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隔夹层的存在改变了整个地层渗流场的分布,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根据陈堡油田Kzt13油藏隔夹层的分类、电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根据隔夹层的岩性、厚度、平面分布的连续性,将其分为稳定夹层、较稳定夹层和不稳定夹层三种类型.分布稳定的隔夹层可将油层上下分成多个独立的流动单元,而不稳定隔夹层越多,油层上下具有水动力联系,其间油水运动也就越复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越大.应用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导实施了水平井开发以及部分油井的调补层.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区(安塞油田底水油藏)历年开发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了油藏底水发育情况、隔夹层分布特征,系统地分析了底水和隔夹层分布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界面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底水发育特征为"西强东弱",而隔夹层呈"东强西弱"分布特征;在底水发育区,隔层位于油水界面之下,对油水界面的抬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主力油层层内夹层对底水锥进有抑制作用,作用时效与其位置、半径和开采速度有关。长期开发使得油水界面上升,但受夹层抑制作用和开采强度影响单井上升速度不同,无统一的油水界面,纵向上剩余油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3.
陈堡油田K2t1^3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堡油田C3断块K2t1^3厚油层内部有许多薄的泥质粉砂岩和砾岩隔层,根据对隔夹层的划分对比及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隔夹层将渗透层细分成多个流动单元使渗透层在纵向上连通性变差,造成了地下油水分布的不均匀性,无形之中增大了开采难度,油田开发过程中应按夹层分布状况,考虑分层段开采,通过研究夹层分布范围认为:在C3块K2t1特定油藏条件下,夹层延伸范围最佳为150~250m,夹层延伸范围太小不能有效控制边底水,当夹层的渗透率小于“正常”储层的1/100,即Kh/Kv〉100时,夹层的作用接近于非渗透夹层,研究还表明该底水油藏不宜采用压裂措施。  相似文献   

4.
研究储层在注水开发条件下油水两相流动状况,揭示不同含水饱和度下油水运动规律,是评价油藏开发状态、预测油藏开发趋势、制定油藏开发政策的基础。应用油田开发及测试资料,提出并建立了单井动态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曲线的变化形态较好反映了实际油藏条件下油水两相渗流特征。通过划分对比不同渗流类型,分析制约油井生产的主要因素,评价油层性质变化特征,探讨并采取相应的增产措施,有利于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40  
束青林 《石油学报》2006,27(3):100-103
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控制厚油层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流相储层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及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大类,隔夹层在注采井组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对油水运动和最终采收率有很大的影响。隔夹层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可使厚油层出现多段水淹、强水淹段与未动用段共存的状态。隔夹层的存在有利于正韵律和块状韵律油层扩大纵向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不利于提高反韵律油层的注水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6.
陈堡油田C3断块K_2t_1~3厚油层内部有许多薄的泥质粉砂岩和砾岩隔层,根据对隔夹层的划分对比及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隔夹层将渗透层细分成多个流动单元使渗透层在纵向上连通性变差,造成了地下油水分布的不均匀性,无形之中增大了开采难度,油田开发过程中应按夹层分布状况,考虑分层段开采,通过研究夹层分布范围认为在C3块K2t1特定油藏条件下,夹层延伸范围最佳为150~250m,夹层延伸范围太小不能有效控制边底水,当夹层的渗透率小于“正常”储层的1/100,即Kh/KV>100时,夹层的作用接近于非渗透夹层,研究还表明该底水油藏不宜采用压裂措施。  相似文献   

7.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哈得4CⅢ油藏为边底水海相砂岩油藏,存在高差近100 m的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其成藏机理和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尚存争议。根据该油藏储集层、流体和隔夹层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调整隔夹层的数量、分布范围、毛细管压力、天窗数量等,模拟该油藏油气二次运移成藏过程。隔夹层数量及分布对倾斜油水界面的形成和油水分布有明显影响;隔夹层毛细管压力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延伸长度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天窗数量和位置不同,油藏成藏期末油水分布和油水界面也明显不同。该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成因主要是隔夹层遮挡作用和成藏过程中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其次为构造运动和非稳态成藏作用。  相似文献   

