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了C_2H_2/CO/H_2O、C_2H_2/CO_2/H_2的等离子体聚合物薄膜的结构和表面形态,广角X射线衍射实验研究其结晶情况,分析观察了这两种等离子体聚合物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这两种等离子体聚合物薄膜具有高交联、支化程度,且分子链排列完全无序。  相似文献   

2.
艾星  陈果  何小珊  张玲  何智兵  杜凯 《材料导报》2018,32(12):1943-1948, 1954
利用质谱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C_4H_8/H_2等离子体的离子组分和能量的径向分布规律,并分析了CH片段的裂解与聚合过程。结果表明,当工作压强较低时(≤7Pa),小分子CH片段的相对密度随径向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大分子CH片段则逐渐增多;随着工作压强的增大,CH片段的相对密度达到极值所对应的径向距离逐渐增大。当射频功率一定时,小分子CH片段的相对密度随径向距离增大而减小,大分子CH片段则逐渐增多。此外,离子能量随径向距离的增大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当工作压强为3Pa、射频功率为20 W时,C_4H_8/H_2等离子体中CH片段的径向分布最均匀,有利于提高辉光放电聚合物薄膜结构与组分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CG/MS定性定量分析了MTS/H_2体系CVD SiC的气相组成,考察了沉积温度、总压和流量对气相组成的影响,从反应速率和分子浓度大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MTS在H_2中的分解步骤.主要结论如下:(1)检测到CH_4、C_2H_6、C_2H_4、C_3H_6、C_2H_2、MTS、SiCl_4和CH_3SiHCl_2物质,其中CH_4和SiCl_4的含量较高.(2)体系温度、总压和总流量对气相组成有显著影响,其影响规律与热力分析结果一致.(3)MTS主要以Si-C键断裂引发分解反应,经历与原反应气反应、中间物质和副产物生成等主要阶段,CH_3→C_2H_6→C_2H_4→C_2H_2是生成烷烃化合物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利用辉光放电技术,将C_2H_2/CO_2/H_2的等离子体聚合物沉积处理聚碳酸酯膜表面进行改性。分析观察了等离子体改性膜的结构和表面形态。研究了改性膜的热稳定性以及对尿素,肌酐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文中选择聚偏氟乙烯(PVDF)为聚合物基体,八氯丙基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C_3H_6Cl)_8)为改性剂,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POSS-(C_3H_6Cl)_8复合PVDF聚合物隔膜(EPS)。表征了纺丝膜的形貌、力学性能,测试了电化学窗口和Li/LiFePO_4纽扣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当POSS-(C_3H_6Cl)_8的加入量为10%时,静电纺丝纤维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比纯PVDF提高了106.4%和27.2%;室温下的离子传导率为3.8×10~(-3)S/cm,比纯PVDF提高了97.4%;电化学稳定窗口为5.7 V。用该聚合物隔膜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6.
许国龙 《福建分析测试》2001,10(1):1345-1350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电石炉气中氢气(H_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乙炔(C_2H_2)气体的含量。该方法的检测限为H_2≤8.5μmol/mol、CO≤2.8μmol/mol、CO_2≤15.2μmol/mol、CH_4≤0.22μmol/mol、C_2H_2≤0.53μmol/mol。方法简便、快速,并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7.
用燃烧O_2/C_2H_2火焰法在大气条件下合成了金刚石薄膜,对合成的金刚石薄膜进行了扫描电镜和喇曼光谱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的沉积方式、衬底温度和O_2/C_2H_2流量比等因素对金刚石薄膜生长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正成为光化学、能源、环境以及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净化材料,TiO_2光催化剂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空气净化、抗菌除臭、表面防污、自清洁等方面,目前,TiO_2光催化剂的固定化及其光催化活性的改善是 TiO_2光催化材料设计、开发和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阳极氧化和电沉积技术,在铝合金表面成功地制备出具有较好光催化活性的 Al_2O_3/TiO_2复合薄膜。系统研究了复合薄膜的制备工艺;表征了复合薄膜的形貌、结构、成分以及光谱特性;详细分析了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性能,并对这种特殊的复合薄膜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电沉积液温度在薄膜制备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合理地控制沉积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可得到具有最佳表面质量和光催化性能的 Al_2O_3/TiO_2复合薄膜,H_2SO_4-Al_2O_3/TiO_2复合薄膜经热处理,表面有锐钛矿结构 TiO_2生成,TiO_2的晶粒尺寸在纳米量级;TiO_2在加热过程中主要发生表面吸附水和吸附有机物的脱附、结晶水的失去及非晶相的晶化三种变化,且 TiO_2由无定形结构向锐钛矿晶体结构转变的温度为425℃左右;三种类型 Al_2O_3/TiO_2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归因于三种铝阳极氧化膜的膜厚及表面微孔结构的不同;三种类型的复合薄膜均具有紫外光光催化活性;通过 Fe 离子掺杂改性以及萘酚蓝黑染料敏化处理后,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性能可得到明显地改善;由薄膜形成机理的分析可知,TiO_2主要通过交流电沉积过程中的阴极反应沉积于铝阳极氧化膜微孔处和表面上。  相似文献   

