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是吸附制冷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基于测试整体成型复合吸附剂吸附性能的需要,本文设计搭建了一种整体成型吸附剂性能测试装置,对复合吸附剂MgCl_2-13X进行了吸附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装置中吸附床外侧底部的温度变化速率较接近吸附床内部底部吸附剂的温度变化速率,二者温度变化速率相差0.01~1.9℃/min,整个吸附和脱附过程二者温度的平均值相差约3.24%,能够满足吸附剂性能测试实验的要求。吸附剂性能测试实验及电镜下吸附剂的微观结构表明:浸泡法制备的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与MgCl_2溶液的浓度有关,MgCl_2能够改善13X沸石分子筛的吸附性能,本实验测得当MgCl_2溶液的浓度为15%时所制得复合吸附剂MX3性能最优,其最大吸附量为0.32 g/g,最大吸附速率0.59 g/min,相比单一吸附剂13X沸石分子筛提高了20%。  相似文献   

2.
载银沸石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抗菌性能良好的载银沸石抗菌剂,研究了制备工艺对抗菌剂载银量(CAg)及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NO3浓度对CAg的影响十分显著,随AgNO3浓度的增加CAg呈线性增加;反应温度对CAg也有较大影响,在50℃时CAg达到最大值;pH值和反应时间对CAg的影响不大,pH值从3增大到8,CAg仅增加0.21%,反应时间从1小时延长到8小时,CAg仅增加0.2%.制备工艺对抗菌性能的影响主要是由其对CAg的影响所引起的,增加体系的AgNO3浓度可明显提高抗菌剂的抗菌活性,pH值在3~8之间变化对抗菌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铜、银双组分无机抗菌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取白炭黑载体,在一定条件下,将具有杀菌性能的Cu2 、Ag 附着在白炭黑载体上,制得含Cu2 、Ag 双组分杀菌活性成分的无机粉体抗菌材料.运用ICP、粒度分布仪和FTIR等手段对材料中抗菌离子含量、粒度以及抗菌离子与载体的结合方式等进行了表征.并利用菌落计数法对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u-Ag双组分抗菌白炭黑中,抗菌离子含量高于单组分抗菌白炭黑;其中,Cu2 是通过离子交换方式结合到白炭黑上的,而Ag 是通过离子交换和吸附两种方式结合到白炭黑上;材料的杀菌率达99%以上;粒径<7μm且均一.  相似文献   

4.
金属离子抗菌保鲜薄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李勇  高明侠 《包装工程》2002,23(2):11-14
在研究Zn^++、Ag^ 溶液抗菌作用的基础上,选采用纸片法研究了Zn^ 、Ag^ 的抗菌活性,然后用其制作抗菌沸石,进而制作抗菌薄膜,并研究抗菌薄膜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离子交换法将沸石与具有抗菌性能的锌铜离子合成双组分抗菌沸石,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交换的金属溶液的浓度和沸石与金属离子溶液的固液比对抗菌剂载金属含量及抗菌性能的影响,同时也比较了单金属组分沸石与双金属沸石抗菌性能的差异。实验表明,制备锌铜双组分抗菌沸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h,温度90℃,沸石质量与金属离子溶液体积比1:10,锌铜含量相差最少则锌铜离子浓度比为1:1。  相似文献   

6.
7.
王红艳 《材料保护》2008,41(4):14-15
为获得具有抗菌性能的复合镀层,以载银沸石为分散相粒子,将其超声分散及加表面活性剂复合分散后加入Ni-P复合化学镀液中,在Q235低碳钢试片上进行施镀,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镀层进行了抗大肠杆菌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镀层中银含量越好,其抗菌性能越好,含银量为2.7%时,镀层抗上述两种菌的能力分别为97.3%和95.4%.  相似文献   

