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天骄  温洋 《城市建筑》2023,(16):27-30
为了缓解人类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理念应运而生,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旨在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协调,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主要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等方面。在具体实践中,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的生态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运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采用绿色材料和建筑形态,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提高建筑品质和空间品位。  相似文献   

2.
<正>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对有效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落实国家有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侯建华 《石材》2008,(11):53-53
在北京2008年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上,意大利建筑师以他们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赢得了赞誉。而2008年10月27日上午在北京酒仙桥,原国营798厂里举办的“意大利建筑语汇研讨会”,更让中国的建筑师和装饰设计师们耳目一新。本次建筑双年展倡导“城市·建筑·生态”,突出绿色环保,生态循环理念。石材作为原自自然,回归自然的建筑材料,被众多建筑设计师首选。展览中不乏精典的石材作品。石材在意大利设计师的手中,已不再只是建筑材料、装饰材料,而是把石材当作功能材料,循环利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将绿色建筑理念自然融入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卫萍 《建筑科学》2007,23(6):106-110,97
在国内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建筑设计领域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针对问题介绍了一例通过美国LEED金牌级认证的绿色建筑,指出绿色建筑并非全是高成本建筑,可以采用适宜的生态技术策略将绿色理念自然融入设计,希望对国内绿色建筑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筑依附环境而存在,巢居、穴居,发展到山居、屋宇建筑,建筑环境特征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从自然到高度的人工再造,天然要素越来越少。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和城市建筑的高度聚集,城市建筑环境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使建筑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建设与自然的有机协调,人与生物的有机协调成为人们寻求的目标。作为人工干预下的建筑环境,不同于原始的自然,是再造自然。绿色建筑以不触动环境的生态平衡为目的,讲究"生态",即要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功能,高效  相似文献   

6.
程肖琼 《四川建材》2009,35(4):99-100,103
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指导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通过节源节能,缓和人口与资源、生态与环境的矛盾,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7.
细说绿色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城乡建设》2003,(9):40-40
绿色建筑的定位 绿色建筑与生态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的概念是一种微观且具体的设计思路。以此,建筑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相似文献   

8.
如果一定要评出一个建筑界的“明星”,我想恐怕非绿色建筑莫属。绿色建筑通常是指效率高、环境好又可持续,自身适应生态而又不破坏生态的建筑。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的低级阶段,所以但凡讲绿色建筑,自然少不了要谈节能。如今,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已经不再是个空泛的概念,各地纷纷盖起了示范楼、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推动生态优先,可持续性绿色发展的战略,建筑行业作为一种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推动绿色方法进行节能降污将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必然趋势。目前绿色建筑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运用已初现规模,本文概述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现状,介绍绿色建筑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具体应用,展望未来绿色建筑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了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筑教育需要积极地将相关内容融入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建筑性能模拟技术可以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列举了不同类型的建筑性能模拟软件的各自特点与适用范围,介绍了绿色建筑系列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准备阶段、中期阶段和成果阶段的教学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运用数字技术的方法,总结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提出了建立绿色建筑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绿色建筑或称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的主流。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有各自的特点,在国内外的发展并不平衡。我国在发展绿色、智能建筑的各个程序上,不能忽视某一方面,只有把二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而且达到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超高层建筑的开发建设、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平衡已逐步成为建筑业的关注要点。本文结合中建四局科创大厦项目这一实际工程案例,对超高层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所采取的绿色建筑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阐述。该项目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建筑设计与绿色理念相结合,在建筑本体节能、绿色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运用了多项绿色设计策略,以期为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参考样板,为建筑领域绿色转型升级提供优秀示范案例。  相似文献   

13.
建筑的未来要面向生态的城市,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生态建筑必然是与自然亲和﹑向自然开放的.在实践中,要结合运用传统、适宜、现代技术创造具有绿色生态环境的节能型建筑与都市.营造生态文化是创作为自然而生的生态城市建筑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4.
林武生 《百年建筑》2007,(11):186-193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交通条件改善,区位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原有建筑需要转化使用功能,为适应这种转变,原有建筑面临着形式、热工性能和设备等方面改造。本项目是一个南方实际的既有建筑改造绿色实践项目,将在既有建筑改造中实现资源的实现循环利用,将绿色建筑技术有机运用干既有建筑改造中。本文即是对这些绿色技术实践内容介绍,相信此文对其他绿色建筑的实践定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张建玉 《门窗》2013,(8):176+178
绿色建筑技术是当前新兴的一种建筑技术,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利于优化设计方案,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打造出人工与自然相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因此,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扼要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及绿色建筑技术在商业建筑中的具体应用以探讨绿色建筑技术的有关应用问题,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建筑设计的类型,从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原生自然能源的建筑两方面,分析了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的建筑设计技术,并研究了其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态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舒适度,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使建筑造型设计有效创新,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理念。该文从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造型内在联系出发,阐述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与运用要求,论述绿色建筑技术设计要素及具体体现,探究绿色建筑技术设计及应用思路,分析绿色建筑技术对建筑造型的影响与应用,以期为相关建筑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规划方案,通过对新校区生态及景观等诸多因素的分析研究,阐述了运用生态性设计手法,创造自然、朴实、绿色、生态、和谐共生的大学校园环境,以进一步的理解和解读作为生态校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贾志林 《建筑》1999,(8):40-40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永恒的主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发展生态建筑,探索生态建筑之路,已为当今关心人与自然的建筑师们所共识。从早期的生态建筑仅停留在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上,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生态技术的更深层次的生态理论研究,各国的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及其设计方法。从目前生态建筑的发展动态来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人与自然共生,将建筑融入自然。生态建筑应将建筑纳入一个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所有资源,使建筑成为地方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斯特林约翰逊的树屋工程就是…  相似文献   

20.
引领绿色建筑,建设生态文明。从2005年至今,建设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引领绿色建筑的技术文件:2005年10月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3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一连串标准、细则的出台,凸显了中国政府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道路上的强势姿态。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行业建没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