9.
用等离子体激活的化学气相淀积(PCVD)方法在比表面大的多孔玻璃上淀积纯 SnO_2,得到稳定性好、工作温度低及选择性较好的气敏薄膜元件。研究了该元件对 H_2、C_2H_5OH、LPG(液化石油气)等气体的气敏效应,对元件的检测机理作了一些探讨,并与用烧结法制备的元件的气敏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研究了MoCl_2(C_7H_(15)COO)_2-(i-Bu)_2AlO-催化体系在加氢汽油中对丁二烯聚合的催化行为,考察了多种聚合条件对丁二烯的转进率、聚合速度、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体系的催化活性很高,适宜的主、助催化剂配比较宽,除聚合温度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稍有影响外,其他各种聚合条件几乎不影响单体的插入方式。聚合物的1,2-链节含量在85%以上,且几乎不含有顺式1,4-链节。  相似文献   

11.
ZnO/SnO_2,SnO_2/ZnO UPF复合膜的制备及气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直流气体放电活化反应蒸发沉积技术在普通玻璃基片上制备了ZnO/SnO2及SnO2/ZnO超微粒子(UPF)双层复合薄膜。样品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结论为超微粒子的复合薄膜。同时提出了最佳制备工艺。气敏测试结果表明:ZnO/SnO2及SnO2/ZnOUPF复合膜较单层ZnO及SnO2UPF表现出优良的选择性,其灵敏度和最佳工作温度也得到相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低Cr钢在H_2S/CO_2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腐蚀失重和电化学测量技术,研究普通低Cr油套管用钢在模拟塔里木油田环境的H2S/CO2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模拟CO2腐蚀环境中,Cr元素在腐蚀产物膜中的富集显著改善了膜的保护性,低Cr钢表现出良好的抗CO2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能力;在模拟CO2/H2S腐蚀条件下,H2S腐蚀占主导作用,其均匀腐蚀速率远小于单独CO2腐蚀环境中的均匀腐蚀速率;低Cr材料H2S腐蚀的阳极极化曲线存在较为明显的钝化区,交流阻抗图谱(EIS)拟合的H2S腐蚀极化电阻远大于CO2腐蚀极化电阻.  相似文献   

13.
H2C2O4稳定剂对SOl-Gel法制备LiNbO3薄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分别以H2C2O,HNO3,HCOOH和CH3COOH作稳定剂的LiNbO3薄膜先驱液的稳定性,发现H2C2O4作稳定剂的先驱液的稳定性最好,用sol-gel法在Si(110)基板上制备了以H2C2O4作稳定剂的LiNbO3薄膜,并对LiNbO3薄膜进行了IR,XRD和SEM表征,结果表明,生成的LiNbO3为多晶,与HNO3相比,以H2C2O4作稳定剂制备的LiNbO3薄膜形貌较差。  相似文献   

