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极为有限,识别具有关键景观生态功能的生态源及其保护优先次序,对提升区域多重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的耦合模型,评价了生态空间的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指数;基于该指数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域的生态空间划分为6个优先级.优先级越高表明它的功能重要性越大,维持或提升服务的难度越小,...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的提升对于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利用POI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数据,在分析北京市乡村景观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各个乡村邻域缓冲区内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北京市乡村景观资源分为11类不同组合主导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明确各空间的服务功能,以此制定乡村景观提升策略,为指导后续具体实施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型背景下,乡村景观文化服务(LCS)成为乡村景观演化的重要动因,目前乡村景观空间分异研究与乡村景观功能多样化发展之间存在缝隙。以重庆市典型山地乡村为例,应用乡村游憩数字足迹等多源数据,提出了基于乡村景观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S)、潜在需求(D)及感知偏好(P)相结合的乡村景观分异及类型识别方法,将研究区分为了5种乡村景观识别区,并应用MaxEnt模型解析了不同乡村景观类型中的景观感知偏好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山地乡村LCS供给、需求及偏好的冷热空间分布差别显著,乡村LCS的S-D-P关系具有显著的集合性和地域性,5种识别区的景观管理需要集体尺度上的价值观、规则和行动;同时发现公众的景观偏好多集中在旱地景观中,而林地景观中的偏好度差异度最大,同时影响水田、旱地及林地景观中感知偏好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景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风景园林空间在人类福祉提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MA开启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日趋完善,近些年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也逐渐出现在风景园林学研究中,然而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框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风景园林对人类福祉影响的研究。基于此问题,首先,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概念框架研究,以及建立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上的景观相关概念;其次,在梳理多项风景园林空间对人类福祉影响的实证研究后,归纳出使用者视角的风景园林空间的3个价值维度,即物理环境、生理活动和心理感受;最后,基于风景园林-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三者空间尺度耦合,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与使用者价值维度,总结出适用于多尺度的风景园林空间与人类福祉综合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化构建的探讨中,针对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出发、以绿地廊道连接绿地斑块的生态网络化构建方法容易出现预期结果远离人口集聚地、不易为人所用的空间不匹配问题,靶向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与人类社会需求相互匹配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目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遵循其提供的以“服务流”链接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级联框架,运用网络科学的中心度量方法,创新性建立由“挖掘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潜能的景观美学服务供给制图-评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社会需求的景观美学服务需求制图-权衡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的景观美学服务流制图”三部分组成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构建景观美学服务“供需流级联”网络制图方法,促成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不仅将破碎的生态环境恢复为一个连续整体自然生态系统,还具有匹配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推动人居环境绿化“从自然生态内在保护到价值外显利用”的积极生态保护转向。 相似文献
6.
景观格局演变必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二者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6、2001、2016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数据,分析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林地一直是漓江流域的优势景观,面积增加,农田和水体减少,建设用地和裸地增加,草地先减后增;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净增7.50亿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是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系统的调节、支持等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和文化性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中间河谷地带低、四周山林地区高;优势斑块面积扩大、斑块间保持良好自然连通性,景观类型的均匀性、异质性降低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变化的关系,可为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景观绩效评价是实现风景园林循证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多个国外风景园林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发了以风景园林实践为对象
的评价指标、方法和体系,但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改善当前风景园林行业缺乏基于循证的系统化评价方法和可推广、可操作的公共平台
问题,而研究风景园林效益评估方法和开发在线服务平台。采用单因子量化模型集群与网络线上实时评价的方式,构建了基于北京城市景
观空间典型特征的景观绩效评价体系与公共在线服务平台。评价体系的指标系统涵盖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价值认知,包含 30 个
具有代表性的效益因子,111 个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并开发了具有线上实时评价和循证资源收集功能的网络平台。以北京市北极寺公园景
观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为例进行验证。景观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为风景园林效益评估提供了匹配度较高的评价方法,提升了评价的量化程度
和可操作性。在未来的绩效评价实践中,应注重可持续性效益和相关指标的积累和验证,提升风景园林在构建人居环境层面的实践效率。 相似文献
9.
10.
11.
秉承"哲学为基础、科学理论为依据、技术为手段"的评价等级体系,在自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共存的生态价值认知范式下,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以内、外绩效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和内、外绩效协调度模型,以及绩效发展强度模型,并在GIS技术支撑下实现量化结果的空间化表达。实例证明可得到城市生态空间绩效与协调性的数量结构特征与时空变化特点,可识别高效的生态空间格局、定位低效空间,能从数量分布与空间分布方面更全面地了解城市生态空间的质量,协助判断城市发展的趋势。以期为城市评价工作提供新的视角,为城市生态空间质量的监督、监测提供一种可更新、可视化的时空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2.