9.
隔夹层发育对水平井压裂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外围薄层油藏属于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沉积体系,主要为砂泥互层沉积,区块隔夹层发育差异大,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加之局部发育油水同层,造成水平井压裂投产后的开发效果差别较大。以目标区域隔夹层发育特征分析为基础,研究隔夹层发育对水平井压裂造缝的影响,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隔夹层对压裂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隔夹层严重制约了储层垂向渗透性,压裂增产的实质是沟通层间垂向渗透能力,实现油层由‘薄’变‘厚’;另一方面对于存在油水同层或水层的区块,采用压裂控制缝高后,天然隔夹层对水层的阻挡作用有利于压裂水平井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王泊 《特种油气藏》2019,26(6):135-140
为了有效抑制河南GC油田不连续隔夹层底水油藏的水淹及改善其开发效果,利用一维驱替模型研究了气水两相的渗流特征,通过二维可视化物理模拟技术开展了不连续隔夹层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的水淹特征研究,并开展了氮气抑水增油机理的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生产过程中,底水自夹层裂口处向水平段逐渐推进,形成辐射状的水淹剖面,水平井的入口端至中部为主要的水淹范围,形成较大的剩余油分布范围;氮气注入后,优先进入渗流阻力小的水淹区域,在重力分异作用下推水下移,同时氮气以分散状态存在,起到抑水增油的效果。现场应用进一步证明,注氮气具有抑水增油的效果。该研究对于分析不连续隔夹层底水油藏水淹规律及探索底水油藏适宜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升油田高3块隔夹层特征及对稠油热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述了高3块隔夹层类型、岩性和分布、微观孔隙结构、热物性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隔夹层对稠油蒸汽吞吐、蒸汽驱、热水驱的影响.并提出改变原注汽排液并只射开油层下部1/2调整为全部射开。为改善高3块蒸汽吞吐、蒸汽驱、热术驱的开发效果,为增加油层动用状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南双河油气田下第三系Ⅳ1-3层系储层属于河控扇三角洲沉积,到1997年底该油气田综合水已高达91.97%,进入行高含水开发后期,地下油水分布十分复杂,层内层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十分严重。为此,探讨了夹层的成因,研究了夹层类型及其电性特征以及井间夹层的产状,指出了夹层的分布特征。结果认识:该区夹层稳定性差且厚度较薄,给厚油层进上步细分挖潜带来困难;但厚油层内稳定和较稳定的夹层占夹层总数的左右,要充分  相似文献   

13.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V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八道湾组油藏前期成因研究缺乏储层物性、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隔夹层等方面开展了油藏低饱和度成因分析,剖析了构造幅度对油水分异、储层物性对油水同产区厚度、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孔隙结构差造成储层油水分异不明显、油水置换不完全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②储层低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物性特征导致油水同产厚度较大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次要原因;③由于八道湾组并没有形成区域性的、连续的隔夹层,因此,隔夹层对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将为八道湾组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加快探勘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6.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藏开发效果,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因此以岩心分析资料、铸体薄片及测井二次精细解释结果为依据.从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4个层次对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夹层厚度较大,分布稳定,隔层钻遇率高,对油水起到很好的屏障和隔挡.平面上,砂体分布连续性差,导致油层连通性差、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是该区储层非均质特征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隔夹层是岩层内部阻挡流体渗透运移的非渗透层和极低渗透层,分为隔层和夹层。隔层是指能阻碍不同层组间流体渗透的非渗透层,而夹层指储层内部能阻碍流体运移的非渗透或者渗透率极低的薄层。考虑到隔层与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将统称为隔夹层。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当前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基本都是围绕砂体展开的,侧重于砂体的内部物性。然而,隔夹层对水淹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程度不亚于砂体本身的非均质性。隔夹层能够将油层分隔成多个连通或者不连通的流动单元,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油水的运动,最终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深层砂岩底水油藏改变驱油方向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庆  朱中谦 《试采技术》1998,19(1):18-22,6
本文以塔里木探区桑塔木油田三叠系Ⅲ油组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沙漠地带深层或超深层砂岩底水油藏的主要特征及改变驱油方向的可行性。深层砂岩底水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好,裂缝不发育,油层厚度薄,大多有边底水天然能量等特点,在纵向上夹层较发育,多数油水界面统一,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油层射开程度,流度比,油水层厚度比,夹层位置及延伸长度,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高渗层或水平裂缝等。在油层较薄,夹层延伸长度较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A油田Asmari组为大型混积型碳酸盐岩油藏,发育灰岩、白云岩、砂岩、泥岩和硬石膏等多种岩性,储层复杂、非均质性强,存在多种类型的隔夹层。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对研究区隔夹层类型及特征展开综合分析,识别出了泥岩、硬膏岩和泥-微晶碳酸盐岩3类隔夹层。泥岩和硬石膏致密无孔隙、基本不具有渗流能力,对流体流动可以起到阻挡作用;泥-微晶碳酸盐岩属于细粒碳酸盐岩沉积,孔隙度低,但一般裂缝较发育,具有一定渗流能力,不能对流体起到有效的隔挡作用。硬石膏主要在油田中部及北部A段发育,其对油田北部储层纵向连通起到一定隔挡作用,导致纵向压力衰竭不一致。泥岩主要在C段顶部、B4和B1层发育,平面上主要在油田南部较发育。C段顶部发育一套厚度较大、稳定分布的泥岩隔层,将C段和上部B段及A段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油水系统,并有效阻挡了C段水层锥进到B段;B4和B1层泥岩较发育,但由于油田南部区域断层和裂缝较发育,导致泥岩隔夹层未能起到有效隔挡作用。搞清研究区隔夹层类型、分布及是否起隔挡作用,对A油田各区域各小层有效动用开发、见水规律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