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开采沉陷GPS水准测量的精度及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PS水准测量中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结合开采沉陷监测需要的是相对变化量的特点,为避免坐标转换造成的精度损失,提出了开采沉陷观测中的下沉值可应用大地高的变化量代替的方法,并对其精度及可靠性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GPS对兴隆庄煤矿铁路观测站进行开采沉陷观测的实际应用,提出了GPS进行沉陷观测的定位模式,分析了误差来源及其消除方法,并通过与常规测量方法观测成果的比较,说明GPS进行开采沉陷观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对煤矿开采沉陷观测的实际应用,提出了观测的定位模式,分析了误差来源及其消除方法,说明GPS进行开采沉陷观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开采沉陷GPS观测试验及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介绍了用GPS进行开采沉陷观测中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提出了开采沉陷观测中的下沉值可应用大地高变化量的替代方法,并检验了开采沉陷GPS观测的重复观测精度及可靠性;同时对GPS观测误差及有关减弱误差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GPS RTK(移动全球定位系统)在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煤矿开采沉陷观测的实际应用,提出了RTK技术进行开采沉陷观测的定位模式,分析了误差来源及其消除方法,并通过与常规测量方法的比较,说明移动GPS进行开采沉陷观测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对煤矿开采沉陷观测的实际应用,提出了观测的定位模式,分析了误差来源及其消除方法,说明GPS进行开采沉陷观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翟俊素 《山西煤炭》2004,24(4):10-12
分析了采用GPS定位技术进行开采沉陷观测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其对观测精度的影响程度,探讨了GPS进行各种开采沉陷观测的可行性及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表移动观测站和InSAR技术手段在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的局限性,利用机载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采集沉陷区三维点云数据,通过多时相点云构建地表数字沉陷模型(沉陷DEM),获取地表的移动变形特征。然而构建的沉陷DEM包含多种来源复杂且难以去除的噪声,限制了该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的应用。提出将机载LiDAR点云直接比较的算法(Cloud to Cloud, C2C)进行矿山开采沉陷监测,以榆神矿区某工作面为研究区,将同期水准观测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并与三种主流点云插值算法构建的沉陷DEM进行对比,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精度。结果表明,C2C算法能够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沉陷值,其沉陷精度明显优于通过点云插值算法获取的计算结果,下沉曲线符合矿山开采沉陷的一般规律。该算法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为矿山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9.
种化省  陈曦 《中州煤炭》2023,(10):306-310
为解决锦丘煤矿建筑物下采煤地表沉陷控制问题,理论分析了膏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曲线及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覆岩稳定性判据。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膏体充填开采对地表开采沉陷的控制效果,提出了膏体充填开采工艺,最终进行了地表沉陷观测检验充填开采对地表开采沉陷的控制效果。现场监测数据表明,采用膏体充填时,地表最大沉陷量为96 mm,位于距离切眼493 m的采空区中心位置。研究成果可为建筑物下煤层充填开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煤矿开采对地表的建筑物、生态环境等产生了影响,为了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开采沉陷规律进行研究。采用现场观测的方法,布置了倾向观测线和走向观测线,对大采高23201、23103采煤工作面进行了全面观测和日常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大采高采煤工作面地表沉陷的规律。该地表沉陷规律符合概率积分法预计模型,为“三下”开采保护煤柱的留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光喆 《矿山测量》2012,(3):101-103
文中以神东矿区补连塔煤矿为研究区域,以开采沉陷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绘制并分析了该区开采沉陷移动规律曲线,得到了山区地形与平地地形对矿区开采沉陷影响的异同.其次,通过对神东矿区开采沉陷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开采沉陷区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根据沛城煤矿现有的观测资料,通过空间问题参数分析、拟合来选择最合适的沛城矿地面沉陷模型,并求取该矿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的最佳参数。为准确预计邻近采区,深部采区开采的地面沉陷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开采沉陷预测参数的稳健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观测及地质采矿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开采沉陷监测数据有时会有较多的异值,而目前这类数据处理方法所依据的准则基本均为最小二乘法,这样有可能致使结果精度低,可靠性差甚至出现错误,为此,根据我国实际,研究了开采沉陷预测参数的稳健统计分析问题,推导了有关公式,编制了计算程序,进行了大量的实际计算与模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开采沉陷影响边界(沉陷边界)是地表建(构)筑物损害鉴定的重要依据。 传统沉陷边界划定方法大都 依赖于矿区地面实测沉降或地下开采进度等资料,对于缺乏地表实测资料的矿区则难以采用传统方法划定沉陷边 界。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通过存档的 SAR 影像“回溯”矿区高空间分辨率历史变形信息,为不依赖 矿区实测资料的沉陷边界划定提供了新契机。 然而现有的 InSAR 沉陷边界划定方法通常以忽略地表东西向和南北 方向水平移动的矿区 InSAR 沉降为基础,采用下沉 1 cm 等值线作为阈值划定沉陷边界。 该方法未顾及 InSAR 观测误 差差异,导致其划定的沉陷边界可靠性不高,容易“误导”开采损害鉴定。 为克服该局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 InSAR 技术的开采沉陷影响边界划定方法。 首先,仅忽略 InSAR 不敏感的南北向水平移动分量,通过融合升降轨 InSAR 观测值获取矿区历史沉降,提高 InSAR 沉降监测精度;其次,以非形变区监测值为样本自适应评估 InSAR 开采沉陷估 计值的整体精度;然后以不同的置信区间为指标选取等值线阈值,并据此划定矿区沉陷边界;最后通过模拟试验和唐 山某矿区的真实数据试验进行了方法验证。 试验结果表明:以 99%置信区间(约 2. 58 倍 InSAR 沉降标准差)为阈值 划定的 InSAR 沉陷边界与参考边界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沉陷变形规律,指导矿井安全生产,鲍店煤矿在五采区5304-中综放工作面上方设立了地表沉陷观测站,进行了20多次观测。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获得了该区条件下综放开采时的地表沉陷规律和相关岩移参数,为矿区今后"三下"采煤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为类似矿区的开采沉陷控制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6.
山东黄河北煤田地表沉陷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山东黄河北煤田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在黄河北煤田的邱集煤矿的西一采区建立了地表沉陷观测站,并按有关规程要求进行了观测,结合其他矿区的地表沉陷规律,利用回归分析法对所取得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出山东黄河北煤田的开采沉陷特征,黄河北煤田的地表沉陷符合概率积分法,获得其参数分别为下沉系数0.86,主要影响角正切1.55,影响传播角89,°拐点移动距0得出了其下沉系数大、主要影响角正切偏小的特厚松散层的地表沉陷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山区某矿区其中一个工作面的地表设置移动观测站,在采动过程中对观测点进行定期观测获取点位移动数据,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矿山开采沉陷的基本理论求取角量参数,着重介绍此过程中山区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监测的特殊之处,为提高山区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监测质量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利用粗集理论,对不同矿区36个工作面的岩移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地质开采条件和地表沉陷之间的依赖关系,建立了以粗集作为前处理器,基于粗集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开采沉陷预计模型,实例检验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15号煤综采工作面地表沉陷规律,为建(构)筑物下煤柱开采提供实测数据,王台铺矿特在2307工作面上方布置了地表移动与变形观测站,并根据开采进度进行了地表移动与变形监测,获得了较为完整的地表移动变形观测资料。通过分析该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对一采区观测数据进行了拟合计算与分析,得出了该矿的开采沉陷规律。  相似文献   

20.
文中以内蒙古某矿区为研究区域,以开采沉陷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计算了地表移动角量参数,绘制并分析了该区开采沉陷移动规律曲线,得到了西部地区开采沉陷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