃的主要营养成分、主要功能和现代药理以及功能成分的提取、纯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功能成分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微波处理对小麦胚芽稳定性及组成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小泓  肖琼星 《中国油脂》2007,32(12):32-34
应用微波加热技术对小麦胚芽进行灭酶处理。采用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经微波灭酶处理后的小麦胚芽油。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微波处理可使酶活力从38 500 U在90 s后降至31 300 U;小麦胚芽油脂肪酸组成基本无变化,不存在反式脂肪酸;油脂过氧化值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小麦胚芽水分则降低;微波辐射时间对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影响不大,而对水溶性蛋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香铃"核桃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脱皮方式(手工脱皮、自然堆沤、乙烯气体熏蒸、乙烯利浸泡)所得新鲜核桃青皮中的胡桃醌、总酚、黄酮和水解单宁的含量,以及抗氧化和抗菌活性,以探讨脱皮方式对新鲜核桃青皮成分及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手工脱皮的核桃青皮,含有的总酚和黄酮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0.88 mg GAE/g FW、2.43 mg/g FW,且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乙烯气体熏蒸后的核桃青皮,胡桃醌含量最高,为0.72 mg/g FW。手工脱皮的核桃青皮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最强的抗性,其抑菌圈直径达到了1.30 cm;乙烯气体熏蒸后的青皮水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性最强,其抑菌圈直径为0.95 cm。这表明,采用手工脱皮和乙烯气体熏蒸处理新鲜核桃,有利于保持核桃青皮中的活性成分、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收时间对核桃青皮成分和功能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采收期对新鲜核桃青皮的化学成分、抗氧化和抗菌特性的影响。方法以不同采收成熟度(1P:2017.8.20、2P:2017.8.26、3P:2017.9.1)的"香铃"核桃为实验材料,手工脱除新鲜的核桃青皮,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成熟度所得青皮中的胡桃醌、总酚、黄酮、水解单宁的含量,抗氧化和抗菌活性,以探讨采收期对新鲜核桃青皮的影响。结果随着采收成熟度的增加,核桃青皮中的抗氧化活性呈现上升趋势;总酚和水解单宁的含量先上升后趋于平稳。其中,第二成熟度(2P)采收的核桃青皮中,胡桃醌和黄酮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58 mg/g FW、2.67 mg/g FW。所有成熟度所得核桃青皮水提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第三成熟度(3P)所得核桃青皮水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了1.35 cm。结论第二、三成熟度采收的核桃青皮,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核桃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核桃等坚果引起的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并且该类过敏常伴随着严重的临床症状。不同 的加工方式能够改变核桃过敏原蛋白(如Jug r 1)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其致敏性。本研究采用5 种不同的热处 理方式对核桃蛋白粗提取物进行处理,比较不同热处理方式对核桃蛋白质量浓度及抗原性的影响,从而分析不同热加 工方式对核桃蛋白致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热处理方式对核桃蛋白质量浓度和抗原性的影响不同,其中湿热、 高温高压的热处理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核桃蛋白的质量浓度和抗原性,且高温高压处理效果更显著(P<0.05),而微波 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核桃蛋白的质量浓度和抗原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发低致敏性核桃制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核桃蛋白为原料,探究超微粉碎对核桃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通过对核桃蛋白进行不同频率的超微粉碎处理,得到8种不同粒径的核桃蛋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研究核桃蛋白结构,并考察超微粉碎对核桃蛋白巯基含量、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乳化性等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处理后,随着频率降低,核桃蛋白的粒径整体呈减小趋势,核桃蛋白的粒径最小达到10.65 μm,比表面积最大为354.2 m2/kg。SEM结果显示经超微粉碎后的核桃蛋白颗粒更细小、更分散,比表面积更大。FTIR研究结果显示,经超微粉碎后的核桃蛋白β-折叠结构比例降低,β-转角结构比例增加。随着超微粉碎频率的减小,游离巯基含量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5 Hz上超微粉碎处理得到的游离巯基含量最高,为30.01 μmol/g;溶解性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泡沫稳定性、持水性和持油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原料相比,15 Hz上超微粉碎处理得到的蛋白持水性下降了59.95%,持油性下降了44.84%;起泡性和乳化稳定性整体呈增加趋势,15 Hz上超微粉碎处理得到的蛋白起泡性为原料的1.92倍,乳化稳定性为原料的1.4倍。因此,超微粉碎处理对核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性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热加工温度对牛肉干脂肪酸及脂肪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牛肉干中脂肪酸的组成,研究失水率相同时,不同干燥温度(25、55 ℃)及熟制温度(85、150 ℃)对牛肉干中脂肪酸组成和脂肪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热加工后,牛肉干的脂肪酸含量和脂肪氧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经55 ℃干燥后,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acid,MUFA)含量显著低于25 ℃干燥(P<0.01),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含量显著高于25 ℃干燥(P<0.01),且脂肪氧化程度低于25 ℃干燥;熟制阶段,25 ℃干燥后熟制,SFA、UFA、MUFA和PUF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而55 ℃干燥后,经150 ℃熟制,UFA、MUFA和PUFA含量显著低于85 ℃熟制(P<0.01),SFA含量显著高于85 ℃熟制(P<0.01),且脂肪氧化程度高。综上所述,不同干燥温度及熟制温度对牛肉干脂肪酸及脂肪氧化的影响不同,干燥阶段,较高温度(55 ℃)干燥对牛肉干脂肪氧化的影响小于25 ℃干燥;熟制阶段,较低温度(85 ℃)熟制对牛肉干脂肪氧化影响较小。因此,55 ℃干燥、85 ℃熟制得到的牛肉干产品,其UFA、MUFA和PUFA含量最高,SFA含量最低,脂肪氧化程度最小,牛肉干营养价值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14.
