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莫北油田三工河组为本区的主要目的层段.通过铸体薄片、储层物性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储集砂岩主要为不等粒岩屑砂岩和细-中粒岩屑砂岩,其中岩屑以凝灰岩为主;研究层段砂岩总体物性属中-低孔、低-特低渗储集层;储层喉道的典型特征是大喉道发育,且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样喉道半径大小及分布规律差异大.并对宏观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及平面非均质性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三工河组三角洲沉积的储层中夹层主要有3类:泥岩夹层、泥质夹层,致密夹层.研究目标区的夹层较为发育,非均质较为严重.物性的平面展布亦反映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长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中心微相物性要明显好于河道边缘及道间沉积,总体来看储层物性参数平面非均质较强.  相似文献   

2.
老君庙油田M油层是一个渗透率低、含油饱和度低、裂缝发育、60—70米剖面连续含油和沉积厚度稳定的砂岩油层。在油层内部无连片稳定的泥岩隔层,也无较稳定的砂岩层。油层内渗透率差异大,非均质系数达2.87—14.7,是个非均质性较强的厚层块状砂岩体。对这样的油层用常规的孔隙度、渗透率描述储集岩石的特征是不够的。因为控制储层储集性能和产  相似文献   

3.
老君庙油田 M 油层是一个渗透率低、含油饱和度低、裂缝发育、60—70米剖面连续含油和沉积厚度稳定的砂岩油层。在油层内部无连片稳定的泥岩隔层,也无较稳定的砂岩层。油层内渗透率差异大,非均质系数达2.87—14.7,是个非均质性较强的厚层块状砂岩体。对达样的油层用常规的孔隙度、渗透率描述储集岩石的特征足不够的。因为控制储层储集性能和产能的因素是孔隙的形状、大小及其分布,也就是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控制着储层。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4.
濮城油田南区Es下21~5油藏属于浅湖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构成了该区的骨架砂体,单个砂体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多期正韵律叠加型.储层以细粉砂岩为主,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非均质性介于两者之间,渗透率变异系数0.5~0.7.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储层物性变差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进行剩余油挖潜取得明显效果,水驱控制程度提高6%,水驱动用程度提高8%,采收率提高1.64%.  相似文献   

5.
受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川中安岳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较致密、物性较差且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优质储层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的差异,利用岩心、薄片、压汞及测井等资料,根据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对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等4个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划分出5类岩性岩相、5类成岩相、4类裂缝相及4类孔隙结构相,建立了测井表征方法和测井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岩石物理相的分类及储层定量评价标准。优质储层主要位于有利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的叠加处,即有利的岩石物理相带。根据纵向及平面上须二段储层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优选出优质储集体,其主要位于斜坡中低部位相对高孔渗区和北部裂缝发育带。岩石物理相的研究可为储集层的精细表征及优质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岩心等资料统计,通过计算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和钻遇率等量化指标,从层内、层间、平面三个方向研究储层的非均质程度,最后根据平面含油饱和度讨论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影响,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的两个小层(长61和长62亚段)非均质性较强,且平面非均质性突出;储层的含油气性与砂体的展布特征及物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物性最好、砂体厚度最大的河道地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最高,含油气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濮城油田南区 Es下2 1~ 5油藏属于浅湖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构成了该区的骨架砂体 ,单个砂体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多期正韵律叠加型。储层以细粉砂岩为主 ,层内非均质性较弱 ,层间非均质性较强 ,平面非均质性介于两者之间 ,渗透率变异系数 0 .5~ 0 .7。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储层物性变差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进行剩余油挖潜取得明显效果 ,水驱控制程度提高 6% ,水驱动用程度提高 8% ,采收率提高 1 .64%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心资料和测井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定边地区长2储层的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等参数,对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长2储层各砂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砂体,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内部单砂层数多,泥质夹层和隔层发育,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在平面上,分流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较弱,天然堤、决口扇和沼泽砂体的非均质性较强。综合分析认为,定边地区长2储层为中等非均质性储层。  相似文献   

