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10 kV配电电缆载流量计算大多采用系数法,但IEC标准、GB标准乃至各供电局对于10 kV配电电缆载流量计算系数法都不同。为合理安全调度电缆负荷,有必要研究载流量计算的系数法。通过对当地土壤温度的监测、土壤热阻系数的测试,确定广州地区载流量计算的基准条件为空气温度40℃、土壤温度30℃、土壤热阻1.0 K·m/W、电缆埋深1.0 m。通过对比各标准值和软件计算值确定系数法的基准载流量和修正系数的种类及值。研究结果表明,IEC标准的基准载流量和修正系数对广州地区仍然适用,仅需重新选择基准条件。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征和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状况,论述了网络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学习氛围、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五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网络环境下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广州地区线路绝缘子表面自然污秽化学成分的来源,建立了自然积污监测点,现场采集自然污秽并测量了其化学成分。使用富集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3种分析方法,分析了绝缘子表面自然污秽化学成分的来源,发现绝缘子表面自然污秽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不同污染源有不同的污染物化学成分;确定了绝缘子表面自然污秽积累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根据广州地区10 kV架空线路的实际情况,提出两种基于柱上智能开关的广州地区10 kV架空馈线自动化新模式,应用了柱上智能开关、线路设备保护、智能控制器和PLC控制器,可实现二遥监测、减少变电站出线开关跳闸、缩小停电范围、自动隔离故障、迅速恢复非故障区域的正常供电等功能。分阶段在广州不同地区对馈线自动化新模式进行试点,结果表明架空线路馈线自动化新模式适合广州实际,在广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互联网+”智慧能源(以下简称“能源互联网”)这一新兴课题开始受到国内专家学者及政府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对能源互联网概念和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综述,简要阐述了能源互联网受到关注的原因及相关内涵;其次,对广州地区发展能源互联网的背景和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解析广州地区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基础条件、驱动力和发展重点;根据广州特点提出广州地区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方案和建设成效。最后分析了在广州能源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广州地区电网的安全稳定,在分析近年来广州地区雷电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广州电网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和雷击跳闸情况,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了电网输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结合三维数字仿真平台直观地分析输电线路跳闸对一定范围内线路电压电流的暂态影响情况;同时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输电线路跳闸、电压暂变与雷击的相关性,挖掘潜在的弱关联关系。所建系统能够有针对性地建立全网雷击与跳闸以及相关因素信息数据库,为电网运行制订防护原则、开展防雷日常运维工作、提高全网运行水平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照明对人体褪黑素分泌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不同年龄人的睡眠质量 ;适当的照明可以起到调节人体生物节律的作用 ,通过改善照明状况可以调节由于季节变化引起人体接受光照不足而产生的季节性情绪紊乱 (SAD) ;不同照度、不同色温的照明光环境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所产生的舒适感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互联网+"智慧能源(以下简称"能源互联网")这一新兴课题开始受到国内专家学者及政府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对能源互联网概念和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综述,简要阐述了能源互联网受到关注的原因及相关内涵;其次,对广州地区发展能源互联网的背景和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解析广州地区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基础条件、驱动力和发展重点;根据广州特点提出广州地区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方案和建设成效。最后分析了在广州能源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区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原则与实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网自动化系统对于提高供电可靠率、减轻繁重的工作压力、提高配网运行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形象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供电企业所接受。本文首先从广州电网的现状分析出发,阐述了广州地区配网实行配网自动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广州地区的配网网架结构、配网设备水平、配网运行管理模式等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广州电网配网自动化建设分三阶段来实施的构想,对配网自动化将来的其它业务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输电线路用复合绝缘子的运行实践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吴碧华  冼伟雄  陈雄一 《电网技术》2001,25(5):53-55,73
通过对输电线路用复合绝缘子结构和性能特点的分析,结合广州地区的运行实践,提出了如何选用线路用复合绝缘子的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提出了验收时应增加水煮试验,86%额定负荷水耐受试验及芯棒的水扩散试验项目;对于广州地区多雨的特点应采用大小伞型结构;为便于回路识别,建议生产厂家多种颜色的复合绝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复合绝缘子故障检测方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HVDC Ground Electrode Heat Dissip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soil surrounding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HVDC) ground electrodes is determined by using a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This, commonly used numerical method of solution, was selected due to its practicability in obtaining engineering solutions involving both complex ground electrode geometri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Temperature profiles obtained using this method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2.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oil surrounding a high-voltage direct-current (HVDC) ground electrode was computed at various points in time using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The temperature response for various ground electrodes was computed using these same techniques. The results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results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in a laboratory. It is suggested that peak temperature calculations may be desirable for periodic short-term operation of a HVDC ground electrode. Since the surrounding soil temperatures may not have reached a steady state, a transient analysis may b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3.
某直流接地极土壤热物性参数及地温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土壤热物性参数及地温是设计需要获取的关键数据之一。本文结合华东某直流接地极土壤热物性参数及地温测试实例,说明了瞬态热丝法的工作原理、工作方法及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思路。并对目前土壤热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交流单相故障对高压直流输电换相失败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直流输电换相失败的原因及其受交流系统单相接地短路影响的特点 ,提出了分析该影响的新方法 ,并针对天广直流输电系统 ,明确了广州逆变站附近交流线路可正常采用单相自动重合闸技术  相似文献   

