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常规锻、等温锻和超等温锻工艺参数对TC11钛合金饼坯高、低倍组织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等温锻造(锻造加热温度为930℃或860℃)或超等温锻(锻造加热温度860℃,模具温度930℃),可使饼坯获得均匀细晶的低倍组织和。α+β等轴高倍组织。  相似文献   

2.
姜明  郭灵 《材料工程》1994,(6):25-27,22
对Ti6242钛合金环形锻件的轧制工艺及热处理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i6242合金环形锻件采用“β相变点下30℃加热制坯,轧环(最后一火的轧制变形量应保证不小于30%),970-980℃固溶1h,空冷,593℃时效8h,空冷”的工艺进行生产,可获得满意的组织和性能。  相似文献   

3.
大锻件组织遗传的细化工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军  张丰 《材料导报》1995,9(6):25-30
介绍了三次高温正火法、奥氏体相变硬化再结晶法、中速加热工艺和退火成平衡组织法等几种减弱钢中组织遗传的工艺途径,结合大量模拟细化实验和组织遗传机理研究,作者提出了适用于大锻件实际生产的两条新型节能工艺途径:临界区系温侧正火和高温回火处理工艺,对比研究了上述6各细化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温金相、热处理等手段测定了飞机起落架用超高强度钢300M的奥氏体相变结晶温度。试验结果表明,300M钢的奥氏体相变再结晶发在一温度区间,此温度区间的高低受加热方式,原始组织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消除300M钢低倍粗晶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利用热模拟试验机研究X65管线钢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和组织演变规律。并进行了生产试制,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最终组织和性能影响。经过试验得知加热温度1200℃终轧温度780℃~820℃左右;冷却速度13℃/s~20℃/s左右,终冷温度在540℃~580℃生产的管线钢性能良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STA-409PC型同步热分析仪上,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自行设计的低碳空冷贝氏体钢(22Mn2SiVBS钢)进行相变点的测定和显微组织观察,并结合相变点的计算公式对比分析,绘制钢的CCT曲线,验证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该钢的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A1点为732℃,转变终了温度A3点为836℃;珠光体临界冷却速度是(vp)0.667℃/s,铁索体临界冷却速度(vF)1.16℃/s,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较好;控制该钢的轧(锻)后空冷速度为:vF≤v实际〈vB,可以得到以粒状贝氏体为主的显微组织,钢具有强韧性配合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一种含Re叶片钢的热处理工艺和组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含Re的高温叶片用钢11Cr10Co2W2MoReVNbNB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和组织性能,对钢进行了热处理工艺试验和组织性能分析。采用Gleeble3800型热/力模拟试验机测定了钢的相变点,采用INSTRON-5582型电子拉力试验机、HVS-1000型维氏硬度计测定了钢的力学性能,采用Olympus-PMG3型光学显微镜、SUPRA55型扫描电镜、FEI Tecnai G2 F30型透射电镜分析了钢的组织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钢在1 100~1 140℃内淬火、在660~700℃内回火时,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材料性能基本没有影响;与其他高温用12%Cr钢相比,11Cr10Co2W2MoReVNbNB钢具有良好的韧性,室温V型冲击性能高达40 J以上;钢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组织均匀、晶粒细小。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 120±10)℃油冷+(690±10)℃空冷,钢的主要强化相为M23C6,Re主要存在于基体中,起固溶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钛微合金化TRIP钢进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测定,分析轧制与冷却工艺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的奥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马氏体相变点分别在500~650℃和450℃左右;组织由铁素体/贝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实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所降低;随着空冷结束温度的降低,实验钢的屈服强度降低;当终轧温度和空冷结束温度分别为796℃和722℃时,实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强塑积分别为661,888MPa和25042MPa·%,其对应组织为细小的铁素体及板条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上存在大量细小的析出物。  相似文献   

9.
TB8超高强度钛合金热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锻造温度、变形程度、锻后冷速对TB8钛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变点以上30—50℃的β锻造方法、30%—65%的较大变形程度、锻后采用空冷,并采用合适的固溶时效热处理制度,可获得强度—塑性—韧性的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货油舱用耐蚀钢的服役环境设计并冶炼了一种新型耐蚀钢,根据试验钢变形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采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技术将锻后110 mm坯料减薄至16 mm。热轧板材的年平均腐蚀速率分布在0.235~0.273 mm/a,小于船级社要求的1 mm/a。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伸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进行了耐蚀钢的显微结构分析及力学性能研究,探究了控制冷却工艺对耐蚀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终冷温度669 ℃、冷却速度8.9 ℃/s的条件下,耐蚀钢显微组织主要为铁素体、贝氏体和退化珠光体。降低终冷温度或提高冷却速率有利于抑制珠光体转变,促进针状铁素体和贝氏体相变进程,增加小角度晶界数量,提高耐蚀钢的组织均匀性和力学性能。当终冷温度降低至597 ℃,冷却速度增大到13.1 ℃/s,耐蚀钢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混合结构,不均匀分布且粗大尺寸的板条结构弱化了材料的抗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11.
高温正火消除85Cr2Mn2Mo钢组织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85Cr2Mn2Mo钢的组织遗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该钢组织遗传的消除,采用高温正火工艺,使85Cr2Mn2Mo钢经重结晶,奥氏体再结晶有效地细化了奥氏体晶粒,切断了组织遗传,并对85Cr2Mn2Mo钢的奥氏体再结晶温度做了有益的探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的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对H62黄铜进行退火工艺试验,对退火处理后H62黄铜的显微组织、硬度及抗拉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600~750℃退火温度范围内,H62黄铜出炉后直接空冷得到的显微组织均为α+β相,且随着退火加热温度的升高,显微组织中的β相逐渐增多,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逐渐升高,且抗拉强度均高于技术要求;H62黄铜经650℃退火保温后先随炉缓冷至500℃再出炉空冷,可得到单一均匀的α相组织,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均最低,且抗拉强度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变形方式对含ZrC粒子20Mn2钢晶粒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恒温压缩与降温轧制对含ZrC粒子20Mn2钢晶粒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奥氏体再结晶温度区间(1150℃、1050℃)和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温度区间(950℃、900℃、870℃、850℃),20Mn2钢的晶粒尺寸均能细化至3~4μm;在1150~870℃的降温轧制中,20Mn2钢的晶粒尺寸细化至1~3μm.分析表明,由于ZrC粒子的形变核心和再结晶核心的作用,含ZrC粒子的20Mn2钢在高温下(1150℃、1050℃)和较低温度下(950℃、900℃、870℃、850℃),变形的晶粒组织分别因奥氏体再结晶和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及其再结晶而得到细化;在降温轧制时,由于综合了高温奥氏体再结晶和低温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及其再结晶的细化晶粒效应,而最终获得的晶粒尺寸比恒温变形的更小.  相似文献   