14.
高取向锐钛矿TiO2薄膜的MOCVD法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壁低压MOCVD方法,以Ti(OC4H9)4为源在SiO2/Si衬底上制备出高取向锐钛矿TiO2薄膜。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沉积温度和衬底对薄膜的结构和相组成的影响规律,采用XPS和SEM分别研究了薄膜的组成和形貌,结果表明,当沉积温度为500^0C和600^0C时,薄膜为锐钛矿结构,300^0C和400^0C地,薄膜以无定形结构为主,薄膜的组成为TiO2,衬底影响薄膜的相组成,不同沉积温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同一镀液中改变温度、p H 值和施加电流完成化学镀和电镀过程, 在普通碳钢基体上得到电位差高于160 mV 的复合结构的非晶态Ni- P 合金镀层。采用SEM、电化学测试设备及专门的腐蚀环境试验箱, 研究了该复合镀层在H2S/ CO2 腐蚀气氛中的耐腐蚀行为。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复合结构Ni- P 非晶态镀层在H2S/CO2腐蚀环境中, 100 h 后镀层表面出现均匀的硫化物腐蚀膜, 300 h 后镀层表面出现腐蚀裂纹, 并沿着与基体表面平行的方向扩展、剥离, 在电镀层剥离处磷元素的相对含量增加。所制备的12μm 厚的复合叠加结构Ni- P 非晶态镀层的耐腐蚀性能优于25μm 厚的普通化学Ni-P 非晶态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16.
应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技术,以CH4/H2/N2为主要气源,通过添加CO2辅助气体,并与未添加CO2辅助气体进行对比,进行了金刚石膜沉积。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CO2对生长金刚石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O2流量在0~25cm3/min范围变化时,金刚石膜表面粗糙度分别为8.9nm、6.8nm、9.2nm、9.6nm。表明适量引入CO2可以降低膜面粗糙度,但是进一步提高CO2流量,膜面粗糙度反而上升。同时当CO:流量在0~15cm3/min范围变化时,金刚石膜的品质和生长都表现出上升趋势,但是超过该流量,其品质和生长率都出现下降趋势。另外,当CO2流量为15cm3/min,生长的金刚石膜不仅品质好,而且生长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reported the successful preparation of fluorine-doped tin oxide (FTO) thin films on large-area glass substrates (1245 mm × 635 mm × 3 mm) by self-designed offline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PCVD) process. The FTO thin films were achieved through a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approach using tin tetrachloride, water and oxygen as precursors and Freon (F-152, C2H4F2) as dopant. The deposited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crystallinity, morphology (roughness) and sheet resistance to aid optimization of materials suitable for solar cells. We got the FTO thin films with sheet resistance 8-11 Ω/□ and direct transmittance more than 83%. X-ray diffraction (XRD) characterization suggested that the as-prepared FTO films were composed of multicrystal, with the average crystal size 200-300 nm and good crystallinity. Further more, the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ESEM) images showed that the films were produced with good surface morphology (haze). Selected samples were used for manufacturing tandem amorphous silicon (a-Si:H) thin film solar cells and modules by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Compared with commercially available FTO thin films coated by onlin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ur FTO coatings show excellent performance resulting in a high quantum efficiency yield for a-Si:H solar cells and ideal open voltage and short circuit current for a-Si:H solar modules.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理解抗硫油管钢在含硫气田中的腐蚀行为和机理,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结合SEM和XRD分析方法,对N80S和P110S抗硫油钢管在模拟下古气藏环境中CO_2,H_2S共存时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了不同CO_2和H_2S分压比时的腐蚀速率,分析了腐蚀产物特征和成分,探讨了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2种抗硫油管钢随H_2S含量的增大,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H_2S微量时抗硫油管钢表面形成了Fe CO3和Fe S等腐蚀物,未见明显的腐蚀坑,随H_2S含量的增大,表面的腐蚀产物为铁的硫化物且存在明显的局部腐蚀。  相似文献   

19.
超微粉体在制备SrFe12O19预烧料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春雷  顾军  徐永模  翁端 《材料导报》2011,25(1):119-122
综述了超微粉体的特点和其作为原料在制备锶铁氧体中的应用,总结了超微粉体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展望了应用前景,认为超微粉体原料将是生产高质量预烧料的一个有效选择,在生产高性能、小型化产品中将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化学测试方法,结合SEM、EDS等分析技术,研究了在H2S/CO2环境中服役和未服役的碳钢弯管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H2S/CO2环境中服役后的弯管耐H2S/CO2腐蚀性能降低。在CO2体系中,电化学阻抗谱由高频容抗弧和低频感抗弧组成,金属表面局部覆盖疏松多孔且保护性差的FeCO3膜。当腐蚀体系中存在H2S时,低频感抗弧消失,金属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FeS膜,可以显著降低弯管的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