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20Mn2SiVB钢在两相区加热贝氏体区等温不同时间所获得的组织形态和相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拉伸试验.结果表明,20Mn2SiVB钢经760℃两相区加热后在420℃贝氏体区等温过程中,首先在奥氏体晶界析出贝氏体铁素体,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铁素体板条增多,分割奥氏体晶粒,形成贝氏体铁素体和其板条间的富碳奥氏体小岛.所获得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无碳化物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残留奥氏体和马氏体.拉伸试验表明,在760℃加热420℃等温5 min后,试样可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其抗拉强度σb≈970 MPa,伸长率δ6≈14.9%.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20Mn2SiVB钢经920℃完全奥氏体化后,在不同温度等温时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20Mn2SiVB钢在不同温度转变时可以得到数量不等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粒状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组织;经550℃等温处理的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20Mn2SiVB钢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等温淬火处理后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等温温度下,可获得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组织,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逐渐长大,形成粒状贝氏体组织,同时硬度略微降低;在不同等温温度下相同等温时间时,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变宽,同时硬度逐渐降低。因此,控制等温温度及时间,可使钢获得不同的显微组织与硬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0Mn2SiVB钢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等温淬火处理后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等温温度下,可获得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组织,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逐渐长大,形成粒状贝氏体组织,同时硬度略微降低;在不同等温温度下相同等温时间时,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变宽,同时硬度逐渐降低.因此,控制等温温度及时间,可使钢获得不同的显微组织与硬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20Mn2SiVB贝氏体钢经940℃完全奥氏体化后,再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盐浴等温淬火,通过调整贝氏体的相对含量来控制材料热处理后的组织和综合力学性能。结果表明,20Mn2SiVB在420℃等温淬火时,能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6.
对20Mn2SiVB钢在两相区不同温度加热后经不同的冷却方式进行处理,并研究了该钢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该钢在冷却过程中组织均为未溶的先共析铁素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共析铁素体、少量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和马氏体。拉伸试验表明,20Mn2SiVB钢在800℃奥氏体化后经风冷可取得最佳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3种碳含量(0.22C、0.34C、0.45C)的贝氏体钢在960℃奥氏体化+Ms点以上10~50℃等温淬火工艺下碳含量对贝氏体组织转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钢经过等温淬火处理后均获得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相间分布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随着碳含量的降低,贝氏体相变时间显著缩短,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变厚,硬度和抗拉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冲击性能显著提高,这主要是与低碳钢贝氏体转变温度更高,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粗大但高碳含量的大块状残留奥氏体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显微硬度计等对高碳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及亚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在250~280 ℃等温处理可获得细小针状下贝氏体组织;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硬度逐渐下降;贝氏体组织亚结构由纳米级板条贝氏体铁素体及板条间奥氏体构成,没有碳化物析出。  相似文献   

