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作地区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灰岩8~11层。灰岩中含有丰富的牙形刺化石。笔者在刘庄西北沟剖面太原组九层灰岩中获得牙形刺7属16种。其中台型牙形刺占主要地位。其次为复合型。该区太原组牙形刺组合为: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Strep.wabaunsensis-Strep.gracilis 一个组合。根据 Streptognathodus 属各种的共生关系的不同,可进一步划为三个亚组合。上述组合可与华北的太原西山、陵川、徐州、禹县等地及新疆地区相应层位的牙形刺组合进行对比。还可与北美阿帕拉契亚山脉中段等地及苏联莫斯科近郊等地相应层位的牙形刺组合(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滇黔桂三省21条剖面和82个地质点中采获了牙形刺的基础上,结合古地理和沉积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以及其它古生物带来的大量信息,讨论了牙形刺的古生态。认为南盘江地区二迭纪牙形刺的属种组合和产出频度与沉积相的关系非常密切,并划分了三个牙形刺群落生境和一个无牙形刺的区域。为本区二迭纪沉积相的划分提供了一项新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首次报道了东秦岭造山带奥陶系两岔口组中的牙形刺化石9个属。其组合面貌具有中奥陶世晚期牙形刺的特色,总体可与河南荆关一带寺岗组和陕西耀县一带桃启坡组中的牙形刺对比。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该区上二迭——下、中三迭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沉积相和牙形刺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牙形刺的属种和组合,在野外及室内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对各组、段的碳酸盐岩相进行了初步划分,从而阐述了牙形动物受沉积环境和岩性控制的关系。本文还讨论了该区牙形刺颜色变化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贵州二叠系及三叠系牙形刺颜色变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贵州二叠系及三叠系牙形刺的颜色变化。根据牙形刺颜色变化指标序列可以区分出CAI=1.5至CAI=5等若干个等级。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CAI等值线的分布呈“×”形(参见图1—2),可以分成四个不同的CAI值区:黔东北—黔东南和黔西CAI低值区(CAI=1.5—2),黔北CAI中值区(CAI=2.5—3.5)及黔南—黔西南CAI高值区(CAI=3.5—5)。这些区分别与镜质体反射率低值或高值区相对应(参见图3)。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报导了产自贵州盘县达拉剖面的马平群中所产的(竹蜓)类生物共计24属(亚属)93种(亚种),其中新属1个,新种14个。这些(竹蜓)类在纵向上明显地可划分为5个化石带(包括2个亚带)它们与国内外的许多地区都可以进行较好地对比。  相似文献   

7.
重庆北碚地区上二迭—下三迭统牙形刺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重庆北碚地区上二迭——下三迭统牙形刺的组合,牙形动物的古生态分析,及其牙形刺颜色的变化,从而阐述了生油指标及对油气生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957年笔者讨论山东博山寒武纪地层时,根据三叶虫化石,曾将这个地区的下寒武纪分为2个化石带,中寒武纪划分8个化石带(其中有4个亚带),同时并有许多新三叶虫列入文内。经过最近整理和研究后,先将中寒武纪各化石带重要新属及新种描述讨论于此。与博山关系较密切的辽东及河南的一些三叶虫亦加以描述和讨论。河北峯峯的一个新三叶虫因在1957年列过种名,亦在此作简略描述。其中共包括有6个新属,1个新亚属,20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关于博山下寒武纪,尤其是毛庄层的新三叶虫,笔者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二叠系牙形石研究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叠系以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主,是四川盆地的重要产气层之一。作者对33条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工作,在取得丰富牙形石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二叠系的地层划分与对比,二叠纪至三叠纪底部的Neogondolella和Anchignathodus属的演化系列,沉积相与牙形石的关系,和根据上二叠统牙形石色变判断上二叠统油气成熟度指标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汶煤田太原组与山西组孢粉组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新汶煤田太原组和山西组中的孢粉化石的研究,共鉴定出孢粉化石52属154种,其中太原组38属140种,山西组32属135种。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和含量在纵向上的变化共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带(自上而下):Ⅱ Gulisporites cochleari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带和Ⅰ Laevigatosporites-Thymospora带。通过与华北部分地区石炭一二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讨论了牙形刺化石在油气勘探上的用途。主要内容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研究牙形动物的古生态从而反映沉积环境;以牙形刺颜色变化作为碳酸盐岩有机质变质作用的新指标。利用上述资料可以指导油气田的勘探。  相似文献   

