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扬海内外的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他的小说《花桥荣记》中,一开头就写道:“提起我们‘花桥荣记’,那块招牌是响当当的。当然,我是指从前桂林水东门外花桥头,我们爷爷开的那家米粉店。黄天荣的米粉,桂林城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爸爸是靠卖马肉米粉起家的,两个小钱一碟,一天总卖百把碟,晚来一点,还吃不着呢。我还记得奶奶用红绒线将那些小银钱一串串穿起来,笑得嘴巴都合不拢,指着我说:‘妹仔,你回后的嫁妆不用愁了。连桂林城里那些大公馆请客,也常来定我们的米粉”’。《四川烹任》前不久已有文章介绍过桂林米粉,但那是普通…  相似文献   

2.
笔者去年到桂林旅游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桂林是一个国际化的旅游城市,中外游客争相探访中华第一奇山异水,每年去桂林旅游的中外游客不下百万。但如此庞大的游客群竟没有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世界知名的西餐连锁店,倒是小小米粉店多如牛毛,沿街鳞次栉比,随处可见。这是为什么?前不久,笔者专程去桂林走访了桂林著名的米粉研究专家并深入街巷调查,终于真相大白:桂林米粉以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独特,融合中华民族南北饮食而深入人心,米粉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击败众多洋快餐,而风靡桂林。 笔者慕名来到位于桂林市榕荫路的华…  相似文献   

3.
T教授,74岁,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决策咨询专家.老先生体健身轻,热情风趣、学识渊博,体恤晚辈,至今仍在研究院天天乘地铁上班,和“徒子徒孙”们一起撰写决策咨询报告.“徒子徒孙”是学生们的戏谑自称,徒子,是他带出的博士;徒孙,是他的学生成为博导后带出的博士.  相似文献   

4.
世界船王包玉刚,在饮食上不求山珍海味,喜欢过“清茶淡饭也是香”的田园生活.他爱吃家乡的宁波菜,每逢年节或星期天,夫人黄秀英总要亲自下厨,为他做几道可口的宁波菜,船王总是吃得津津有味,食欲大开.宁波有句俗话:“吃  相似文献   

5.
桂林“鸡血红碧玉”是桂林“观石堂”著名收藏家唐正安先生最新开发的优质新玉种及其珍贵产品,他是桂林“鸡血红碧玉”的开拓者、推广者、收藏者。桂林“鸡血红碧玉”的矿石产于桂林市所辖的龙胜各族自治县。经地质专家,著名石文化理论家张家志教授论证:该玉种为形成于10亿年前的古老红色碧玉岩。  相似文献   

6.
家乡的年菜     
瞿飚 《四川烹饪》2004,(1):21-21
马上要过年了,身处“钢筋水泥森林”的都市,我却闻不到一点乡土气息。家人准备的年夜饭,不外乎是用饲料喂养的鸡鸭鱼和猪肉,这不由让我思念起家乡的年菜———腌腊鸡和盐菜扣肉。腌腊鸡我的老家在四川南充地区,腌腊鸡是家乡特别有名的传统年菜,就是我这样的外出工作多年的南充人,说到家乡时,也会时不时提到腌腊鸡。我二伯父自幼离家学习工作,后定居北方,只要春节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他就会托人捎去两只腌腊鸡,也算是“得尝乡味慰离情”吧。去年春节,堂兄从辽宁到回老家,我请他吃了一顿饭。席间,他对满桌的菜品都无兴致,惟独对腌腊鸡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7.
酒渣鼻俗称“酒糟鼻”、“红鼻子”,是发生在鼻尖、鼻翼、面颊部位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它以红斑、脓疱、丘疹、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潮红充血为特征.患者开始时在鼻、面  相似文献   

8.
张静 《新食品》2008,(3):88-90
手把手带出一批经销商,陈云焕指望他们能忠诚于自己。岂料市场刚有起色,他就尝到了“背叛”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桂林的三宝——腐乳、辣椒酱、三花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乳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腐乳条中称:“广西白乳最佳”.他所说的“白乳”,就是今天的“桂林腐乳”.桂林腐乳,早在1937年5月上海举行的全国手工艺产品展览会上,即以其香、形、色、廉而受到与会客商的青睐,很快销售一空.  相似文献   

10.
桂林米粉的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而且当地的米粉也十分有名。凡是去过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米粉,那里的米粉制作考究,吃法多样,具有细腻、柔韧、滑爽的风味特点。(一)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有一位画家逃难来到了桂林。抗战胜利后,许多人都回了老家,而他却偏偏不愿意回去。当时他老婆不断写信来催,生怕他在外面有了小了,可画家回答说,我吃桂林米粉已吃上了瘾,现在一天不吃就没法过日子。他老婆不信,于是千里迢迢赶到桂林。结果这米粉是不吃不知道,一吃离不了。他老婆也吃上瘾了,最后两口子干脆都在桂林定居了。现在的男女青年谈恋爱都到茶馆、酒吧、咖啡厅见面…  相似文献   

