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肥料中有机质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两个肥料标准中有机质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对各标准中有机质检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本地区有机肥料中有机质适宜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Դ�ҵ��о���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就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标准、有机质的赋存形式、生烃机制与生烃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主要进展进行讨论。目前对有机质丰度下限认识不一,石油勘探部门所采用的标准也很低,应用效果不理想,进而提出以0.5%作为下限标准,现场应用效果很好。在成岩演化过程中,不同赋存形式的有机质相互转变,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生烃量和生烃类型也存在较大差异。生烃模式的研究主要采用干法、加水以及小玻管热模拟实验,提出了“三段式”生烃模式,发现不同赋存状态的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文章对于一些碳酸盐岩生烃研究热点问题的讨论希冀引起人们对碳酸盐岩生烃问题的关注,进而推动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 1 前言有机无机复混肥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肥料,由于此种肥料中除氮、磷、钾等主要成分外,所含有的大量腐植酸及其它有机质成分具有改良土壤、提高肥效及肥料  相似文献   

4.
油田含油污水含油分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污水含油分析中标准油的选取、标准曲线的处理、分析波长的选择、分析步骤的完善、不同分析方法的对比以及分析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可以使我们在污水含油分析中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选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同时使分析的数据更加准确。文章中的问题是探讨性的,不妥之处望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5.
全岩分析在烃源岩研究中的应用及与干酪根分析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有机岩石学的角度,系统论述全岩分析在陆相烃源岩研究中的应用,并与传统的干酪根分析进行对比,认为在显微组分特征,成因与分类,有机质丰度,类型与成熟度,烃类生成与运移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中,全岩分析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分析方法快速,经济,直观,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目前烃源岩有机碉石学研究的理想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维凤  张静云 《石化技术》1996,3(2):105-107,103
本文对COD快速催化分析方法同标准回流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对研究,快速催化分析方法抗氯干扰效率81.3%-88.1%,但其氧化率比标准方法低13-33%。用于石化污水场或常规控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分析查干凹陷的基本生油条件,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方法,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3个方面对毛5井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巴音戈壁组二段为主要烃源岩,纵向上巴音戈壁组源岩有机质丰度稍优于苏红图组,有机质母质类型基本上属过渡类型,其中苏红图组一段以Ⅱ2型为主,巴音戈壁组以Ⅱ1型为主,均属中-好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湖相页岩中可溶有机质可分为游离态、吸附态以及互溶态。不同赋存状态可溶有机质定量研究对油气资源评价、页岩油可动性、烃源岩生烃机理及油气赋存机理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极性溶剂的组合,对中国东部2种不同岩相的湖相页岩进行了逐次分级抽提,获取了游离态、干酪根吸附-互溶态以及矿物表面吸附态等3种不同赋存状态的可溶有机质含量,并对不同赋存状态的可溶有机质进行地球化学组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湖相页岩中干酪根吸附-互溶态可溶有机质占有较大比例,其次为游离态有机质。游离态可溶有机质主要以轻质组分为主,压裂有利于轻质组分的析出。干酪根吸附-互溶态可溶有机质主要以中-重质组分为主,同时含有部分轻质组分。岩石矿物表面吸附的可溶有机质主要以含氧杂原子化合物为主。相比纹层不发育的块状页岩,纹层状页岩中游离态可溶有机质占有比例更高,更有利于页岩油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API标准和我国石油行业标准中相关扶正器间距设计采用二维力学分析模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三维力学分析模型。并以大港油田某口井为例。对扶正器间距进行了实际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与二维力学分析方法相比,采用三维力学分析方法进行扶正器间距设计,扶正器排列更为合理,这也为石油工程中的有关设计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方法,对新疆三塘湖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进行了显微组分组成与生烃组分剖析。三塘湖盆地烃源岩显微组分中富含镜质组、贫腐泥组,明显具有高等植物陆源有机质占绝对优势的特点。显微组分含量与组成在各层段中呈现均不衡性,八道湾组为该区的主力烃源岩,孢子体和角质体是煤成油的最主要的生烃组分,渗出沥青体、微粒体的出现为该区烃类生成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1.
依据海相碳酸盐岩成烃特征探讨中扬子地区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的下限评价标准入手,探讨了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评价问题,并结合中扬子地区海相地层的发育特点,从烃源岩的角度分析了该区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凝析气井产能测试资料异常的原因,给出了一类系统分析凝析气井异常产能测试资料的方法,包括拟压力方法、压力方法和压力平方方法三种形式.首次建立了凝析气井二项式产能方程和指数式产能方程的关系,提出了凝析气井异常产能测试资料分析的判断标准.通过凝析气井的实际产能测试资料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TTI法恢复原始地层厚度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质在还原环境沉积以后,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增长,其成熟度会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有机质的成熟度可用时间温度指数(TTI值)和镜质体反射率(R0)来表示。因此,在获得某一层位的TTI值(或R0值)和了解其埋藏史以后,便可恢复其原始地层厚度。本文详细介绍了TTI法恢复地层原始厚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该方法对临清拗陷(东部)三叠系地层原始厚度进行了恢复。该方法的精度取决于地温和R0值、地质年龄等参数。  相似文献   