9.
综合录井、测井、岩心等资料,从储层层内、层间、平面三个方面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长6_3储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吴起油田长6_3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表现为砂层层理发育,多为平行层理和斜层理;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也很强,并且层内夹层发育;长6_3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存在差异,长6_3~2小层非均质性要强于长6_3~1小层;长6_3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强,表现在砂体分布和物性方面,这主要与沉积时期的沉积微相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港周清庄油田沙一下生物屑灰岩储屑岩和鲕灰岩组成,形成于岐北古湖滨浅湖到半深湖区的近岩滩坝、边缘生物滩沉积环境中,运用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理论预测出储集体最大规模为4400m左右,单层沉积范围一般为1500-3000m。按照层次分析法分层分5个层次表征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即第一级目的层段的厚度变化;第二级单层间非均质组合及夹性;第五级样品规模的非均质性。储集体非均质性描述了预测可为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提供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川东北元坝长兴组礁滩储层裂缝特征,通过对多口井长兴组储层裂缝特征的精细刻画和构造、生烃、成岩、孔隙等演化作用的动静态研究指出,裂缝纵向上主要发育于长兴组二段,平面分布非均质性较强,各井区差异性较大,构造相对高部位的裂缝较发育;裂缝类型可细化为3大类、11小类,主要发育3期裂缝,同时建立了典型裂缝标准识别图版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裂缝形成主要受构造、埋藏及溶蚀等作用控制。缝-孔动态配置则表现为裂缝与有效孔隙网状交错配置形成有效储集空间或构建网状立体输导体系,其中第二、第三期缝-孔配置较第一期更好,对储层储渗性能和产能有积极贡献作用。认为元坝长兴组西北部为油气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12.
页岩的纹层状构造特征导致其具有强非均质性,研究页岩的含油性需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技术手段。同步荧光光谱(SFS)法和全息扫描荧光光谱(TSF)法在页岩非均质性研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聚焦到纹层尺度进行微区分析。对渤海湾盆地和四川盆地不同成熟度页岩样品开展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随着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加深,页岩中可溶有机质的荧光峰具有先红移后蓝移、荧光强度逐渐降低的变化特征。荧光参数R1代表了三环芳烃与四环芳烃的总荧光强度与二环芳烃荧光强度的比值,可作为一种成熟度指标。当页岩进入生油窗后,其R1>1.5,并随着成熟度增大,R1逐渐减小;对于进入高成熟的热演化生气阶段的页岩,当其R1表现出无明显变化规律时,荧光强度越小,演化程度越高。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荧光参数表征页岩含油量的定量计算模型,达到在纹层、岩心尺度上评价不同岩相不同纹层中页岩油赋存情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伊犁盆地伊宁凹陷钻井、地质露头、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平衡剖面分析等研究认为,自中生代以来所划分的印支期弱挤压断坳盆地形成、燕山早中期的类前陆挤压盆地形成与发展、燕山晚期的微不均衡整体升降改造、喜山期强烈逆冲推覆不均一湖盆发展等四个构造演化阶段中,印支-燕山期的构造演化是区内二叠系塔姆其萨依组和三叠系白碱滩组烃源岩的油气生成、运聚的最关键时期,所划分的四个构造变形区中霍城-曲鲁海弱变形带和察县-Y2井中等变形带是研究区内地层保存较为完整、圈闭较为发育、油气运聚条件最为有利的区带,是下步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是哈山构造带成藏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成像)测井、薄片等资料开展断裂带结构层识别与划分,建立了火山岩区逆断层断裂带结构模型。断裂带结构观测统计与伴生裂缝充填脉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认为,断裂一般经历破裂、碎裂和碎裂流作用,由二维断层面逐渐演化为三维地质体,呈由内向外“扩展式”发育特点。通过对油气藏与探井油气水空间分布关系解剖,探讨了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断裂带“四维”属性控制了油气输导方式的转换、幕式输导时限和差异运聚成藏,在断层活动期与停止活动后至完全充填胶结之前的2.9~9.8Ma时间内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具有良好的输导性,推覆体浅部与中—高角度推覆断裂对接,且具有良好盖层的圈闭与深部中—低角度推覆断裂下盘圈闭为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15.
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与动态演化研究是认识泥页岩储层成储机理和明确孔隙与烃-岩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基础。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N2和CO2吸附实验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长7油层组不同成熟度的典型岩心,以及开展过生、排烃模拟实验的泥页岩样品进行了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排烃模拟和X射线衍射全岩/黏土矿物含量的测试结果,研究有机质生排烃、矿物成岩与孔隙结构演化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储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泥页岩储层的微孔、小孔和中孔对孔体积贡献较大,而孔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小孔提供。随着有机质生排烃、无机矿物溶蚀和矿物间转化的发生,总孔体积具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中-大孔占比先降低后增加,且微-小孔的非均质性总体增强,而中-大孔的非均质性具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孔隙大小、矿物组成耦合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其中微-小孔的分形维数D1与微孔占微-小孔的孔体积比例和黏土矿物含量均呈正相关,而中-大孔的分形维数D2与大孔占中-大孔的孔体积比例呈负相关,与脆性矿物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针对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鉴定,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层进行系统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有效储层主要为流纹岩和晶屑凝灰岩,先后经历了6个成岩作用阶段,但是不同岩性的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阶段和演化规律有差异,从而导致孔隙演化和储层物性的差异。本区对有效储层发育贡献最大的是溶蚀作用,包括有机酸溶蚀和含CO2酸性水溶蚀两种类型,有机酸溶蚀酸性火山岩形成的次生孔隙是对形成有效储层贡献最大。控制溶蚀作用的因素包括原生孔隙体系的发育程度、后期断裂活动强度与构造裂缝的分布、火山岩顶底的不整合面等。  相似文献   