11.
阳朔的吃     
钟穗 《美食》2006,(3):25-25
在桂林阳朔逗留了半个多月,浏览秀丽山川之余,也把那里的美食“检阅”了一遍。单论吃食,桂林的吃,也配得是甲天下的山水的。  相似文献   

12.
古立 《四川烹饪》2005,(10):15-15
笔者在蓉城一家风味酒楼事厨。有一天,老总把我叫到办公室,告诉我成都东门有一家不大的餐馆,一道名为“吉利家乡鱼”的菜简直卖疯了,几乎是每桌必点。他还说,这道热菜吃起来感觉特别鲜嫩,不仅咸甜酸辣皆备,而且姜葱蒜香浓郁,味道硬是巴适。老板最后特别嘱咐我,无论如何也要将此菜学回来。  相似文献   

13.
车辐 《四川烹饪》2004,(11):5-5
去年11月,86岁高龄的李济生再一次回到成都,一方面是为参加巴金文学院的落成仪式,另一方面则是为探访老朋友。在他启程前给我的来信里边,特别提到了要见流沙河先生及其夫人吴茂华,还有王旭东。他说,每当他在上海读到《四川烹饪》这本杂志时,就会勾起他心中的乡味乡情。他还说:我有10年未回故乡了,很想去看看,不过我好像有点儿“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家乡名菜     
下乡去的地方,是个很贫困的江滩之处。那里农民终年劳苦,只是无奈脚下“潮来一片汪洋,水退寸草不留”之景状,当地人萝卜缨子煮粥,山芋叶梗作菜习以为常,吃食的寒怆显而易见。 不料那里也出了几样方圆称道流传的名菜。啼笑皆非之余,不禁喟叹民族食文化之渊博宏大,那么一块贫瘠之地也能教它折射出光芒来。  相似文献   

15.
“桂林腐乳”是桂林“三宝”传统特产之一,生产历史悠久,产品质地细腻,气香味鲜,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在“桂林腐乳”的表面常出现一种白色小颗粒。我们通常把这种白色小颗粒称之为“腐乳白点”。由于“腐乳白点”的存在,影响了腐乳的外观  相似文献   

16.
靳羽西小姐出生在桂林,今年38岁.3岁时随父母去了香港,17岁又移居美国,就读于夏威夷大学音乐系,主修钢琴.  相似文献   

17.
家乡的栗子     
我老家在河南省桐柏县,我们那儿盛产栗子。 我们那儿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王莽撵刘秀时,刘秀逃到了我们那儿,一天,他又累又饿,便向一户人家讨口饭吃,这家人便给他两个又黑又硬的窝窝头。刘秀一看心里很不高兴,心想,这家人也太小气了,这种窝窝头也能吃?想不吃,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便掰了一点儿丢进嘴里,没想到又香又糯又甜,好吃极了,一问,原来是栗子面儿做的,是专门招待客人的……刘秀当上东汉开国皇帝后,便把这家人接到皇宫里,专门给他做栗子面窝窝头吃,我们那儿的栗子便也  相似文献   

18.
杨沐春 《中国酒》2022,(10):12-27
<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黄酒,作为一种古老的酒种,从远古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匠艺、匠术、匠能的口口相传,代代相授,其间,涌现出了无数个杰出的能工巧匠、一个个酿酒大师,胡志明就是此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不仅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的“大国工匠”,还是中国酒业协会褒奖的首批“中国酿酒大师”,且是带出了不少好徒弟的弟子们口中可敬的“师尊”。在胡志明的悉心指点下,他的一些弟子甚至成为了新时期的“中国酿酒大师”,作为“大师的大师”,胡志明也因此被业界亲切地称为“胡师师”。天,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匠艺、匠术、匠能的口口相传,代代相授,其胡志明的悉心指点下,他的一些弟子甚至成为了新时期的“中国酿酒大师”,作为“大师的大师”,胡志明也因此被业界亲切地称为“胡师师”。  相似文献   

19.
家乡粉     
灯火点亮抚州的颜色,我又一次站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头.所有的乡愁在此刻戛然而止.饥饿浮上心头。 我招手叫了一辆出租车.司机问我去哪里.我将行李往车上一扔,对司机说:“先到芳芳粉店再说。”我要痛痛快快地先吃上一碗家乡的泡米粉,这是我每次归家时必做的功课,司机显然也是同道中人.望着我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  相似文献   

20.
如今,富顺豆花算是遍地开花了,因为你远在苏杭、东北也能见到“富顺豆花”的招牌挂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