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混纺比及细纱捻度对国产抗起球腈纶/棉混纺纱的性能及混纺织物起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国产抗起球腈纶/棉混纺纱在不同的捻度下存在不同的断裂强度临界混纺比.综合考虑织物的起球性能和生产成本,抗起球腈纶/棉混纺比为50/50、纱线捻度750捻/m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
毛/涤混纺及交织物的起毛起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目的的改变纤维混纺比、织物组织、纱线密度和紧度等参数,对毛/涤织物起毛起球性能进行了分析.文章采用涤纶长丝及不同纱线交织的配置方式,探讨了改善毛/涤织物抗起毛起球性的设计方法,得到了合理的织物结构设计参数,达到了提高毛/涤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4.
一、棉型涤粘混纺织物的特点利用粘胶短纤维的特点与涤纶短纤维混纺,生产13×13 433/299、346/252、252/220等涤粘混纺产品,经印染加工,其成品既具涤纶纱的滑挺性,又有良好的吸色性能,色泽鲜艳,并有较好的吸湿性,是国际上相当流行的面料,符合柔软、舒适的时代要求。我厂生产这一类织物已大量出口。目前,正准备完善涤粘产品系列。满足各个季节的消费需要。  相似文献   

5.
降低Modal/棉混纺针织物起毛起球的系统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odal/棉混纺针织物耐起毛起球性能差,文章分析了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在纺纱、编织、染整过程中降低起毛起球性的措施,以期提高该织物的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不同的洗涤时间对不同比例的毛/涤机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洗涤后的织物进行了起毛起球性能测试与起球个数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织物经不同时间洗涤后,抗起毛起球性能随着洗涤时间的增加有着不同程度的恶化。毛/涤织物的混纺比例和织物的经纬密是影响织物抗起球性能的主要因素。对于纯毛织物,经纬密度小的织物,随着洗涤时间的延长,织物的起球个数增加;对于毛/涤织物,毛含量高的织物,随着洗涤时间的增加,织物的起球个数减少。  相似文献   

7.
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起毛起球性能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大豆蛋白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纱线的混纺比、纱线捻度及纺纱方法对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在干态和湿态两种状态下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涤/棉混纺织物染色时工艺繁琐、耗能高、效率低,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为实现涤/棉混纺织物低碳生产,选用分散黑LET、活性藏青LCB进行一浴一步法轧染,以染色织物表观色深K/S值为评价指标,确定了适宜的汽蒸时间、碱剂用量。揭示了NaCl、NaOH、尿素和分散/活性染料比值对染色织物表观色深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质量比1∶1,染料浓度20 g/L的情况下,适宜的汽蒸时间、碱剂用量分别为1 min和10 g/L。染色时,加入NaCl会使染色织物表观颜色深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加入NaOH和尿素均不利提高染色织物表观颜色深度。分散/活性染料质量比接近涤/棉混纺比时,染色织物表观颜色最深。涤/棉混纺织物采用一浴法轧染具有工艺流程短、能耗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针对涤粘仿毛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进行研究,分析了织物的结构参数与起毛起球现象的关系,发现织物组织和紧度对涤粘仿毛织物起毛起球性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采用CTA—720整理剂来改善涤粘仿毛织物起毛起球性,探讨了整理工艺条件和整理后织物服用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1.
Mechanical behavior of woven fabrics under tensile load is complex because their deformation could result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ension, compression, bending, and shear. In this study, the tensile behavior of woven fabrics is simulated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input parameters ar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stituent yarns obtained from tensile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tests and the geometry of woven fabric repeating unit. First, a 3D geometric model of the repeating unit based on Pierce’s model was built using computer-aided design tools. The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hich incorporates material properties, frictional contact, and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 was implemented using ANSYS. A non-linear mechanical behavior was defined. Frictional contact algorithm for the cross-sectional zone of the repeating unit and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 to the contour of the repeating unit was implemented.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and experimental data were compared, which showed good agreement.  相似文献   

12.
对棉包涤织物进行染整加工时,烧毛要轻烧,采用高碱丝光工艺,定形温度应适宜,以保护涤纶纤维强力不受损伤,冷轧堆染色时控制好轧辊的机械作用力,尽量减小对纤维的磨损.棉包涤织物经上述工艺处理后,手感柔软、滑爽、厚实和悬垂性好,无需进行树脂免烫整理,即可达到面料洗可穿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为预测织物拉伸性能,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织物拉伸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实测织物几何结构参数的基础上,借助纺织建模软件Texgen建立了织物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织物拉伸环境,设置材料属性、相互作用和边界条件,得到织物拉伸变形后应力分布云图以及拉伸时应力—应变曲线图等数值模拟结果;最后通过织物拉伸强力测试实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模拟所得应力—应变曲线和实验所得拉力—伸长曲线上升趋势大致相同;模拟所得最大拉伸应力与实验所得拉伸应力平均误差为3.03%,证明了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粘胶织物拉伸力学性能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涤/棉混纺或交织物靛蓝染料染色同色性较差的问题,探讨了保险粉、氢氧化钠和苯甲醇用量,染色温度和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模拟涤棉织物K/S值的影响,测试了染色织物的色牢度。结果显示:靛蓝上染涤纶和棉织物染色条件相差较大,一浴一步法很难使两种纤维染得同色;通过对涤/棉织物进行两浴法染色,第一次染色时靛蓝2%(omf),在100℃加入苯甲醇20mL/L或120℃不加苯甲醇的条件下保温60min,第二次染色靛蓝6-8%(omf),30℃保温60min,染色涤纶和棉织物有较好的同色性、满意的染色深度及一定的染色牢度。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高紧度状态下形状记忆机织物的记忆性能,设计开发了15种形状记忆纤维(SMF)在经纬向呈不同分布的高紧度形状记忆纤维/棉机织物,与参照织物一起进行形状记忆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织物的形变固定率(Rf)一致性程度较高;形状回复率(Rr)总体随SMF含量提高有增大趋势,此规律经向比纬向明显;织物某一向的紧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经纬纱之间的摩擦阻力将会造成另一向的形状回复性能不足;单向含SMF织物因拉伸载荷对另一向的收缩和剪切效应,使得织物另一向也具有一定的形状记忆性能;高紧度机织物在某一向SMF含量固定(或不含SMF)时,织物另一向的形状记忆性能随SMF含量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了解平纹、斜纹和经面缎纹3种基本组织纯棉机织物抵抗外力拉伸变形的能力,在实际测量织物结构参数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评价和预测机织物拉伸性能的方法;借助专业纺织建模软件Texgen建立织物三维细观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依据织物拉伸环境设置材料属性、相互作用和边界条件等计算模型数值解;通过织物拉伸强力测试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平纹织物、斜纹织物和经面缎纹织物拉伸应力、应变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差异率均在6%以内;在原料、经纬纱密度和捻度、织物经纬密都相同的条件下,平纹织物抵抗外力变形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7.
采用烂棉仿涤棉织物染色时,浓硫酸对涤纶上的颜色影响较大,实际生产时不能完全依靠烂棉工艺来确定涤棉的染色配方,可以把仿样时布面颜色调到最好时的烂棉小样作为生产参考标样.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天然叶绿素-100-WSP染料对经Tanafex SR阳离子改性的聚酯/棉混纺织物实施染色。研究了对染色试验影响最大的有效参数。采用不同浓度的媒染剂对织物进行同浴媒染,以改善织物的色牢度,并对染色织物的着色力及色牢度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