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田开发调整界限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开发调整的效果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XX油田YY边底水油藏合理注水压力、合理流动压力、合理地层压力、合理注采比的论证和确定,为YY油藏下步的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今后同类型油田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边底水发育的齐家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直井开发底水锥进较快的实际,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和计算边底水油藏水驱前缘,搞清了底水锥进和边水舌进状况,提出了水平井挖潜零散剩余油治理对策。在水平井开发调整过程中,通过控制水平井射开部位和程度,有效的避免底水过早水脊见水;通过控制水平井和临井的生产压差,减缓了水平井底水水脊速度,增加底水的波及体积;通过对侧翼控制注水、轴向周期注水和边部连续注水相结合的调整措施,有效的抑制水平井底水脊进,通过调整使边底水发育的齐家油田实现了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3.
靖吴地区侏罗系边底水油藏转入注水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投入开发的靖吴地区侏罗系油藏大部分属边底水油藏,初期依靠自然能量开发,初期采液、采油速度较高,部分边底水能量强、注采井网不完善,易引起底水锥进边水内推,油井初期采液强度大;导致地层压力下降快,地层能量保持水平低,递减大,因此合理的注水时机是油藏稳产开发保证,也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长堤油田桩11块为具有活跃边底水的稠油油藏,利用直井开发含水上升快,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在井间以及油藏顶部剩余油富及区域部署水平井,为了使水平井取得好的开发效果,对水平井开发该类油藏的开发技术界限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隔层的区域有效厚度3m以上部署水平井效果较好,无隔层区域有效厚度5m以上部署水平井效果较好,越靠近油层顶部生产效果越好,射孔方式为一次射孔。  相似文献   

5.
唐家河油田馆陶组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综合含水高达97.6%,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达85.1%,随着开发过程的不断深入,面临的开发问题更加复杂,剩余油分布日趋零散,挖潜难度增大。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已经成为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王圈油区的最终水驱采收率,针对目前开发中存在的地层能量亏空严重,水线推进速度快,水淹井多等问题,与以往单纯从开发角度分析不同,随着油藏描述精度的逐渐提升,使得注水开发调整细化到单渗砂,采用动静相结合的预测法,对目的层水动力方向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注水井为核心的"水动力受效单元"划分,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使研究区的年递减率由15%下降到11.5%,含水上升速度下降0.8个百分点,有效的控制了工区的递减率和含水上升速度,改善了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试论边底水油藏中对水平井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高效方法之一是水平井技术,截止到目前在所发现的各类油藏中都有水平井技术的应用。从我国近年完钻水平井的现状看,水平井主要用于边底水油藏、于稠油油藏、高含水油藏以及低渗透油藏挖潜中。通过对我国主要油田以上四种不同油藏类型中水平井特点分析,总结出水平井开采技术的问题及各类油藏的适应性,为我国水平井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义东油田沾四区边底水稠油油藏直井开发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的问题,为了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在沾四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展了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研究及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初步形成了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隔夹层研究、水平井技术等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对义东油田沾四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及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注采比是研究注水开发油田地层压力的重要依据,是反映油田产液量、注水量和地层压力三者之间关系的综合指标。带气顶的边底水油藏驱替能量较为复杂,计算的注采比精度不高,直接影响油田开发效果。本次以物质平衡方程为基础,提出了综合考虑边底水能量、地层脱气等因素,对NK油田合理注采比进行了论证,较好地指导了油田生产,为油田开发制定合理技术政策界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海东部A油田珠海组为多层边底水油藏,采用天然能量开发,油井产液相对稳定,动态表明油田天然能量较强。结合地层压力测试和动态监测资料,研究形成了以物质平衡原理为基础的天然能量评价油藏工程方法、天然能量评价标准及经验综合评价图为主要内容的天然能量评价方法。根据这些方法对A油田水侵量、水侵系数及天然能量活跃程度评价进行了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油田具有一定天然能量,为该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木34油藏为典型边底水油藏,由于对天然能量状况认识不足,随着开发进行,油藏递减快、压力下降快,开发形势变差,因此需要对油藏天然能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后期开发调整提供依据。为此,本文采用物质平衡法、非稳定流法等方法,首先对油藏边底水能量进行整体评价,然后对水侵量及水侵速度、水油体积比、地层压力等开发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木34油藏属于第2类天然能量较充足的油藏;水油体积比为18.78,水体较活跃。但随着开发进行,水侵系数、地层压力下降,需要补充地层能量。研究结果可指导后期开发调整工作,并为确定合理的转注时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锦45块为辽河油田典型的中厚互层状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2000年区块产量进入递减阶段,为了控制吞吐后期产量递减趋势,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类似油藏转驱研究成果和现场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在锦45块开展了室内物理模拟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最终确定了锦45块于Ⅰ组推荐转连续蒸汽驱方式,预计最终采收率55.26%。  相似文献   

