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舒影;杨国福;徐依仁;徐斌 《风景园林》2025,(4):125-132
【目的】探明杭州乡村地区因土地利用/覆被剧烈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压力,挖掘乡村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空间影响,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乡村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基础。【方法】在评估杭州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量化景观格局指数的基础上,应用3种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影响。【结果】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2)景观空间格局总体趋于破碎化和均匀化,平原地区最为显著;3)乡村景观格局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在景观格局指标与程度两方面均有体现,其中,地形坡度(SLOPE)对服务的影响最为显著,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其次是景观面积(TA)、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边缘密度(ED)、蔓延度指数(CONTAG)。【结论】分析乡村地区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多尺度空间异质性影响,可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乡村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2.
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极为有限,识别具有关键景观生态功能的生态源及其保护优先次序,对提升区域多重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的耦合模型,评价了生态空间的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指数;基于该指数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域的生态空间划分为6个优先级.优先级越高表明它的功能重要性越大,维持或提升服务的难度越小,... 相似文献
3.
乡村景观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的提升对于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利用POI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数据,在分析北京市乡村景观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各个乡村邻域缓冲区内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北京市乡村景观资源分为11类不同组合主导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明确各空间的服务功能,以此制定乡村景观提升策略,为指导后续具体实施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型背景下,乡村景观文化服务(LCS)成为乡村景观演化的重要动因,目前乡村景观空间分异研究与乡村景观功能多样化发展之间存在缝隙。以重庆市典型山地乡村为例,应用乡村游憩数字足迹等多源数据,提出了基于乡村景观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S)、潜在需求(D)及感知偏好(P)相结合的乡村景观分异及类型识别方法,将研究区分为了5种乡村景观识别区,并应用MaxEnt模型解析了不同乡村景观类型中的景观感知偏好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山地乡村LCS供给、需求及偏好的冷热空间分布差别显著,乡村LCS的S-D-P关系具有显著的集合性和地域性,5种识别区的景观管理需要集体尺度上的价值观、规则和行动;同时发现公众的景观偏好多集中在旱地景观中,而林地景观中的偏好度差异度最大,同时影响水田、旱地及林地景观中感知偏好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景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风景园林空间在人类福祉提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MA开启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日趋完善,近些年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也逐渐出现在风景园林学研究中,然而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框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风景园林对人类福祉影响的研究。基于此问题,首先,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概念框架研究,以及建立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上的景观相关概念;其次,在梳理多项风景园林空间对人类福祉影响的实证研究后,归纳出使用者视角的风景园林空间的3个价值维度,即物理环境、生理活动和心理感受;最后,基于风景园林-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三者空间尺度耦合,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与使用者价值维度,总结出适用于多尺度的风景园林空间与人类福祉综合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景观格局演变必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二者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6、2001、2016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数据,分析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林地一直是漓江流域的优势景观,面积增加,农田和水体减少,建设用地和裸地增加,草地先减后增;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净增7.50亿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是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系统的调节、支持等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和文化性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中间河谷地带低、四周山林地区高;优势斑块面积扩大、斑块间保持良好自然连通性,景观类型的均匀性、异质性降低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变化的关系,可为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景观绩效评价是实现风景园林循证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多个国外风景园林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发了以风景园林实践为对象的评价指标、方法和体系,但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改善当前风景园林行业缺乏基于循证的系统化评价方法和可推广、可操作的公共平台问题,而研究风景园林效益评估方法和开发在线服务平台。采用单因子量化模型集群与网络线上实时评价的方式,构建了基于北京城市景观空间典型特征的景观绩效评价体系与公共在线服务平台。评价体系的指标系统涵盖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价值认知,包含 30 个具有代表性的效益因子,111 个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并开发了具有线上实时评价和循证资源收集功能的网络平台。以北京市北极寺公园景观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为例进行验证。景观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为风景园林效益评估提供了匹配度较高的评价方法,提升了评价的量化程度和可操作性。在未来的绩效评价实践中,应注重可持续性效益和相关指标的积累和验证,提升风景园林在构建人居环境层面的实践效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源数据的成渝城市群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规划逐步转向国土空间规划,准确掌握宏观尺度中的城市群绿色空间的服务特征成为规划决策的重要前提。基于多源数据,利用水量平衡方程、土壤流失方程、INVEST模型识别城市群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Z-Score标准化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需平衡匹配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成渝城市群水源涵养服务供给、需求量整体提升;水土保持服务供给量提升,需求量降低;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供给量降低,需求区域由南部山林地转向城市群内部山脉区域;2)成渝城市群水源涵养服务整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供需空间匹配严重不均;水土保持服务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供需空间基本匹配;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供需空间基本匹配,城市群外围区域显著优于中部区域。据此,提出成渝城市群中4种类型的城市单元,并基于其城市发展现状与生态系统服务状态提出规划策略,以期为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服务间协同转化是生态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视角,揭示权衡协同内涵与两者转化的可能性,明确权衡协同转化以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与评估尺度为价值判断依据,阐释生态空间异质性决定权衡协同异质性。从“效应评估”“驱动力解析”和“格局塑造”3个方面建构以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益为目标的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思路。以芜湖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规律、关键驱动力及其作用,建构多情景生态空间格局方案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理论的实践应用指引方向,同时创新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手段。 相似文献
10.
