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二)封建经济基地扩展的帝国出现,到军事封建的大帝国建立,隋至元 (589——1368年) 隋(589—618年)、唐(618—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统一的大帝国。它的政治、经济文化较西汉更为繁荣昌盛。如隋的首都大(即长安)及洛阳是规划完整、美好的大都市,有严整的里坊制度,并影响了日本等国的京城规划。炀帝更开凿大运河,大兴土木,使建筑技术及艺术远超前代。可惜在住宅建筑方面,现在只知有展子虔游春园所表现的三合院及四合院住宅,有木柱、直棂窗、瓦顶、草顶、篱笆门墙等物(图—23),似一地主 相似文献
2.
1、穴居穴居是我国很早就有的一种居住方式,如“穴居野处”,“陶覆陶穴”,以及北方严寒地区,冬天穴居远望如“冢”。汉书载(木邑)娄(古为肃慎族)穴居,大家可“深至九梯”。有的挖成袋状穴,用以存放粮食物品。在我国北方及西北黄土地区,土质坚实、干燥,不易崩塌,便于掏掘洞穴。人们常用简 相似文献
3.
在甘、青一带又有所谓“庄窠”住宅,也是因为风沙大,所以将三、四合院平房的后檐墙筑成高大的厚围墙围起,墙顶高过屋面甚多。墙顶上可以行走。远望“庄窠”只是一堵大墙,如照壁般的档在面前,不知它内部是一个三、四合院的住宅[图—41—⑨],这可说明是小型的坞壁变体,很像广州出土的汉明器坞壁模型(见前述)。此外在城市乡村常有双开间的住宅,为农民、平民、士兵或僧侣等住用,房前有围墙围成院落,也很幽静可用, 高层群体式住宅,在清朝如广东、广西、福建某地的客家住宅,聚族而居,规模宏大 相似文献
4.
“不问鬼神,问苍生”。衣、食、住、行的住,是人生四大要素之一。今天我们已有了高楼、广厦、水电、空调等设备,住在里面已不怕风、雪、雨、火、野兽、毒虫等危害。但是这种享受,都不是自天而降的。它是无数世纪以来,经过先民们不断的艰苦劳动及克服社会上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才得到的成果。它将来的发展速度,也是愈来愈快,它的发展具体情况,将更难想像。我们现在只是将我国古代住宅的发展概况及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建筑布局、结构技巧、及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4 集中式住宅空调的可行性 前面所讨论的对象是"按户集中"的方式(所谓"户式空调").面对我们居住建筑的大量建设,按"户"集中方式,在用能上,管理上尚有不足之处,能否按"幢"(楼)集中或按"小区"集中,未尝不是可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国外建筑防水材料发展概况(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建筑密封材料美国的密封材料工业与化学工业的其他行业年度销售量?万t收入?亿美元收入增长?%销售量增长?%199652.1616.2--199753.5316.73.02.9199854.8917.12.92.7199956.2517.62.92.7200058.0618.12.92.7200159.4218.72.92.6200260.7819.23.02.6200362.6019.83.02.6200463.9620.43.12.6200565.7721.13.12.6200667.5921.73.22.6表51996—2006年间美国密封材料市场情况与预测使用领域销售额?百万美元销售量?万t建筑65311.43运输2715.81用户(DIY)971.81组装及其他781.45共计110020.50一样,受经济放缓特别是汽车工业和建筑业不景气以及原… 相似文献
15.
16.
9木雕龙饰艺术 木雕龙饰艺术内容广泛,包括宫廷殿宇内的藻井、花罩、雀替、斜撑以及各种木构件如梁、枋、斗拱、隔扇裙板等龙雕。其中,档次最高的,当然属雕有蟠龙的藻井了。 紫禁城内并非每一建筑都有藻井,藻井只用于庄严尊贵的殿宇内。如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太和殿,寓意天地交泰、帝后和睦的交泰殿,皇帝办理政务的养心殿,去天坛祭祀前使用的斋宫,乾隆皇帝准备当太上皇时使用的皇极殿,供奉玄天上帝的钦安殿等重要建筑物,都有藻井,而后妃居住的东西六宫,由于等级所限,都不装饰藻井。藻井造型大体是上圆、下方,中以八角井过渡[… 相似文献
17.
住宅安康设计范例:理想的住宅安全及室内设计强调的内容很多,但核心一点是要营造一个室内的安全“小气候”,做到环境优化,回归自然,千方百计使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以下举几例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三阴阳学说与建筑阴阳五行的起源和转化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学说。“阴阳”的本来含义,是指山坡或房屋的荫蔽面和向阳面,前者为阴,后者为阳。还引伸为寒和暖,暗和明等现象。用在哲学上,指正反对立和消长的力量。至于用来说明万物变化的规律,那是后来的事。有人说,“阴阳”是《周易》的固有思想,例如:乾坤,乾是阳,坤是阴。其实这只是《周易》中“传”对“经”的解释。现在《周易》分“经”、“传”两部分;《易经》包括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建筑防震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为了防御地震灾害,古代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选择了适应我国条件的木结构建筑形式;创造了简单对称的矩形多功能空间,并通过组合群体建筑,从水平方向上发展来满足复杂的社会功能。地震灾害减缓了砖石结构的发展进程,抑制了建筑向高空发展;同时促进了木结构的发展,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完美。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沿海地区、河西走廊及华北东北平原常有台风和风沙的灾害。“古之民未知有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人作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围风寒。”“围风寒”一直是建筑的一个基本目的。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台风“发屋折木”的灾害。古代防风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古建筑形式,成为古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建筑除不住人的塔以外,极少有建筑向高空发展。从建筑发展史看,当木结构技术刚起步时,建筑出现过向高空发展的试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