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着重研究柏林文化产业的行业发展特征及其空间结构。从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入手,分析柏林文化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特点,尤其关注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区位选择,总结文化产业、文化企业与文化设施之间的关系。基于文化产业异质化、小型化和集聚性的产业特征,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段和工具应作相应的调整,以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因此,柏林的实例旨在厘清文化产业、创意空间、城市规划三者的联系,明确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塑造创意空间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是一种将几个艺术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区域,是城市艺术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公共场所。随着国家对文化越来越重视,在国内,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多个城市均有集聚区的建设。该文对香港两个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一个已建成使用,一个尚在建设阶段)的规划、建设及运营情况进行了阐述,并从公共空间、功能与活动、运营管理行为三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这两个集聚区的特征及集聚性,包括集聚区内公共空间的类型与层次体系,多元的功能和活动的开展,以及运营管理行为的统一和整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香港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在建设及管理上可供借鉴与参考的做法,包括对集聚区的整体性,紧凑的空间处理以及对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设施作为能满足居民精神生活的场所,可以展现出城市底蕴和文化软实力.本文通过对太原市文化设施基于POI数据收集及分类,在ArcGIS平台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对太原市文化设施总体空间集聚和不同类型文化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得出太原市文化设施呈现多中心集...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辨析了商圈、商业中心、游憩商业区的概念范畴的前提下,通过对城市商圈中的人群需求、空间结构、微观设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解析出构建多样化城市商圈的要素特征。对商圈的人群分类主要分析了商务功能需求、市民日常需求和细分年龄人群的不同活动需求。对商圈的空间特征分析,主要从商业消费空间、综合交通空间、活力交往空间、文化集散空间和绿色景观空间等五个方面入手,归纳了各类型空间中促进多元融合的空间设施。  相似文献   

5.
在获取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相关分析对桂林市域餐饮业空间格局进行辨识,并从住宿、道路交通、旅游景点、购物、娱乐、旅游人群六个方面研究其餐饮业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桂林市餐饮业整体呈现"一主一副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从价格和口碑来看,主城区服务能力较好,阳朔县较差,其他各县均需提升。购物设施对餐饮业空间集聚影响较小,其余要素均与餐饮设施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相关的关系,在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内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空间自相关是研究要素数值关系及其空间关系的有效方法,以此为技术支撑,从可达性、设施质量、人口分布密度、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四个维度构建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公平性的评价体系。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研究范围,分析义务教育设施可达性和教育质量配置水平的差异化特征,然后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Geo-Da平台分别把人口分布密度与义务教育设施密度、教育质量和房价相结合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判断甘井子区的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公平性是否存在差异,并基于公平评价总结出义务教育设施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取典型文化商业街区中的行人作为研究对象,在GPS调研及其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行人在文化商业街区中的行动特征,及在其中组织的社会活动与既有空间的关系。分析街道、节点空间构成要素,并通过对GPS数据的行动轨迹线,卫星捕捉点及核密度图像的分析,全面地把握了文化商业街区中行人的行动、滞留情况并结合空间要素构成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了文化商业街区空间要素与人的行为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西藏城镇中传统空间的要素构成、类型特征和空间价值是处理好西藏城镇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利用空间图示方法分析西藏传统空间的选址、要素、中心和边界的特征,总结出多核型、双核型、多要素单核型、单要素单核型等西藏传统空间的基本类型,和因地制宜、文化承载、文化线路节点等空间价值,提出面向现代城镇发展语境变化的宏观性、关联性、系统性的保护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文化集群的特征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  张敏  汪飞 《现代城市研究》2007,22(10):24-31
基于对西方文化集群概念、特征、类型的分析,考察南京主城范围内文化空间,设定评判要素和标准即集聚规模、集聚尺度、文化禀赋、文化内容、关联性和标识性6个方面,选择7个典型文化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分布、功能结构、内部联系上指出南京文化集群现状特征,并从发端途径、业态类型、经济职能、管理体系4个维度对南京典型文化集群进行判别,揭示文化集群的多元性和多维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郑州市市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POI数据了解郑州市商业设施的分布与建设情况,通过核密度方法分析商业设施的分布特点与集聚程度,确定郑州市核心商业区的具体位置,研究各类商业设施的空间集聚规律;通过空间句法深入研究城市街道网络空间,分析街道空间的内在属性.通过ArcGIS软件构建街道功能模型,以此量化街道商业功能,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由百度API爬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POI数据,依托Arc GIS等空间统计工具,分析厦门市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发现:1)厦门市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为例的文化设施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岛内(思明湖里区);2)三类文化设施之间由各自功能决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差异性;3)文化设施的分布与常住人口数量、GDP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和商业繁荣程度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激发创新驱动和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城市中文化艺术要素的交换、转移和集聚现象,指出"艺术流"是一种可以左右城市空间利用和形象特征创造的特殊力量,由此从动态与人本视角探讨了"艺术流"塑造城市空间环境的多元途径,进而提出利用"艺术流"提升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举措和相关政策保障,以期为艺术介入环境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挚  史北祥 《规划师》2022,(7):79-86
