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动力循环具有效率高、系统紧凑及灵活性高等优点,未来可取代或部分取代水蒸气朗肯循环,实现高效热功转换。本文从能量传递转换机理、关键部件研发以及系统设计等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已成功展示小型径流式透平S-CO2循环系统,但CO2泄漏等导致系统性能降低,大型轴流式透平系统可能不会出现小型系统类似问题。综述了我国在S-CO2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围绕大型S-CO2燃煤发电系统能量传递转换机理及系统概念设计,提出了锅炉模块化设计,将锅炉压降降低到与水蒸气锅炉相当甚至更低的水平;提出了顶/底复合循环,彻底解决了锅炉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问题。建立了高温高压CO2传热实验系统,获得了宽广参数范围内的实验数据,引入超临界类沸腾概念并提出超临界沸腾数及K数,获得了高精度预测超临界传热恶化及传热系数的广义关联式,提出了控制壁温的S-CO2锅炉概念设计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加强的研究方向,包括适合不同热源(核能、太阳能、化石能源)的S-CO2循环构建,回热器、压气机及透平等关键部件设计及制造技术,关键部件及全系统的控制运行技术,以及不同功率等级的S-CO2循环的示范系统等,为S-CO2发电的商业应用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透平作为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目前缺乏针对机组整体性能的可靠评估与试验验证。针对某S-CO2机组轴流透平不同工况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仿真与测试的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进排气壳体对机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和综合考虑进排气壳体的计算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透平不同负荷工况性能;与测试结果相比,效率误差最大为1.77百分点,流量误差最大为5.6%。该透平动叶采取叶冠型式可降低泄漏掺混损失,与普通叶顶间隙型式相比,机组效率提升1.4百分点。有无进排气壳体的仿真结果显示,透平机组(涡轮级+进排气壳体)效率与涡轮级效率相比,最大降低了2.9百分点,主要是由进排气壳体内部的流动损失造成。研究成果为后续S-CO2轴流透平设计与性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构建高参数燃气轮机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联合循环模型,并开展热力性能分析。顶循环采用燃烧室排气温度为1 800℃的高参数燃气轮机,底循环采用S-CO2朗肯双透平循环,同时采用三级烟气加热和两级透平排气回热;通过惩罚函数法,得到优化后的联合循环工况下的参数和热力性能,分析了高参数燃气轮机顶循环和S-CO2朗肯底循环主要参数对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燃气轮机压比为35.5,燃烧室出口温度为1800℃时,联合循环热效率可达68.61%,燃气轮机与S-CO2朗肯循环效率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提高2.3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发电技术因其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热力发电领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性前沿技术,由于十分苛刻的工作环境,S-CO2易造成设备材料腐蚀。为确保S-CO2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首先介绍了S-CO2布雷顿循环系统工质运行参数范围以及系统关键设备候选材料,其次综述了目前有关金属材料在S-CO2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现状,然后详细阐述了S-CO2环境下的腐蚀机理,归纳了温度、压力、杂质、流速以及材料成分对S-CO2腐蚀过程的影响,同时介绍了S-CO2腐蚀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我国S-CO2循环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燃煤机组运行灵活性,提出了燃煤发电集成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储能循环的热力系统,并基于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运行参数对系统不可逆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储能效率可达56.14%,S-CO2流量及S-CO2压缩机/透平压比对系统?效率影响较大;当S-CO2流量在50 kg/s至70 kg/s间增大,系统?效率从44.0%增大至61.0%;当压缩机/透平压比在3.0至6.0间增大,系统?效率从27.5%增大至52.5%。本文提出的方法为提升燃煤机组运行灵活性提供了理论参考,并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型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轴流透平开展了冷却系统设计,通过抽取压缩机后管道中低温S-CO2对干气密封、转轴和壳体进行冷却,以保证干气密封工作温度低于200.0℃。采用耦合传热方法分析了该冷却系统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了不同冷却方案的干气密封、转轴与壳体等固体域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采用转轴冷却方案时转轴温度降幅达到220.3℃,干气密封最高温度为229.1℃;进一步引入温度更低流量更大的S-CO2对壳体进行冷却,能抑制透平进口处高温主流的加热作用,转轴温度降幅增加到244.1℃,干气密封最高温度下降到181.2℃,同时S-CO2轴流透平干气密封、壳体和转轴等被冷却部件温度梯度可控。该冷却系统为S-CO2轴流透平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滕庚  沈昕  欧阳华  朱郁波  范伟  刘志刚 《热力发电》2020,49(10):173-179
压缩机作为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动力循环的核心部件,对其开展部件级实验研究,测试压缩机及其附属设备的工作特性将至关重要;而建立精准的闭式S-CO2压缩回路系统仿真模型是选取回路关键参数、建立系统控制策略的必要准备工作,也是保证压缩机可在测试参数下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本文针对测试回路中压缩机的热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对S-CO2压缩机的运行性能进行了预测,基于传统压缩机一维损失模型,对比预测结果与公开文献实验数据,发现传统压缩机模型在偏离设计工况条件下存在较大误差,需要对其进行修正。本文引入流量系数,其定义为质量流量和转速的比值,以运行工况流量系数和设计工况流量系数比值作为修正因子,对传统损失模型进行修正。通过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公开的实验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修正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值的变化趋势和数值大小保持一致,最大误差不超过3%,能够较好预测S-CO2压缩机运行时的变工况特性。  相似文献   

8.
压缩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发电循环(闭式循环)的核心部件。本文总结了国内外S-CO2压缩机实验研究进展,包括主要测试平台及最新实验测试结果,重点关注不同功率等级的S-CO2离心压缩机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从结构设计、气动性能以及相关运行测试问题等方面,对现有S-CO2离心式压缩机实验研究中存在的共性与特殊性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此外,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完成了国内首次MW级S-CO2闭式循环离心式压缩机多进口工况全载实验,最高实验转速32 000 r/min,质量流量约13 kg/s,总压比接近2.0,等熵效率82%。本文对该实验测试平台及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
气体轴承可应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布雷顿循环透平机械(压缩机、涡轮机)中,以适应高转速并提高旋转机械运行的稳定性。文中总结了国内外对S-CO2透平机械所用气体轴承的研究现状,介绍应用于S-CO2透平机械中气体轴承的类型以及应用特点、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情况,为我国S-CO2透平机械所用气体轴承的研究提供参考。此外,进一步总结今后S-CO2透平机械气体轴承研究和应用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S-CO2实际气体雷诺方程修正、止推气体轴承载力问题、径向轴承动态特性问题、风阻损耗计算问题、箔片轴承的热问题以及耐高温固体涂层问题等。对S-CO2透平机械气体轴承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本光学性质折射率是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本文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为对象,整合各文献在不同温度、压力下对S-CO2折射率的测量数据,使用遗传算法(GA)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建立了预测S-CO2折射率的模型,并基于S-CO2密度与波长、折射率内在联系的洛伦兹-洛伦兹关系式,对S-CO2的密度进行反演。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 S-CO2折射率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844%;反演的S-CO2密度值同REFPROP软件结果相比,平均误差不超过3.65%;在亚临界和超临界区,通过实验测量折射率来研究CO2物性是可行的;在近临界区,由于CO2物性变化剧烈,对折射率变化规律的测量及折射率与CO2物性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