14.
从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烃源岩有机质成烃演化和生烃作用是油气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探讨了贵州六盘水地区煤岩显微组分的生烃潜力和生烃贡献,并对富氢显微组分的组成与氢指数作了相关性研究,提出了计算显微单组分生烃贡献的一种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基质镜质体早于树皮体产生液态烃类,富氢显微组分的含量与氢指数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基质镜质体是煤生烃作用的最大贡献者.这一结论对研究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潜力是针对其生烃性能而言的,是生烃作用的“质”的衡量标准;生烃贡献则是针对其在生烃过程中的生烃配分而言的,是生烃作用的“量化”标准,提出将生烃贡献指标作为烃源岩有机质生烃评价的判别指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有机-无机复合肥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环境的污染已日趋严重。根据有机肥、无机肥各自的优缺点提出有机-无机肥生产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6.
The composition of crude-oil-soil mix from oil refineries is studied. A technology for producing organic fertilizer from such a mix is proposed and validat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fertilizer obtained are examined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7.
海拉尔盆地煤系烃源岩有机相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海拉尔盆地钻探程度相对较高的凹陷为呼和湖、呼伦湖、乌尔逊、贝尔凹陷。根据这4个凹陷现有的地化、地质资料,从平面和纵向上划分煤系烃源岩有机相。首先确定煤系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煤系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并结合沉积环境和地质特征制定有机相的划分标准,并依此标准将煤系烃源岩有机相划分为A相、B相、C相、D相,分别代表着该区煤系烃源岩生烃潜能的大小与优劣,为盆地煤系烃源岩的资源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参数。从整体看,海拉尔盆地的南屯组有机相性质优于其它层位,主要成烃有机相为B相、C相,有机质类型为Ⅲ-Ⅱ型,成烃贡献为中-好。最后通过有机相综合分析,明确了各凹陷不同相带的生烃潜力及成烃特征。  相似文献   

18.
依据物质的活性与其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子聚集活性 ,并且依据理论预测的活性参量的数据考察了有机物料的用途。可以认为 ,实用的功能性材料可以应用现给出的理论方法从大量的有机化合物中筛选得到。以上说明 ,本文所论述的内容在材料科学中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行的油气储量标准关于不确定性的论述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土资源部和三大石油公司正在尝试将SPE–PRMS准则中的优势理念与方法引入国内储量评估与管理体系。"不确定性"是该准则的核心,充分体现了石油资源量/储量评估的特点。通过分析SPE–PRMS准则中资源量/储量的不确定性表征,论述了应用概率法、确定性增量法和类比法量化表征不确定性的关键技术要点,并通过评估实例与国内储量标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SPE-PRMS准则在国内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