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蓄水坑灌是一种新型的果林节水灌溉方法,为合理确定灌水量,进行了田间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试验。试验以灌水量为控制因子,设300、200、100 L/棵3种灌水量水平,研究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的果树土壤水分垂向、径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增量在垂向上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同一深度范围,灌水量越大,土壤含水率增量也越大;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增量在径向上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均呈现以蓄水坑为中心向两侧递减、土壤含水率增量在蓄水坑附近最大的特征;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和土体湿润范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最大土壤含水率也随时间推移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蓄水坑灌不同灌水量对冬季土壤剖面温度分布的影响,采用HZR-8T温度传感器,对田间土壤剖面不同垂向和径向位置处的温度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冻深减小,稳定冻结期缩短;土壤温度随时间的推移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温度变幅随着土深和灌水量的增加而趋于平缓;表层土壤在冻结阶段土温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消融解冻阶段则相反;土壤剖面温度分布特征垂向上随土深增加而升高,径向上随坑壁距离的增加先升后降;冻结阶段坑壁位置低温范围随灌水量的增加而缩小,消融解冻阶段40 cm以下土层高温范围随灌水量的增加而缩小。  相似文献   

3.
文中通过试验研究得出,辽宁地区潜水蒸发为:①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规律是当潜水埋深很小时,潜水蒸发随潜水埋深的增大而变化不大;②随土质特性变化的规律是在潜水埋深较浅时,土壤颗粒越粗,潜水蒸发量越大;③随作物生育期变化的规律是潜水蒸发量随着埋深的增大而减小;④随降雨变化的规律是潜水蒸发受降水影响,在地下水埋深小于1.0m范围内表现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掌握西北干旱地区非饱和黄土水分蒸发规律,进行不同环境温度下非饱和黄土水分室内模拟蒸发试验,探讨蒸发过程中土体含水率变化、温度对蒸发速率及累计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蒸发时间的延长,土体含水率日改变率逐渐减小;环境温度对土体含水率的影响与土体深度范围、蒸发时段均有关,相同的升温值导致土体含水率的变化量是不相等的,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土体含水率敏感变化深度不同;环境温度与室温接近时,土体每天的蒸发速率随时间延长没有明显变化,但当环境温度高于室温一定值时,土体每天蒸发速率随时间呈递减状态;环境温度一定时,气候模拟箱自身的冷凝作用使得非饱和土体累计蒸发量随蒸发时长呈波动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射流在水利工程中作为冲沙手段已有较广泛的应用,冲刷过程的射流冲坑特性与泥沙悬浮特性均是衡量冲刷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改变射流速度、喷射靶距、泥沙粒径,进行了平面射流冲刷沙床的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冲坑与泥沙的悬浮尺寸随时间均呈现快速增长期、缓慢发展期和动态稳定期3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泥沙悬浮尺寸会出现峰值,最终在某一数值上下波动;总体上冲坑深度与泥沙悬浮尺寸随射流速度和喷射靶距的增大而基本呈线性增大,短时间(1 s)内靶距的增加对冲坑深度的影响较小;冲坑深度与泥沙悬浮尺寸随粒径的增大有所减小;冲刷参数可以用来综合衡量射流的冲刷能力,随着射流冲刷参数的增大,无量纲化的冲坑深度、悬沙高度和悬沙宽度均呈线性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象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段河道形心点处E601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并计算了近55 a黄河内蒙古段水面蒸发量。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段年、季水面蒸发量均呈减小的趋势;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3.27亿m3,其中春、夏两季的蒸发量在全年蒸发量中占主导地位;水面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是由气象因子综合作用所致,并不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蒸发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等问题有密切的联系。文中通过对太子河流域历年各测站蒸发量演变特征的分析,寻求蒸发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从而可以建立太子河流域旱灾预测模型,为该流域节水灌溉和防涝抗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高度雨量器施测雨量对蒸发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喜文 《人民长江》2004,35(12):45-46