17.
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形成与演化的热模拟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页岩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开展了从未熟—低熟—成熟—高成熟—过成熟全系列的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成岩成烃演化热模拟实验,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原始样品和模拟不同演化阶段反应后的样品进行了微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未熟、低熟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和低温热作用生烃过程中可以形成有机孔隙,其当时较浅的埋深可能有助于有机孔隙的保存;2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非均质性,成熟度不是控制有机孔隙形成与发育的决定性因素,有机质物理化学结构的差异对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作用;3有机孔隙的发育与滞留油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生油阶段生成的有机孔隙,易被热解沥青所占据;4有机质收缩缝/有机质边缘孔可能是页岩气赋存的重要空间,其发育主要受控于在从"化学吸附有机质"向"物理吸附有机质"和"游离有机质"转化时有机质的物理化学结构及演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结合储层特征及构造演化史,通过马五1气藏地层水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分析,将靖边气田马五1气藏地层水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研究认为马五1气藏既无边水,也非底水,无明显的气水边界。所谓气井产水,是成藏过程中由于受区域构造和储层非均质性影响而形成的局部成藏滞留水。  相似文献   

19.
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储层压力、地应力等地质力学参数随着页岩气开采不断演化,使得老井与加密井裂缝扩展存在明显差异,这对后期加密井部署和压裂改造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考虑页岩气储层地质力学参数、天然裂缝等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提出了一套基于储层四维地应力演化的页岩气藏加密井水力压裂复杂裂缝扩展模拟方法,建立了气藏渗流-地质力学耦合的水力压裂复杂裂缝交错扩展模型,并通过现场试井数据、压裂施工参数、微地震监测数据等进行验证。以四川盆地X1页岩气井组为例,开展了页岩气储层长期开采过程中四维地应力动态演化及其对加密井复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目标区域长期开采后,老井附近储层三向地应力均减小,但水平两向主应力差和垂向应力差增大,且地应力差增大程度在老井井筒处最大,越靠近加密井处则越小;受地层应力状态变化影响,加密井水力压裂复杂裂缝扩展规律与老井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相比老井,加密井水力压裂裂缝在井筒附近较复杂,越靠近老井越简单。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岩断裂带断层岩成分复杂、非均质性强,其形成演化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和油气运聚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地震、岩心和岩石薄片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断层岩特征及其变形机制进行分析,建立了碳酸盐岩断裂带断层岩演化模式。车镇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断裂带发育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两类断层岩,其中,断层角砾岩类包括裂纹角砾岩、镶嵌角砾岩和杂乱角砾岩,碎裂岩类包括碎裂岩和超碎裂岩。断层角砾岩主要由厘米—毫米级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灰岩碎屑组成,碎屑分选性极差,呈颗粒支撑,胶结物含量小于50%;碎裂岩灰岩碎屑多小于2 mm,胶结物含量多大于50%,为基底式胶结。断层角砾岩变形机制以破裂作用为主,而碎裂岩变形机制以碎裂作用为主。随着与主滑动面的距离增加,断层岩变形程度逐渐增强,由断层角砾岩演变为碎裂岩,断层岩经历了"裂纹角砾岩→镶嵌角砾岩→杂乱角砾岩→碎裂岩→超碎裂岩"的时空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