为充分利用核桃副产品资源,该研究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核桃分心木抗氧化活性成分,初步研究核桃分心木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根据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酚、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对核桃分心木的不同浓度乙醇溶液提取物及4种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测定正丁醇萃取物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以菜籽油为底物,研究该萃取物对菜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分心木60%乙醇溶液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较高,且抗氧化活性较强的物质主要集中在正丁醇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物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均为0.010 mg/mL。油脂氧化稳定性大小顺序依次为0.02%特丁基对苯二酚>0.05%正丁醇萃取物>0.04%正丁醇萃取物>0.03%正丁醇萃取物>0.02%VC>0.02%正丁醇萃取物>0.01%正丁醇萃取物>空白对照。添加0.04%正丁醇萃取物的油脂,其抗氧化活性与添加0.02%VC相当。说明核桃分心木提取物具有较好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的良好资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在室温下,采用不同处理压力和时间对核桃雄花序体内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影响,并研究了对其体内Vc、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的影响。结论表明,采用500MPa、15 min的超高压处理后,可有效的抑制核桃雄花序体内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防止其在采摘后迅速褐变、衰老。而且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其体内的主要营养成分及色泽。并为核桃雄花序加工和产品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研究了微波、超声波和紫外线等三种辐射对杜仲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超声波、紫外线三种辐射处理均会加速杜仲籽油的氧化。在处理初期,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强度的增大及温度的升高,杜仲籽油过氧化值不断增大;但在辐射处理后期,随着各处理条件的增强,由于碳键断裂、产生各种醛酮等低分子二级产物,使杜仲籽油的过氧化值呈现降低的趋势。表明各种辐射处理都会导致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应适当运用。而且过氧化程度的评价不能单纯根据过氧化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张银  佟平  麻小娟  李欣  陈红兵 《食品科学》2010,31(19):250-253
以蛋清为原料,采用加热加工、动态超高压加工及两种方法结合处理,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对蛋清中卵白蛋白抗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卵白蛋白抗原性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最高降低68%,且抗原性急剧降低的临界温度是80℃;经超高压均质处理后,其抗原性随着压力的升高先降低后回升;经二者结合处理后,卵白蛋白抗原性与单独加热处理变化趋势相似,但无单独热处理变化幅度大,最高降低52.5%;表明了热处理对卵白蛋白抗原性的影响比超高压大,结果为研发低致敏性或无致敏性蛋制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制油工艺制得的菜籽油为原料,比较研究了菜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和甘三酯的组成及微量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菜籽油的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无显著性影响;水酶法制得菜籽油的酸值(KOH)相对较高,为0.995 mg/g,但富含β-胡萝卜素、植物多酚,含量分别为5.40 mg/kg和152.08 mg/kg;浸出菜籽毛油富含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833.74 mg/kg和6 607.35 mg/kg;精炼菜籽油的酸值(KOH)最低,仅为0.233 mg/g,但精炼菜籽油的微量营养成分相对较少。分别以氧化诱导时间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了不同制油工艺制得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发现5种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大小是:水酶法菜籽油最强,精炼菜籽油最弱,而浸出菜籽毛油、热榨菜籽油和冷榨菜籽油介于其间,这一性质和油中的植物多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牛奶由于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而风靡世界,牛奶富含钙、磷、锌、铁等微量营养元素,也富含容易导致氧化的脂肪酸,本文综述了脂肪氧化的多种影响因素以及工艺措施以延迟贮存中的氧化.  相似文献   

20.
孟橘 《中国油脂》2021,46(7):20-22
为了考察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微量成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工艺(冷榨、热榨、浸出精炼、鲜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微量脂肪伴随物,如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总黄酮含量,以及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鲜榨油茶籽油的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鲜榨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远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