9.
60Si2Mn钢中(BF+AR)显微组织的形成规律及其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60Si2Mn钢经等温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钢中具有簇条状贝氏体铁素体(BF)与其间的残留奥氏体(AR)显微组织,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60Si2Mn钢经过900℃奥氏体化后,在380~420℃等温适当时间空冷到室温后,可以获得约(80%BF 20%AR)的显微组织,其抗拉强度σb≈1200MPa,伸长率δ10≈25%,并对其形成规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一种中碳贝氏体钢进行900℃保温1h奥氏体化处理,分别在200、250、300℃进行不同时间的等温处理,测定维氏硬度,观察金相组织,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研究了试验钢的热处理工艺、硬度和微观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试验钢等温处理后的室温组织由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随保温时间延长,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多,并趋于稳定,相应地,试样硬度逐渐降低,趋于平缓;贝氏体亚结构由纳米级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及板条间残留奥氏体构成,没有碳化物析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回火温度对低合金耐热钢45CrMoVE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在正火下获得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组织,随回火温度的升高,下贝氏体组织中铁素体合并长大最终等轴化、碳化物由细针状变为条状最终粗化为椭球状,M/A 岛由块状分解为粒状,最终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屈强比逐渐增加;回火温度超过650 ℃时,冲击吸收能量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超细晶贝氏体30MnTiB钢热连轧后钢卷纵横向卷径差过大产生扁卷,导致大量废品的问题,设计了4种不同的冷却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OM)、热模拟试验机、高温拉伸试验机,对其显微组织、膨胀量、高温强度进行测量,结合4种不同冷却工艺下30MnTiB钢卷纵横向卷径超差的程度,分析了30MnTiB钢卷径超差现象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钢卷冷却后获得贝氏体组织,组织转变膨胀量较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大,转变温度越低,膨胀量越大,钢卷发生纵横向卷径超差越严重。钢卷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内冷却时,采用较低冷速使钢卷前30 m在较低温度冷却提高内圈强度,30 m后采用较高温度冷却减小钢卷的膨胀力可有效解决贝氏体30MnTiB钢扁卷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P92钢进行了TTT图测定,观察分析了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的类型及组织形貌。研究结果表明,经1050 ℃奥氏体化,在650~800 ℃之间进行等温转变,奥氏体中首先析出碳化物(Cr23C6),接着发生F+P转变;在170~400 ℃区间存在马氏体的变温转变和贝氏体相变。 在400~650 ℃区间存在宽广的海湾区,且贝氏体相变的孕育期比共析分解短得多。同时发现了两种特殊的组织形态:珠光体组织为纤维状,下贝氏体中的碳化物为颗粒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40CrNiMo钢轴取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检测和金相高低倍观察,结合钢轴断口形貌检验,分析讨论了钢轴产生开裂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结果表明:芯部存在较严重的带状组织偏析是导致钢轴开裂的主要原因,调质热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上贝氏体进一步降低了材料性能,促进了裂纹形成和扩展。  相似文献   

15.
超低碳贝氏体钢的加工工艺与组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进行了超低碳贝氏体钢的两阶段控轧控冷实验,对轧后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结果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强度较高,屈服强度平均达670MPa,伸长率和冲击功偏低;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成.两种贝氏体组织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从工程检验的实际出发,不必区分两类贝氏体。  相似文献   

16.
回火温度对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低碳贝氏体钢经两阶段控轧控冷,在不同温度进行一定时间的回火,检测了热处理前后钢板力学性能并对比分析了组织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板条逐渐合并,过渡到粒状贝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出现粗大的准多边形铁素体组织;在490 ℃~620 ℃范围内进行热处理,试验钢会得到良好的综合性能;粒状贝氏体组织在-20 ℃的低温冲击功在560 ℃热处理达到最小值,之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大幅提高;而含有板条贝氏体组织钢的-20 ℃低温冲击功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Si/Mn含量比对贝氏体铸钢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i/Mn含量比较低时,组织主要为马氏体,随Si/Mn含量比升高,马氏体量降低,下贝氏体量提高;耐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超低碳贝氏体钢的两阶段控轧控冷实验,对轧后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结果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强度较高,屈服强度平均达670MPa,伸长率和冲击功偏低;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成,两种贝氏体组织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从工程检验的实际出发,不必区分两类贝氏体。  相似文献   

19.
贝氏体相变与等温淬火球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华 《现代铸铁》2007,27(3):43-49
详细介绍了贝氏体相变的特征及其分类。指出不同化学成分和不同等温温度时贝氏体相变产物的组织形态不同,铁素体是贝氏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及碳化物的存在与否不是判断贝氏体的必要依据。研究了等温淬火球铁的相变过程,指出了对等温淬火球铁组织命名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模拟两阶段控轧控冷工艺,进行了低碳贝氏体钢轧制实验,分析了轧后快速水冷和空冷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钢轧后,在两种冷速下得到的组织形貌差别较大,快速水冷得到强度较高的板条贝氏体组织,缓冷得到强度较低的粒状贝氏体组织,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较高,没有明显板条特征;板条贝氏体屈服强度比粒状贝氏体高出278MPa,抗拉强度高出307MPa;而粒状贝氏体的塑性和韧性指标明显优于板条贝氏体,延伸率和-20℃低温冲击功指标是板条贝氏体的近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