12.
肥城煤田石灰纪含煤岩系的石灰岩中含较丰富的Ting类化石,经研究计有14属42种,主要产于本溪组的五灰及太原组的一、二、四灰,根据Tin类演化发育阶段和在地层上的垂直分布规律,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化石给合带,即:1.Fusulinella-Fusulina组合带;2.Pseudoschwagerina组合带;3.Triticites paramontiparus组合带。以上三个组合带经与华北、华南相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济宁唐阳井煤田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的孢粉化石的研究,共鉴定出孢粉化石71属117种。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和含量在纵向上的变化,自上而下共建立两个孢粉组合带,即: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Granulatisporites piroformis带和Ⅰ Laevigatosporites vulgaris-Thymospora pseudothiessenii带。以上两上孢粉组合如与华北部分地区石炭-二叠纪孢粉组合带对比,它们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和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带双洞区域与简单区域间的空间拓扑关系。基于RCC5通过扩展4-交集矩阵得到了16-交集模型,一个带双洞区域可以视为一个简单区域A及包含在其中的两个简单区域B与C,即一个带双洞区域与一个简单区域可以看作是满足一定限制条件的4个简单区域,由16-交集模型可以得到带双洞区域与简单区域间的70种可实现的拓扑关系,并且证明了这70种拓扑关系是两两互斥且完备的。通过比较可知,它比由两两区域间RCC-5关系来描述的拓扑关系更为细致,表达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5.
广西合山茅口组灰岩中产有丰富的珊瑚化石,特别是复体的皱纹珊瑚。计有八属十三种,其中五个是新种,它们分属于三目六科。文中描述了Ipciphyllum,Wentzelella,Wentzellophyllum,Yatsengia,Sino-pora五属的十个种。上述珊瑚与(竹蜓)Neoschwagerina,Verbeekina共生,其层位相当于Neoschwagerina带。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描述了新庄孜太原组剖面,研究了灰岩中的(竹蜓)类动物群,计有13属41种,其中包含3个未定种。根据(竹蜓)类组合特征,可建立Pseudofusulina vulgaris--Quasifusulina cayeuxi组合带,大致相当于江苏大屯太原组的Sphaer oschuager带,其时代应属晚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7.
新汶煤田上石炭统太原组中共含有5层海相灰岩,各层灰岩中均含有较丰富的Ting类化石。经作研究,根据它们的属种组成和在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两个Ting带三个亚带:Ⅱ.Triticites boshanensis带;Ⅰ.Pseudoschwagerina带,此带又划分出三个亚带;3.Schwagerina valida-Boultonia simplicata亚带,2.Ttriticites sh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了桂北兴安发现乌拉珊瑚科洪波特珊瑚属Humboldtia的四个新种,丰富了我国华南早石炭世珊瑚动物群的资料。从共生动物群的初步研究认为,四个新种产于岩关阶上段假乌拉珊瑚Pseudouralinia带的上部,相当于欧洲C_1亚带,时代属杜内晚期。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古宋川堰地区晚二叠世晚期腕足动物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四川省古宋川堰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腕足动物群性质和面貌进行了研究,指出它们与灰岩相腕足动物群和硅质岩相的腕足动物群不同,而是属于另一类型—灰岩、砂页岩混合相腕足动物群。同时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腕足动物组合带: 2.Araxathyris araxensis-Neowellerella pseudoutah组合带 1.Oldhamina squamosa-Meekella kueichowensis组合带 确立了一个新属和两个新种,它们是 新属:Chuanganella Zhu et Zeng(gen.nov.)及新种:Chuanyanella Chuanyanensis Zhu,Zeng et Chen(gen.et.sp.nov.)C.applanata Zhu,Zenget Zhang(gen.et.sp.nov.)  相似文献   

20.
浙江北部上下二迭统地层分界及■类分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类动物群探讨浙北上下二迭统地层分界及类分带。浙北上二迭统“龙潭组”按层位可分三个类组合。自下而上为:I Neomisellina 组合,ⅡCodonofusiella 组合,ⅢTaihuella(gen.nov.)组合,概略分析各组合特点后指出,Neomisellina 组合应属下二迭统。上下二迭统地层分界应在 Neomisellina 组合与 Codonofusiella 组合之间。并首次建立下二迭统孤峰组上部 Neomisellina 带,上二迭统龙潭组上部 Taihuella 带。厘订后的龙潭组范围为 Palaeofusulina 组合之下,Neomisellina 组合以上,包括 Codonofusiella,Taihuella 两个组合。并描述有关类4属9种,其中1新属6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