便利店作为服务快节奏城市生活的商业设施之一,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是打造城市便利生活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武汉市2020年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武汉市4类便利店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布局偏好特征,并提取出各类便利店在大城市中的一般空间布局模式。结果表明:武汉市便利店总体呈现出中心城区倒“T”字形连绵集聚,外围点式分布的空间布局特征,且更偏好布局在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附近;4类便利店的集聚中心临近城市不同等级中心,且集聚强度各异;4类便利店的布局对各业态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偏好,在空间上错位布局,呈现出在特定城市功能区集聚的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朱海波  黄亚平 《规划师》2013,29(8):86-91
研究利用1984~2008年湖北省76个市县单元的人口、GDP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相应的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空间发展具有非均衡极化特征,人口、经济加速向特定地域集聚极化发展的特征日益显著,并在局部地区形成了连绵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中具有城市化要素集聚不对称性和社会经济不平衡发展等突出问题。要实现健康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湖北省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选择差异化的城市化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从广义角度构建城市创新空间体系框架,提出南京主城创新空间格局呈现中心-边缘多核协同发展的趋势,三类创新空间呈三角结构关系。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发现:(1)在作用强度上,创新政策、百强高新企业布局、文化设施和餐饮服务显著影响南京主城创新空间集聚;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企业产出、科研投入、休闲交流是次要显著要素;(2)南京主城不同片区(老城、主城和产业园)创新空间集聚主导因素存在空间分异。最后提出应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区域的主导影响因素,制定适合地区发展的创新政策,采用多样化土地供应模式,强调政府适当放权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支持创新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处大都市边缘地区的乡村由于其特 殊的区位,逐渐成为政策制度、资金等要素交织 影响作用的空间场域,空间异化明显。为引导乡 村空间合理转型,研究以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 证法”作为理论支撑,构建大都市边缘地区乡村 空间转型的研究框架,选取西安市长安区抱龙 村作为案例,实证分析其空间转型的特征及作用 机理,并基于乡村空间生产的协调、可持续提出 相应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在城市消费需求的 驱使下,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了空间 价值的提升、社会网络的“业缘化”和文化构成 的重塑;但同时,多元主体在空间价值关注点、 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空间“商品 化”、乡村社会“分层化”、乡土文化异质化等问 题;因此,在乡村转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本的增殖行为对乡村空间功能结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影响,并注重发挥权力主体 在要素配置、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能,以营造公正公平的空间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17.
胡江南  王芳  赵烨 《城市建筑》2023,(1):111-114
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西安作为旅游城市的空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20年西安中心城区餐饮行业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局域GetisOrd G*i指数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西安市中心城区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餐饮活动热点区域及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餐饮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形成“一核多点,连片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各类型餐饮设施分布特征与总体分布特征类似,但设施间略显差异;“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餐饮中心差异明显;餐饮设施的空间分布受交通、人口、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18.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商务办公楼宇为空间对象,以其地理位置为空间数据、建筑面积为属性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对杭州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集聚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表现出向心集聚的特征,并且向集聚区集中的态势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构成、功能特征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或邻近的地域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等级越高,集聚区的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不同,空间区位分布也会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布局,建议在空间开发模式、区位选址以及开发容量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19.
徐华林  吴晓 《新建筑》2010,(2):125-130
商业中心的发展实质上是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办公等设施持续集聚的过程,通过相关层面的演变折射出商业中心空间形态的动态特征。在大量实证资料的支撑下,以南京市湖南路商业中心为例,从空间格局、功能结构、商业业态、开发强度等方面入手,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以揭示类似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形态演变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21,37(5)
文章在回顾国内主要城市创新产业空间集聚和布局特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为实证案例,从园区和企业两个层面对互联网时代都市区创新空间的集聚规律与布局模式特征展开研究。总体而言,当前以杭州为代表的国内创新驱动型城市的创新经济集聚和空间布局已呈现新的特征,表现为创新要素集聚趋于网络化、簇群化;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区位选择开始分化,呈现出不同的区位偏好特征;创新类活动更强化对核心企业和机构的黏性,并围绕核心企业、机构形成了若干个创新圈;科技创新类活动由传统城市中心向外围溢出的效应明显,并由此带来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显著调整。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需要从适应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网络培育方面进行有效的空间规划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