科学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构建城市生态格局的
基础性工作。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场景,等效因子法基于
1个国家甚至全球平均水平的价值当量开展评估,是国内外较
为公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城市人类活动集中,生
态系统服务的时间动态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但适应城市
场景的生态空间服务价值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更未形成
统一的定量测算方法。根据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实践需求,通过
文献调查,结合专家访谈,在等效因子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基
于城市场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包括确
定了5个自然地理和3个社会经济因素修正系数,对基础当量
表进行时间动态性、空间异质性的价值修正,结合各类生态系
统的面积Aj及1标准当量的价格D值,建立了同时受自然地理
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突出影响的城市地区生态空间服务价值动态
评价模型。研究结果为天府新区基于生态空间服务价值量化评
价的规划选址及空间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期为城市生态空
间绩效评估、生态价值转化、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支
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快速而广泛的城市化引发了多方面的健康危机。健康的社区景观可以从上游帮助居民维持良好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健康状况,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发生。目前,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自然景观促进健康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和相关影响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方法研究的层面,健康社区景观的系统评价工具还没有形成。本研究旨在初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分析和归纳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发展出一个自然景观促进人类健康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含景观促进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10条理论路径。基于此框架,结合中国现有城市社区中常见的景观条件和现有的技术条件,提出一套健康社区景观的数字化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4.
图式语言是建立在景观空间结构性和解构性的前提下,以景观空间单位作为景观组成与结构、过程与功能、感知与表意的基本组织单元,将景观空间整体视为不同尺度单元空间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尺度嵌套体。空间单元内在的生成过程与机理是指在单一尺度内的水平过程和多个尺度间的垂直过程以及空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景观规划设计的空间认知、理解、传承、塑造与创新是依照空间生成过程与机理,由单一或简单的空间单元逐步拼接耦合、复合嵌套形成的整体景观的过程。在此逻辑思路的基础上,图式语言研究提出了不同于模式语言和景观的语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图式语言的概念模型、图式语言体系的构成框架、图式语言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其地方性与普适性的作用机制。实践研究证明,景观图式语言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实现景观地方性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实现感知在景观空间塑造过程中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是探索景观学习和设计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探讨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整体设计思路,构建了由专业门类、专业序列和层次构成的三维框架结构,形成了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图和专业序列结构图。新的体系框架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扩展性的优点,可为今后的政策制定和标准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严寒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气候恶劣的冬季,差异性更加明显。差异的存在不仅会对市民使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更会使整个城市的户外空间活力降低。为研究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度差异,从使用者角度对各景观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在已建立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典型场所进行调研,对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按公共空间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3个基于公共空间类型的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模型,并对3个评价模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若干设计导则。该研究成果可为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设计高活力度景观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园体系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空间组成,
合理评估其游憩服务覆盖绩效有助于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的公平公正。统筹评估不同规模城市级、社区级公园的游憩
服务覆盖范围差异,从游憩服务供给效率和游憩服务承载强
度两方面构建城市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评估体系,并
以天津市市内六区公园体系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在各
街道单元的游憩服务覆盖绩效差异。结果表明,天津市市内
六区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在各个街道单元呈现显著
不均衡特点,从高到低5个等级的街道单元个数占比分别为
11.11%、12.70%、39.68%、20.63%、15.87%。其
中,城市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相对较低的街道单元数
量是相对较高的街道单元数量的1.53倍,多分布于市内六区
中心区域或东西侧、东南侧的边缘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多层
级多类型城市公园体系的游憩服务覆盖绩效评估及公园体系
规划布局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景观绩效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风景园林专业关注的热点。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倡导的景观绩效系列(LPS)研究,促使美国高校风景园林课程将景观绩效评估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分析和借鉴美国高校的景观绩效课程建设概况,为国内景观绩效评估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基于美国高校目前所开设的19门景观绩效系列课程,分析课程的设立目标、开设概况和关注的景观绩效类型,并从课程的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工具使用和项目实践4个方面,探讨其与景观绩效评估的结合情况。景观绩效系列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通过绩效价值评估项目成效,基于实践研究进行循证设计,以及绩效评估与参数化设计结合3个方面。课程尚存在的问题则反映在部分评估数据获取存在难度、评估指标和工具的应用限制,以及评估过程与项目设计结合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