13.
刘佳声 《当代化工》2013,(3):290-293
稠油水平井吞吐开发中边底水锥进导致油井出水,因筛管完井方式、井段长、出水点压力高等因素影响,已有的水平井堵水措施效果不理想,为此,在对比目前各种堵水技术的优缺点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将机械堵水、化学堵水有机组合应用,在现场试验中见到明显效果,为稠油边底水油藏水平井水侵治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边底水块状油藏在油井见水之后,含水率上升加快,日产量下降迅速。针对这类油藏,开展有效提液技术政策和技术界限研究,提出了油井提液时机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合理提液幅度。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这类油藏的开发,采取“初低后高”产量策略既能提高采出程度,又能控制含水上升;通过打隔板可以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开发效果;对于不同隔板半径条件,提液幅度控制在极限产量附近,开发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对这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技术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结合WF油田强底水断块油藏历年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开发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了强底水断块油藏的开发规律。通过计算临界产量和统计生产初期打开程度与含水的关系,早期应充分利用天然隔板,合理打开程度在30%左右;中期含水20%~80%时,合理控制生产压差;后期提掖稳产,晚期上返挖潜,确保了底水油藏的有效开发。该方法从不同生产阶段来分别制定对策,能充分挖掘油藏的生产潜力,来提高开发效果,其做法及经验可供同类型油藏开发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多层状边、底水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着手,以典型区块S-3断块为例,以数值模拟的手段分别对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层系划分和不同井型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单因素的开发模拟,在最后对三大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组合对策模拟分析,预测各种组合开发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种主要开发对策组合的优缺点,从而研究该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的组合对策,对该类型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海27块是处于开发后期的边底水稠油油藏,油井水淹严重。为了改善开发效果,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水平井技术挖掘锥间带剩余油,有效地控制了油藏底水锥进,解决了油井水淹严重的问题,并提高了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锦91块为活跃的边底水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降压开采方式,边水不断侵入,造成油层纵向动用不均、平面大面积油井水淹,机械堵水和化学堵水等措施效果变差,低产低效井持续增加。通过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结合油井动态监测技术,对锦91东部于Ⅰ组重水淹区水淹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出剩余油分布特征,采用配套挖潜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库姆萨依油田为带边底水的普通稠油油藏,具有高孔、高渗、边底水发育的特点,随着稠油蒸汽吞吐开采进入中高轮次阶段,边底水侵入严重,高含水井比例逐步增多,油田开发效果变差.为此,针对高含水井引进氮气泡沫堵水技术进行矿场试验,其原理是利用泡沫粘稠度高,遇油消泡、逢水稳定,堵大不堵小等特点阻止液体沿微观大孔道、宏观高渗层或高渗区...  相似文献   

20.
正确地认识和预测油田含水上升规律,是实施油田稳油控水,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效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X油田为一生物礁地层圈闭的块状底水裂缝型油田,油藏边地水能量充足,油水粘度比大。开采特征主要表现为见水早,含水上升速度快。本文根据油田PVT和动态数据对含水上升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整体压锥能显著提高油井产量、降低含水,有效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对指导本油田制定稳油控水措施及同类油田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