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程概况 山东淄博高青堤防帮宽及道路工程第二标段位于淄博黄河河务局所属的高青黄河右岸相应大堤桩号126+040~133+400,工程长度7.36km。堤身回填土方48.51万m^3,堤身填筑时间是2007年4—7月。堤身填筑土(部分)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2.
利用普氏贯入仪检测填土压实度时,填土的含水率变化会使测量结果产生较大误差。为消除含水率对普氏贯入仪压实度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出了普氏贯入仪、土壤水分传感器联合测试、数据融合建模的压实度检测方法。建立测试土模型时,采用普氏贯入仪、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测定试样的贯入阻力和土壤水分传感器输出电压,同时采用灌砂法、烘干法测定试样的干密度和含水率,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含水率、干密度对贯入阻力的影响规律,构建了干密度、贯入阻力、土壤水分传感器输出电压三者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采取双传感器联合测试、融合建模,可使测试结果受含水率的影响明显减小,精度显著提高。研究成果可为开发集贯入阻力、含水率测试功能为一体的压实度检测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保泉岭分局普阳农场堤防全长102.67km,其中松花江干堤长39.15km,回水堤长63.52km。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提高工效,加快施工速度,使用了沈阳市建科仪器研究所研究开发的30cm普氏贯入仪对填土工程的碾压密实度进行检测。 检测步骤如下: 1.填土碾压3~5遍后,去掉表层土5~10cm,去掉底部5cm,有效检测层为中间20cm。  相似文献   

4.
福建棉花滩水电站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部分水库边筑堤保护耕地。其填土工程中选用1000N普氏贯入仪进行检测监督,保证了质量。具体检测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由于其具备"形态效应、微集料效应及活性效应",在将其掺入混凝土后对混凝土多项性能指标有大幅度改善。其中形态效应主要是因优质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球形玻璃微珠而形成的。现行规范对粉煤灰品质的检测共有七项内容,但缺少对球形玻璃微珠含量的检测项目。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球形玻璃微珠含量较少的伪I级粉煤灰,因此,建议修订标准,增加球形玻璃微珠含量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6.
对无黏性土压实标准的定义、条件和应用范围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就其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途径,探讨不同条件下最大、最小干密度的检测方法,以便快速合理地确定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7.
利用核子水分密度仪测定粘土材料原位密度和含水率,是一项无损、快速的质量检测新技术.文中通过葫芦岛青山水库主坝填筑的粘土心墙压实质量检测控制,利用核子法及常规法进行系列现场检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核子水分密度仪检测法在工程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堤防加固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是保证填筑土密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常规检测做法是环刀法取样,燃烧烘干,检测结果时间长,影响施工进度。使用普氏贯入仪检测与环刀法交替试验,对比验证,能够较好地控制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江西省宜丰县光华水利工程堤顶公路路面压实度的检测方法。分别介绍便携式弯沉仪检测回弹模量与SHE-FBT法检测回弹模量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分别对室内选用便携式弯沉仪检测的回弹模量与环刀法检测的压实度、在施工现场选用便携式弯沉仪检测回的弹模量与SHE-FBT法检测回弹模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的回弹模量与环刀法检测的压实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水电建设工程中,为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大型场平工程,需要对回填碾压区土石料压实密度进行准确、快速检测.传统挖坑法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运用先进的密度检测方法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核子密度法在贵州某水电站移民搬迁新址的应用实例,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在大型场平工程中运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尾矿库是具有高势能的泥石流灾害源,一旦发生溃坝会对下游人员和设施造成极大威胁。本文基于离心机振动台,针对含弱透水夹层的上游法堆石尾矿坝开展了动力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典型尾矿库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重点探究了尾矿库内部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地震作用下尾矿液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库内弱透水层对液化破坏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尾矿坝受地震荷载作用时,初期坝的安全程度较高,不易发生破坏,溃坝则主要是由于尾矿库内部孔压升高造成局部发生液化,进而导致尾矿坝发生变形和破坏。尾矿坝发生变形前期,主要以尾矿水平向下游流动为主,未发生液化的部分则以相对完整的整体发生位移;尾矿库内部的弱透水层会影响内部孔压积累的过程,同时会加速附近土体的液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振动三轴仪对饱和粉煤灰的动模量、阻尼比和动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动应变、固结压力、试样密度、初始剪应力等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动模量随动应变增减成倍成量级增减,并随固结压力、试样密度、初始剪应力增减而增减,阻尼比随应变增大而增大。抗液化强度随固结压力、试样密度、初始剪应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初始剪应力的增加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相似文献   