宜昌蒸发站是目前长江流域唯一的1座大型蒸发站,它位于长江西陵峡口,宜昌蒸发站雨量器有3种,器口距地面高度分别为100、70、15 cm;蒸发器有4种,器口距地面高度分别为70、70、30、15 cm.运用宜昌蒸发站多年降水实测资料,分析不同高度(100、70、15 cm)雨量器观测雨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雨量器器口距地面高度不同对观测雨量的影响,从而分析对蒸发量精度所造成的影响.在计算蒸发量时,降水量应采用与蒸发器器口距地面高度相对应的雨量器所测雨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估算三峡水库水面蒸发量,以巴东漂浮水面蒸发实验站为代表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三峡库区巴东站蒸发量主要影响因子,计算库区逐月漂浮、陆上平均水面蒸发量;利用不同蓄水条件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库区水面面积变化,计算求得库区平均水面蒸发量。对比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建库前后多年平均蒸发损失量相差较小,但蒸发量年内分布规律改变,即蒸发由建库前主要集中在夏季变为建库后主要集中在冬季。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坑中坑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以工程实例为依托建立了数值模型,分析了坑中坑开挖深度、坡度、平台宽度对支护桩顶位移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开挖深度及坡度的增加及平台宽度的减小,支护桩顶位移呈增大趋势;在不同的平台宽度及开挖坡度下,坑中坑开挖存在临界深度,在确定了开挖深度后又存在临界平台宽度;随着面积比的增大,支护桩顶位移逐渐减小,面积比达一定数值时,支护桩顶位移不再减小,即只要预留足够的平台宽度,坑中坑对基坑稳定性几乎无影响。分析成果可为坑中坑的稳定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工程实践证明,基坑安全与基坑降水密切相关,为摸清基坑降水与基坑安全间的关联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原位测试工作,以大量的同步地下水位监测、承压板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数据为基础,借助计算机,构建起了无截水措施情况下基坑降水后基坑周边地下水位变化和土体承载能力变化的经验数学模型。介绍了模型的构建过程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特点,分析了坑中坑式基坑坑间区土体的成拱作用。当外坑支护结构绕底端转动时,利用土拱效应分析方法,推导了被动土压力表达式;定义了内外坑支护结构相对位移比,以此描述内坑支护结构位移对外坑支护结构被动土压力的影响,得到土压力呈非线性分布。工程算例对比分析表明土压力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土拱效应及坑间距对作用在外坑支护结构上土压力的影响,以此土压力值用于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相比采用库仑理论计算值偏于安全;当内坑支护结构不发生位移时,坑间距越小、支护结构相对位移比越大,外坑支护结构所受到的被动土压力愈大,说明提高内坑支护结构支撑刚度有利于控制外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研究成果对分析基抗支护结构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煤矿立井井筒涌水量的预测视为求解地下水运动问题中的反演问题,根据求解逆问题的思想,建立预测井筒涌水量的优化模型,结合有限单元法求解地下水的运动模型,通过一维搜索的方对井筒涌水量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4.
采用动态规划法建立了确定露天采场境界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确定了露天采场的优化境界;采用极限平衡法对采场边坡进行了整体稳定性分析,对境界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15.
介绍该工程深基坑支护方案及其施工技术,以及在内支撑支护条件下的深基坑开挖方式,以先支护后开挖为原则,采用分层开挖、台阶接力、导槽甩土等开挖方式,合理安排开挖顺序和时段,充分利用时空条件,提高机械化挖土含量,做到分层、对称、均衡、安全、快速施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工程实例,提出基坑拆撑后在竖向支护构件的基础底板处设置扶壁,假定扶壁与支护构件组成悬臂二阶柱,进行柱顶水平位移和受弯承载力验算,计算结果满足基坑变形、强度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7.
窝崩是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极具危险性的崩岸形式,严重时会造成生命及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窝崩成因及抢护措施进行研究.根据三江口窝崩前后的河道实测地形资料,分析比较了崩塌前后河床地形及断面变化、崩岸发生的原因,计算了各测次的水下体积,研究了相关抢护措施及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窝崩发生后80%以上的崩体均淤积在口门上下约1 km河道内,经过1个月冲刷,约有37%崩体被水流带走.文中介绍的抢护措施及效果可为相似抢护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深层搅拌桩在九江基泵站基坑围护中的应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坑围护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龙伟 《水电站设计》2005,21(3):78-80
就基坑工程的锚杆支护技术进行了叙述,其中着重对锚杆支护的结构设计、施工工艺、操作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