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向分层回采采场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凡口铅锌矿不同采场顶板围岩条件, 分别建立了典型采场模型Ⅰ(采场顶板为矿体)和模型Ⅱ(采场顶板为充填体), 采用有限元分别对两模型上向水平分层充填回采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分步模拟, 获得了开挖过程中采场顶底板、侧壁的应力分布及位移变化情况, 对比分析了不同采场顶板围岩条件下分层开采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采场顶板为充填体的采场回采过程中应力、位移变化量均大于采场顶板为矿体的采场。因此, 为确保安全回采, 回采后期必须做好顶板支护工作。研究结果为优化采场结构参数和指导地压控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尤祎  刘福春 《现代矿业》2016,32(10):140
为研究老虎洞磷矿近距离磷矿层水下开采时采场稳定性,采用弹性力学方法计算了两矿层采场允许最大暴露面积,结合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了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采场结构参数,并对2种采矿方法多个采场同采进行了采场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采场垂直走向布置时,合理的矿房宽度应为6~8 m;2种采矿方法达到设计同采采场数目时,采场稳定性较好,设计的采场结构参数能够满足安全高效回采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韦敏康  周祥云 《采矿技术》2012,12(5):4-6,20
以铜坑矿92#矿体的 T106试验采场为例,运用 FLAC3D实现了采场结构参数的优化模拟,获得了不同参数的力学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为获得优化的采场结构力学响应,采场最优结构参数范围应该控制在顶板厚度为8.0~10.0 m,采场跨度为12.0~14.0m.并综合考虑增加采场跨度和减小顶板厚度的覆盖岩层下放矿损失贫化的控制技术,确定了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为:采场跨度14.0m,顶板厚度8.0m.  相似文献   

4.
对于需要维护采场围岩的地下采矿方法来说,在设计阶段判定采场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研究采场围岩的能量平衡出发,提出了用计算采场体积缩小率作为地下采场稳定性设计的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采场稳定性分析方法与参数优化方法,对夏甸金矿试验采场进行了的工程地质调查、矿岩力学试验、数字测试等工作,获取了表征矿山岩体质量的多种指标。对试验采场岩体质量进行了简要评价,54903采场岩体质量好,55002采场岩体质量一般。根据获取的指标,利用Mathews图表法对试验采场在当前跨度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当前6 m进路采场跨度下,采场稳定性程度高,可合理地增大跨度。并根据拟合的稳定-破坏曲线公式求出采场临界跨度,继而综合多因素给出了7 m最初跨度设计。利用软岩极限跨度图表法评价出7 m设计跨度是经济、安全的。结合FLAC3D数值模拟对图表法应用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最终确定出采场跨度值。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东山采场生产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采场现状及最新的生产地质勘探报告和分层图从采场生产规模的确定 ,采剥方法等方面对稳定东山采场生产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裂断拱演化规律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LAC3D的模拟方法,对单一采场的裂断拱发展演化规律和复合采场的裂断拱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近距离煤层群上行采场结构空间在单一采场与复合采场两种不同的情况下采场上部裂断拱的演化规律及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针对鑫汇公司采场多、管理员相对较少的基本情况,设计了采场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采场基本信息管理、采场验收信息管理,以及相关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通过该系统的应用,方便了管理员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采场管理。  相似文献   