13.
自密实混凝土重力坝是用流动性较强的混凝土在堆石之间填充并分层浇筑而成.为了研究浇筑层间的稳定性,采用刚体平衡原理和第三强度理论分别对自密实混凝土重力坝层间的抗滑稳定性和堆石间拉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坝体层间堆石相对接触面积α的增大,层间抗滑稳定系数K逐渐增大,但是增加的幅度处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随着堆石...  相似文献   

14.
结合现场输灰设备改造实际,介绍了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及安装工艺要求,并对其功能特点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5.
坝顶加筋是心墙堆石坝抗震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然而目前对其抗震效果的试验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利用中国水科院双向离心机振动台开展了动力离心模型试验,探究了铺设土工格栅加固坝顶这一措施的抗震效果,并探讨了埋设间距及土工格栅材料刚度对心墙堆石坝动力响应的影响。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坝顶加筋提高了坝顶刚度,导致坝顶附近区域顺河向和竖向动力响应变强。采用0.08H至0.16H间距加筋都将起到增强坝体刚度、提高坝体抗震稳定性的作用,坝顶加筋降低震陷、裂缝等风险,有利于坝体的安全稳定。土工格栅的刚度对心墙堆石坝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刚度过大的材料难以造成土料与土工格栅的紧密结合,从而不能起到良好的抗震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龄期为7、28、60、140、210 d,用粉煤灰取代水泥、取代细骨料和混合取代3种取代方式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发展状况,建立了预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因子双参数模型。结果表明:龄期与取代率对强度增长因子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强度增长因子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大;取代水泥时,强度增长因子随取代率的增大而减小;取代细骨料时,强度增长因子随取代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点在20%左右;取代细骨料对强度的增长较取代水泥有利;继而建立了混合取代方式下强度增长因子预测模型,引入取代率权重变化因子,它只与龄期有关,混合取代得到的强度增长因子介于取代水泥和取代细骨料二者之间,且随龄期的增长,粉煤灰取代细骨料对强度的作用效应愈发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滑模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过振引发的骨料沉降离析及含气量降低等问题,采用一种自制实验室装置用于模拟水平表面免振滑模施工,并确定了其操作参数。通过掺加纳米粘土,对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改进并应用于滑模施工,且确定了适于免振滑模施工的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范围。研究了纳米粘土对混凝土免振滑模施工效果的影响,选取了边缘坍落度和表面平整度两个参数对施工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滑模装置移动速度宜控制在0.25 m/min左右,混凝土填充量为模具箱体竖向高度的60%~80%,滑模配重为28.6 kg左右。掺加纳米粘土的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应该控制在210~250mm之间,扩展度在350~420 mm之间。纳米粘土材料掺量为1.0%~1.5%时,可实现混凝土的免振滑模成型。  相似文献   

18.
掺矿渣微粉和粉煤灰的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单掺粉煤灰、单掺矿渣微粉、矿渣微粉与粉煤灰双掺的混凝土进行了多种配合比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掺粉煤灰可显著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但同时也使其早期强度降低。掺矿渣微粉虽不能显著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但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质量损失也比掺粉煤灰混凝土的小。矿渣微粉与粉煤灰双掺,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性能,而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矿渣微粉和粉煤灰双掺可达到优势互补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刘迈  冯翠菊 《人民长江》2009,40(16):71-72
通过研究龄期分别为7、28、60、140、210 d粉煤灰混合取代水泥和细骨料情况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发展状况,建立了粉煤灰混合取代水泥和细骨料方式下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因子的预测模型。模型中引入取代率权重变化因子,它只与龄期有关,混合取代得到的强度增长因子介于取代水泥和取代细骨料的二者之间,且随龄期的增长,粉煤灰取代细骨料对强度的作用效应愈发增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开展了竣工期、蓄水期面板堆石坝地震响应的一系列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重点探究了地震过程中面板应力的演进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面板应力的演进规律与其地震动历史有关。当作用于坝体的地震动峰值或Arias强度高于其所经历的地震动时,无论在竣工期还是蓄水期,面板外表面压应力增量随时间逐渐增大,而内表面拉应力增量逐渐发展;当作用于坝体的地震动峰值与其经历的最大地震动相比较弱时,面板应力总体趋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表面拉应力增量的发展,而其外表面压应力增量的发展较为微弱。另外,同一高程处的面板应力响应随地震动峰值或Arias强度而增大,与地震动峰值或Arias强度对堆石区变形的影响相一致。地震过程中坝坡破坏模式以浅层滑动为主。研究成果将为完善面板堆石坝的抗震设计、优化抗震加固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