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提高薄壁类零件外圆磨削的加工精度,利用液性塑料设计了一种薄壁类零件磨削夹具.对该液性塑料的外圆磨削夹具进行理论分析表明,薄壁套对薄壁类零件产生的径向膨胀应力(25.22 MPa)能够克服薄壁类零件外圆磨削所产生的摩擦力(200 N).利用Workbench软件对薄壁套的变形进行有限元分析表明,密封腔液性塑料的压强达到7.44 MPa时,液性塑料对薄壁套的外表面可产生101.78 MPa的径向膨胀应力.通过对套阀阀芯进行仿真和对螺塞拧紧力矩进行理论计算表明,拧紧螺塞所需的拧紧力矩为2.58 N·m,套阀阀芯的最大变形为0.002 1 mm,最大应力为25.22 MPa,最大应变为0.000 13 mm.对夹具进行可靠性分析表明,其应力可靠度为100%.以上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液性塑料薄壁类零件磨削夹具安全可靠,可用于磨削加工薄壁类零件.  相似文献   

2.
针对成组夹具设计技术中的编码系统使用困难、编码不精确和重用难等问题,提出在成组夹具设计中构造面向对象的参数化模型,该模型用类来描述零件簇,构成零件类的结构层次,生成零件描述的框架;用参数化方法从零件类实例化生成对象,以对象表示具体的零件;查询时,以零件的特征和零件的具体参数来驱动,加速搜索的过程,并使结果更加精确;找到相同或相似零件对象后,在某个类层次上重用以前的设计.该模型的提出为成组夹具的设计应用提供了新的途经.  相似文献   

3.
针对成组夹具设计技术中的编码系统使用困难,编码不精确和重用难等问题,提出在成组夹具设计中构造面向对象的参数化模型,该模型用类来描述零件簇,构成零件类的结构层次,生成零件描述的框架;用参数化方法从零件类实例化生成对象,以对象表示具体的零件,查询时,以零件的特征和零件的具体参数来驱动,加速搜索的过程,并使结果更加精确,找到相同或相似零件对象后,在某个类层次上重用以前的设计。该模型的提出为成组夹具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针对影响批量薄壁零件加工的精度因素,如何保证薄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批量加的尺寸稳定,通过对夹具设计与装夹,减少多次装夹的累计误差,从而达到薄壁零件加工的技术要求。为此对薄壁零件的装夹,刀具的合理选用,切削用量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为今后更好地加工薄壁零件,保证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种薄壁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工艺分析与编程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薄壁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工艺,针对零件设计专用夹具,从而合理安排工艺和工装,解决了薄壁工件变形问题,并最终在华中HNC-21T数控系统中,加工出合格产品,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夹具设计参数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Pro/E下的夹具参数化设计进行二次开发,详细介绍了系统开发中关键技术,包括基于Family Table的标准件的插入技术,用户自定义零件参数化及组件参数化技术.本系统简化了设计人员的操作过程,加快了Pro/E下夹具装配的速度,同时参数化功能加快了零件设计过程.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开发与研究,从整体上提高了夹具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车削工艺是对铝合金薄壁零件加工制作的主要工艺,对整个工艺要点的把握会促进零件质量的不断提高.本文会以滚筒型铝合金薄壁零件为具体实例,阐述铝合金薄壁零件的车削工艺要点,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箱体类零件夹具定位机构的智能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箱体类零件夹具定位机构设计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箱体类零件夹具定位机构设计的一种智能化方法,设计了夹具定位机构智能化设计的总体结构,采用基于规则与模糊综合评判算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定位方案及定位基准面,建立了选取箱体类零件定位件的知识库,并应用知识树通过推理选取定位元件。最后给出了一个用该方法进行智能化设计的典型实例,证明该方法实用、可行,提高了夹具定位机构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薄壁类零件的加工精度,利用蛇形弹簧受轴向力产生径向膨胀而夹紧零件的原理设计了一套薄壁套筒类零件磨削夹具.对夹具中的螺栓拧紧力矩与蛇形弹簧的轴向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显示,当蛇形弹簧所受轴向力为5 000 N时,螺栓所需拧紧的力矩为309.46 N·m.利用Workbench软件对夹具中螺栓拧紧力矩(309.46 N·m)的工作状态进行有限元分析表明,夹具所使用的材料可满足其性能要求; 蛇形弹簧应力集中处为Φ25轴径处,蛇形弹簧过盈配合处(Φ36内径)胀紧变形为0.007 mm,最大应变为0.000 51,最大应力为101.79 MPa; 蛇形弹簧膨胀接触处为套阀阀芯变形最大处,最大径向变形量为0.002 1 mm、最大应力为25.22 MPa、最大应变为0.000 13.对夹具进行可靠性分析表明,其应力可靠度为100%.  相似文献   