8.
对天然沸石进行Na Cl-焙烧改性、La Cl3调控,再载入银离子制备出复合沸石。研究发现,复合沸石对污水氨氮和磷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1.66%和90.09%,抗菌率达到96.58%。在此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图分析(EDS)、红外光谱图分析(IR)、离子交换容量(CEC)、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等手段对改性复合后的沸石进行结构表征,来进一步探究复合改性对沸石物化性质及脱氮除磷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沸石经改性复合后,孔道被拓宽,孔容积、比表面积等均有所增加。复合沸石Na、La和Ag含量增加,Ca、Mg等含量相应的减少。改性复合后沸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与天然沸石比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9.
张浩  刘亚云 《材料导报》2007,21(F11):210-213
介绍了机械化学法制备超细复合粒子的基本原理、表征技术及其应用,重点介绍了机械化学法制备无机-无机、有机-无机复合粒子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银型抗菌白炭黑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对银型抗菌白炭黑进行改性研究。运用ICP、粒度分布仪对改性后银型抗菌白炭黑中抗菌离子含量、粒度分布进行表征;利用菌落计数法对改性后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研究;并与未改性的银型抗菌白炭黑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性后的银型抗菌白炭黑中抗菌离子含量高于未改性前;结构较改性前松散,且分散性好;粒径主要分布在3~6μm且均一;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王晴  贺天姝  刘军  张静  笪菁 《材料导报》2011,25(18):55-57,62
以纳米锐钛矿型TiO2粉体作为主要原料,锌沸石作为载体,铈离子为掺杂离子,采用浸渍法制备锌沸石-Ce/TiO2抗菌材料,运用抑菌圈法对其抗菌性能进行评价,用紫外光谱对比纯纳米TiO2抗菌材料和锌沸石-Ce/TiO2抗菌材料的光催化效果。结果表明,纳米TiO2与硝酸铈的物质的量比为40∶1、反应时间为0.5h、焙烧温度为300℃、pH=3条件下抗菌性能最佳,抑菌圈直径达到34.63mm。锌沸石-Ce/TiO2抗菌材料样品对于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杀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陈志  孙聪  朱亚楠  葛明桥 《材料导报》2018,32(8):1333-1337
为了研究不同无机锗粉含量的PET/锗复合纤维的负离子发射、远红外辐射以及抗菌性能,采用熔融复合纺丝法制备了无机锗粉质量分数为1%—3%的PET/锗复合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RD对纤维的表面和横截面形貌、物相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无机锗粉均匀地分散在纤维中,没有出现团聚现象。复合纤维的XRD图中在2θ=17.4°、24.1°、27°、33.5°、51.7°处出现了Ge-O的特征衍射峰,表明锗粉的晶格结构没有被纺丝的高温破坏。此外,负离子发射、远红外辐射以及抗菌性能测试表明,纤维的负离子发射量与纤维内部的锗含量成正比,当锗含量为3%时,达到1 470个/cm~3。在25~70℃范围内,纤维产生的负离子数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超过70℃时,纤维产生的负离子数量基本达到饱和。当锗含量增加至3%时,PET/锗复合纤维的法向远红外发射率达到最大值0.9,12h内复合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97.8%。  相似文献   

13.
杨修春 《无机材料学报》2016,31(10):1039-1045
贵金属纳米颗粒-玻璃复合材料是一种重要的非线性材料。利用光致发光谱及配位场理论, 深入研究了离子交换及氢气热处理对硅酸盐玻璃中贵金属离子的引入、还原、成核及生长过程的影响, 发现延长离子交换时间有利于提高玻璃中金属离子的浓度。对于掺Ag+硅酸盐玻璃, 不仅存在孤立Ag+离子, 同时也存在Ag2+团簇。H2中热处理后, 样品中孤立Ag+离子浓度迅速降低, 同时出现Ag32+团簇。对于掺Cu+硅酸盐玻璃, 仅存在孤立Cu+和Cu2+, 没有发现Cu+团簇的发光峰, Cu2+的存在造成Cu+的发光强度显著降低。掺Ag+硅酸盐玻璃经H2热处理后, 再经过第二次离子交换往玻璃中掺Cu+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14.
溶胶凝胶合成PbTiO3/NiTi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溶胶凝胶工艺在NiTi基体表面复合PbTiO  相似文献   

15.
玄武岩纤维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玄武岩纤维制备原料的相关成分要求及玄武岩纤维的结构,详细列举了玄武岩纤维材料的优越性,阐述了玄武岩纤维的生产方法和设备开发现状及其研究进展,以及用玄武岩纤维作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吴松  马红  毛勇建  胡宇鹏  周本权 《包装工程》2023,44(13):292-298
目的 比较易于获取的天然(毛白杨、水杉)和人工木材(中纤板、刨花板)用于复合运输包装容器设计时在火烧环境下的防热性能。方法 设计由钢质外容器、木材夹层、钢质内容器组成的典型运输容器模拟试验件,开展了平均温度约为800 ℃、持续时间约为30 min的野外油池火烧试验,测试了试验件内外温度及木材炭化情况。结果 4种木材的隔热效果由优到劣依次为毛白杨、中纤板、刨花板、水杉;4种木材在厚度小于120 mm时隔热效果差异较大,厚度达到120 mm及以上时差异减小,并均能在火烧环境下将内部容器的温度保持在100 ℃左右及以下。结论 4种木材中,毛白杨隔热效果最优,中纤板次之,然后是刨花板,最后是水杉。本文研究结果为放射性物品复合运输容器隔热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