14.
1Cr17/9Cr18MoV多层复合钢板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包覆浇铸方法,经热锻、热轧后制备出各层钢板厚度较均匀分布的1Cr17/9Cr18MoV多层复合板。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试验结果表明,采取加热温度950℃,保温0.5h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可使复合板中9Cr18MoV钢获得较高的硬度,1Cr17钢获得较低的硬度,同时满足各层界面两侧附近的组织基本相同,硬度比较接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某些淬透性高的合金钢,淬火时规定可以油冷也可以空冷,这是因为无论油冷或空冷均可获得马氏体组织。因此人们常常利用钢的高淬透性来简化工艺,例如将锻压温度与热处理温度合并,锻后空冷以减少零件的变形。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探索合理的轧后冷却工艺制度对降低热轧齿轮钢棒材冷后硬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热模拟试验机进行冷却工艺试验,研究了单道次变形后不同冷却速度和不同终冷温度对齿轮钢20CrMnTi组织转变与硬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快冷速(10, 50 ℃/s)条件下,再结晶晶粒长大受到抑制,奥氏体晶粒细化,晶界面积增大,铁素体形核质点增多; 当终冷温度升高时,高温区铁素体相变时间增加,冷后组织中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大,硬度值降低.在终冷温度850 ℃时铁素体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58%,硬度值相应降低为264HV.在慢冷速(0.1 ℃/s)条件下,再结晶晶粒长大明显,铁素体形核质点减少,但随着终冷温度降低,两相区中C元素扩散时间延长,铁素体形核长大时间增加,冷后组织中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大,硬度值降低.在终冷温度760 ℃时铁素体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48%,相应硬度降低为最小值240HV.在1 ℃/s条件下,终冷温度对铁素体体积分数及硬度影响较小,铁素体体积分数和硬度分别在34%±4%和(282±5)HV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45#钢的再结晶行为受退火工艺的影响较大这一问题,研究了2种加热速度下不同退火温度对45#钢再结晶行为、再结晶形核长大机制以及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箱式电阻炉模拟罩式退火实验,分别以2 ℃/s和0.08 ℃/s的加热速度将试样加热到不同温度(660 ℃、720 ℃)并保温30 min,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研究退火后45#钢的再结晶行为和晶界特征。结果 与0.08 ℃/s加热速度相比,当加热速度为2 ℃/s时,试样的晶粒细小,再结晶温度较高。在高加热速度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再结晶体积分数增大,一些小角度晶界转变为大角度晶界,促进了再结晶过程。再结晶晶粒通过亚晶合并形核并呈等轴状分布,亚晶粒通过相互吞并的方式生长,导致亚晶粒减少,几何必要位错密度增大。在2种加热速度下,720 ℃时(Σ9+Σ27)/Σ3的比值大于660 ℃时的比值,且在720 ℃下低ΣCSL晶界更高,更有利于45#钢中晶界团簇形成,晶界特征分布更优。结论 与慢速加热相比,在高加热速度下退火会提高生产率,改善材料的微观结构,这主要通过晶粒细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用钻孔压缩法在试样内部引入裂纹,然后对含内部裂纹的试样进行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的空冷处理,采用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裂纹愈合程度,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参数对20钢、45钢、20CrMnTi钢内部裂纹愈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裂纹愈合的主要因素,而加热时间的影响次之;裂纹愈合存在临界温度,此-临界温度应大于该材料的最低再结晶温度。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连续冷却的条件下钴、镍、铜、铝对24合金高矫顽力相变(β_2→β_β_2-分解)初始温度的影响。合金的基本成份为:含Co24%、Ni 14%、Al8%、Cu 3%、余量铁。研究了某一基本组元含量不同的各种合金变体。等轴晶多晶试样(7×7×20毫米)加热到均匀的β_2固溶体状态(1300℃),保温20分钟,按通常24合金磁场热处理制度冷却到890—780℃(900℃以上冷  相似文献   

20.
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实验机,研究了新开发的屈服强度600MPa级高强韧耐海洋大气腐蚀钢的相变规律,分析了不同冷却速率对钢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开发钢相变开始温度550~650℃,终了相变温度440~530℃;连续冷却转变的显微组织随冷速的增加形态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