15.
Finite element network is composed to determine the temperature rise within and around a three phase 110 kV underground cable bunch that makes it possible to analyze both the transient and the steady-state load conditions for cyclic daily load diagrams. The cable trench profile, bedding made of special mixtures, concrete and asphalt cover and soil and ground surface heat conductance effects are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soil drying out phenomenon. An iterative procedure is suggested for determining the maximum allowable peak load for typical hourly cable load diagrams. The proposed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maximum ampacity of a 110 kV cable laid in Belgrade urban area as well as to quantify the favorable effects of the bedding mixture.  相似文献   

16.
特高压共用接地极热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有限差分法原理,建立了一套可对直流接地极周围温度场参数进行时域分析的数值算法。该方法避免了现有接地极温升计算公式将接地极体视为等温体的缺点,可对接地极体温度分布进行计算。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云广和贵广II回直流输电系统共用接地极设计中,对接地极热参数进行分析,针对共用接地极3个备选极址的不同土壤参数特征,分别计算系统持续单极大地回线运行状态下的入地电流对接地极温升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合理设置接地极参数可将其温升控制在标准限值以内。  相似文献   

17.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an N-layer soil, due to high-voltage direct-current (HVDC) injection via ground electrodes, was computed using finite-difference methods. The temperature profiles for various ground electrode shapes buried in a two-layer soil were computed using these same techniques. The results obtained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results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laboratory.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effect of the height of the top layer of a two-layer earth model. The computed results agree very well with those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The effect of varying the height of the top layer of a two-layer earth was then investigated. The comput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temperature can be predicted as a function of this height  相似文献   

18.
离合器在运行时产生的摩擦闪温是研究离合器热失效的重要参数。工程上通常采用热电偶埋入法测量离合器摩擦表面的温度。为了探究实际工况下离合器中温度场的分布,在真实测量时为传感器的选择和测点的布置提供有效依据。通过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对干式离合器在某些工况下进行热分析,得到了该工况下钢片内距摩擦表面不同深度处的温度-时间曲线和钢片内部某深度处在不同压力、转速下的温度时间-曲线,并对各因素对温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海外工程项目中,软地基是东南亚地区常见的场址条件,是世界性难题。而中国企业因不常遇见软地基情况,缺乏处理经验。本文试图从越南海防一期2×300 MW火电工程、印尼龙湾2×315 MW火电工程两个项目的成功案例,向大家介绍软地基处理的一些方法和成功经验,供大家在总承包项目市场开拓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域1999~2008年地闪密度图及雷电参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掌握高雷区雷电活动规律,以广州地区1999~2008年间雷电定位数据为基础,利用雷电参数统计技术及综合分析平台,结合GIS系统,详细研究了广州地域地闪总数、地闪密度、雷电幅值、雷电幅值概率分布及雷电日等重要雷电参数。研究表明广州地区地闪分布季节性明显,54%~83%的地闪主要集中在夏季;地闪密度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相比雷电日更能科学反映实际雷电活动分布和变化特征;正负极性雷电流幅值均有明显的集中性。以广州电网500 kV蓄增甲线为例,分析得到走廊沿线雷电活动与雷击故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于解决高雷区长期电网防雷难题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