10.
基于VC++对Solid Work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以建立机床夹具的标准件库.该系统通过开放数据库互联管理器连接用户界面和数据库,可供用户直接查询数据库中零件的参数,进而修改零件的尺寸并获得不同类型的夹具零件.通过零件参数化设计,机床夹具能够被快速查询和建模,为后续的工件设计和制造创造了条件.因为采用了更加灵活和通用的开发方法,该标准件库操作更方便,用户界面更友好,可为其他机械零件标准件库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辅助夹具CAD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国内外夹具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小企业广泛使用专用夹具的情况,介绍了一种利用VC 6.0和AutoCAD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夹具CAD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夹具元件的设计,零件图、装配图及立体图的绘制,可有效地提高夹具设计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机床夹具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装备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分析机床夹具可重构模块和模块系列规划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公理化设计与设计结构矩阵集成的机床夹具可重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以设计过程中的共性单元归并和信息、过程的重用问题为切入点,采用设计结构矩阵建立产品内构件间相互关系,得到合理的模块化夹具产品结构,实现可重构模块拓展变换来实现夹具快速设计.夹具实际实例验证表明,本文设计方法有助于实现机床夹具可重构模块化快速设计,具有较好的应用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飞机数字化装配中难以对机身大部件增加辅助固持并保持大部件位姿不变的技术难题,提出一种基于气浮和万向球座的大部件位姿跟随固持方法,并设计制造称之为随动定位器的专用柔性工装.结合某工程,进行定位器关键参数的分析计算和相关工艺试验研究,并对油压波动、相关零件磨损对锁紧力的影响以及芯轴自由端关键参数选择与入位可靠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芯轴角度偏差较小时,随动定位器可以在确保大部件位姿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实现芯轴的小阻力自适应入位,并可以根据选定的工作油压和配合间隙可靠固持大部件,其性能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4.
将组合夹具库中的元件用事物特性表的方法进行描述并与几何模型一起构成主模型,分别实现了基于主模型的夹具部件(典型结构)和夹具零件(夹具元件)的构形设计.组合夹具基于事物特性表建模技术的应用不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而且为下一步组合夹具基于XML的异构平台交换奠定了数据管理和交互基础,为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CAFD)系统在不同CAD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也为机械CAD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维特征建原专用夹具CAD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传统专用夹具设计过程和夹具CAD技术应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入专家系统的原理进行夹具方案设计和采用三维特征建模进行夹具结构设计的专用夹具CAD系统的体系结构,并论述主要模块功能,方案设计的知识表达方法,应用特征建模技术建立夹具元件模型,实现专用夹具的三维设计。  相似文献   

16.
夹具设计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柔性夹具的发展为主线,深入探讨了柔性夹具的研究和开发方向,阐述了组合夹具的发展情况及其关键技术--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C -Aided Fixture Design,CAFD)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介绍了10年中夹具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成果,全文包括5个方面:夹具设计的基本步骤;柔性夹具的研究与开发;CAFD的发展状况;自动夹具设计(Automated Fixture Design,AFD)的概述;总结。  相似文献   

17.
组合夹具计算机辅助构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类型已占主导地位,具有元件全部标准化的高柔性组合夹具已成为制造系统的必备辅助手段.将CAD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组合夹具设计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和加快产品上市时间.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组合夹具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情况,然后主要对本课题组研制的智能型组合夹具计算机辅助组装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汽车车身三维几何误差的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汽车工业生产中,需要对零部件及车身进行三维几何误差测量.针对目前汽车业中所采用的测量样架、三坐标测量机、电子经纬仪和三维激光视觉系统等方法,分别介绍了以上4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最后,针对国内汽车业的实际情况,指出为控制车身装配质量应增加新的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