11.
生态空间承载着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生态多种过程,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策源地和枢纽区。以实施生态空间管控为导引,借助多源数据和ArcGIS、C-Plan系统工具,核心应用系统保护规划(SCP)技术,建立生态服务测度下市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的构建方法。基于此,以哈尔滨为例,以不可替代性为表征实现生态空间测度指标综合与功效评价,构建生态空间关键区识别、功能区优划以及网络格局优化模型,提出\"重点保护-分区指引-格局优化\"的市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科学基础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秉承\"哲学为基础、科学理论为依据、技术为手段\"的评价等级体系,在自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共存的生态价值认知范式下,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以内、外绩效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和内、外绩效协调度模型,以及绩效发展强度模型,并在GIS技术支撑下实现量化结果的空间化表达。实例证明可得到城市生态空间绩效与协调性的数量结构特征与时空变化特点,可识别高效的生态空间格局、定位低效空间,能从数量分布与空间分布方面更全面地了解城市生态空间的质量,协助判断城市发展的趋势。以期为城市评价工作提供新的视角,为城市生态空间质量的监督、监测提供一种可更新、可视化的时空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境破坏及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城市生态风险加剧。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并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主要途径。基于对现有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及其不足的梳理,提出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绩效提升为目标,基于融合功能与结构空间优先级的景观生态网络整体优化的概念与方法框架。该框架回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对生态空间体系规划的新需求,并强调了4个核心策略:基于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诊断、整合生态资源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生态源识别、遵循生态系统服务交付过程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廊道提取与网络结构修正、兼顾网络功能与结构价值最大化的生态用地多情景开发,以探索适应城市扩张、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绩效的生态网络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14.
科学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构建城市生态格局的基础性工作。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场景,等效因子法基于1个国家甚至全球平均水平的价值当量开展评估,是国内外较为公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城市人类活动集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间动态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但适应城市场景的生态空间服务价值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更未形成统一的定量测算方法。根据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实践需求,通过文献调查,结合专家访谈,在等效因子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城市场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包括确定了5个自然地理和3个社会经济因素修正系数,对基础当量表进行时间动态性、空间异质性的价值修正,结合各类生态系统的面积Aj及1标准当量的价格D值,建立了同时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突出影响的城市地区生态空间服务价值动态评价模型。研究结果为天府新区基于生态空间服务价值量化评价的规划选址及空间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绩效评估、生态价值转化、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空间类规划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中国生态空间类规划的发展历史,指出生态空间类规划曾经作为城乡规划体系的\"补丁系统\"得以逐步发展和丰富。在当前\"一优三高\"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生态空间类规划的地位将发生跃迁,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将逐步建立,规划的编制要从4个方面调整编制思维,即做好生态空间棋盘、协调城绿空间布局、提供多元服务供给和完善规划治理模式。未来在基础理论方面要着力于生态空间治理的\"影响动因及其演变规律\"\"参与主体及多元治理\"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8.
快速而广泛的城市化引发了多方面的健康危机。健康的社区景观可以从上游帮助居民维持良好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健康状况,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发生。目前,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自然景观促进健康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和相关影响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方法研究的层面,健康社区景观的系统评价工具还没有形成。本研究旨在初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分析和归纳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发展出一个自然景观促进人类健康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含景观促进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10条理论路径。基于此框架,结合中国现有城市社区中常见的景观条件和现有的技术条件,提出一套健康社区景观的数字化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9.
生态绩效评价是科学表征和掌握生态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手段,乔木群落是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之一,对景观空间生态效益有着显著影响。地面激光雷达技术(Li DAR)实现了对植物群落三维点云模型的高精度重建,为生态绩效评价奠定了数据基础。运用Li DAR技术采集乔木群落三维点云数据,基于Li DAR360软件平台,提取乔木参数,通过整合绩效评价工具,选择具有可测度的指标,对生态绩效进行讨论(增加碳汇、缓解热岛效应、清洁空气、调节雨洪、保护生物多样性);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修复区内的6种代表性乔木群落进行生态绩效评价。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是提高综合生态绩效的关键因素;针叶树具有更高的清洁空气效益;阔叶树具有更高的固碳能力;乔木规格对增加景观空间的生物多样性有正向作用。建立了一套基于地面激光雷达技术的生态绩效评价途径,为乔木群落生态绩效精准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