9.
缓倾斜厚大矿体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和优化对采场安全、经济、可靠回采等工作意义重大。以山东半岛某地下矿井为例,基于Mathew稳定图表法对采场地质参数和开采参数进行计算,确定了采场尺寸范围。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采场参数取值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综合经济、技术因素确定了采场参数合理取值。研究表明:(1)在综合考虑利用围岩自身支撑能力的基础上,给出了合理的采场宽度范围为28.36~42.17 m。(2)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采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不同宽度方案条件下应力场与位移场的分析,明确了该采场34 m宽度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0.
唐建 《采矿技术》2016,16(4):53-54
阐述了凡口铅锌矿采场回采基本情况,指出了采场冒落的主要类别。通过对采场冒落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冒落控制措施和防范措施,可为凡口矿采场回采冒落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应显  王志宏 《煤炭学报》2009,34(2):180-183
为了提高露天矿采场三维模型的精度和三维显示效果,根据露天矿采场数据的特点,提出了采用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建立露天矿采场三维模型的方法.该方法集成了采场中的散点和线状数据,使模型更接近实际采场,精度更高.这一方法用VC++net编程得以实现,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建立的采场三维模型能很好地反映露天矿采场的实际情况,明显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并增强了模型的三维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上向水平充填法采场顶板进行竖直方向应力、位移进行监测,分析了采场顶板竖直方向次生应力与竖直位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场跨度的增大,采场顶板产生离层现象的范围与竖直方向次生应力下降的幅度呈现增大的趋势。对于跨度为50m采场,在距采场顶板11 m以下的矿体产生离层现象可能性大,而对于跨度为10 m采场,在距采场顶板4 m以下的矿体产生离层现象可能性大。研究成果可为采场顶板支护设计提供重要现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隔三采一”回采顺序下,为安全高效回采二步骤垮落采场,需结合中间的一步骤采场联合回采。以冬瓜山铜矿60~#线以北大高采场为例,结合一步骤采空区垮落的特征,提出了3个或2个采场联合回采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论证,验证了3个采场联合回采对隔离矿柱稳定性影响大,需采取安全措施保护隔离矿柱;2个采场联合回采时采空区稳定性较好。通过工业试验,3个采场及2个采场联合回采方案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地下矿山采场进行可靠分析,根据采场顶板位移早期监测数据,利用符合顶板位移数据规律的Verhulst模型对采场顶板位移进行最终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及稳定性标准对采场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以采场稳定性评价结果作为决策属性,以采场面积、地应力、支护方式以及围岩质量等采场稳定性影响因素作为条件属性,构建采场稳定性分析决策系统。利用概念格对决策系统进行了属性约简,并对采场稳定性规则进行了偏好分析,最终生成偏好规则。事实证明:该方法可用来进行实际应用,用以指导采场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相似文献   

15.
采场地压动态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阐述了采场动态地压产生的原因和采场地压动态控制的含义,提出了采场地压动态控制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比较深入地论述了采场地压进行动态控制的方法,给出了对采场地压进行动态控制的实施步骤。所提出的地压控制方法和实施步骤,对于空场法采矿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对深井硬岩矿山采场高度为80m,跨度分别为15m、20m、25m、30m四种工况下的采场稳定性进行了优化数值模拟研究,定量地计算和分析不同跨度下采场围岩的应力、位移和拉应力区的分布状况,确定了有利于采场稳定的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深井硬岩矿山中,当采场高度为80m,采场跨度为20m时,采场围岩的受力状态与整体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给深井硬岩矿山采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保某矿实现700万t/a达产,合理安排采场组织生产,保证采场衔接正常有序,二步骤采场必须与一步骤采场相结合回采。通过对一步骤采场充填体取样、强度测试分析、地压监测及二步骤采场中深孔施工、爆破、出矿等开展试验研究,实现了-400 m中段第一个二步骤采场(12-4~#)成功回采,为大结构二步骤采场回采积累了经验,为矿山长远发展提供了有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顶板隔离层是控制采场回采的关键参数。以华联矿业南平硐开采的37-5~#采场为试验对象,建立采场计算的数值模型,分析获得了采场的位移和塑性区规律,提出了采场顶板锚杆支护的安全控制措施,降低了采场的顶板变形,消除了顶板隔离层的塑性区贯通隐患。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采场回采质量评价中相关数据难于获取,回采质量指标只能靠经验来推测的现状,提出了基于CMS的采场回采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运用CMS三维激光探测系统准确获取采场回采过程中的三维空间数据,基于三维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应用geomagic软件构建采场回采过程中的3D数据库,并通过引入矿体采空区复合三维模型,精确地得到了采场的超、欠挖量,进而获得采场回采过程中的贫化和损失等参数。将该方法应用到金厂沟梁金矿7181采场,得到其爆破后采场矿石的损失率为22.5%,贫化率为7.11%,为该采场的爆破参数优化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采场结构参数直接关系到采场自身的稳定性及开采过程中的整体安全,选择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有利于采场稳定,并提高开采速度。针对采场稳定性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为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从开采过程中矿岩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确定了最优的矿块结构参数,为矿山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