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混合酸性磷类负载有机相中反萃稀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负载Sm,Gd,Y的HDEHP和HEH/EHP混合萃取体系进行了反萃性能研究,测定了不同酸度下的累积反萃率,表明反萃率随混合体系中HEH/EHP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大,对于Sm,Gd,Y来说,Sm在有机相中最易反萃,Y最难反萃.同时比较了相同酸度的HCl,HNO3及H2SO4对同一负载有机相的反萃性能,反萃能力为HCl>HNO3>H2SO4.采用HCl对负载Y的HDEHP和HEH/EHP及HDEHP和Cyanex272两种混合萃取体系的反萃性能进行了比较,表明后者具有更优异的反萃性能.  相似文献   

2.
DIBK-P350和DIBK-TOPO负载有机相中铪和锆的反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以盐酸、硫酸、碳酸氢铵、碳酸铵和碳酸钾的水溶液为反萃剂,对比研究了其对DIBK-P350体系和DIBK-TOPO体系负载有机相中铪和锆的反萃性能。结果表明,盐酸、硫酸、碳酸氢铵和碳酸钾对这两个体系负载有机相中铪和锆的反萃率或分离系数较低,不适合作为该体系的反萃剂,而碳酸铵((NH_4)_2CO_3)较适合作为反萃剂。在室温、油水相比O/A=1/2、(NH_4)_2CO_3浓度1.5~2.0mol/L的优化条件下,DIBK-P350体系负载有机相中(NH_4)_2CO_3对铪的单级反萃率和锆铪的分离系数分别达到91.61%和6.94。对DIBK-TOPO体系负载有机相反萃的优化条件为:室温、油水相比O/A=1/2、(NH_4)_2CO_3浓度2.0 mol/L,(NH_4)_2CO_3对铪的单级反萃率和锆铪的分离系数分别达94.33%和15.30。  相似文献   

3.
对硫酸体系中,使用P204+Yw-100协同萃取锗、镓工艺中的锗反萃剂进行了研究,探索出采用0.5mol/lNaOH溶液作反萃剂,它既能保留原工艺流程短的优点,又能提高锗的反萃率,且反萃后的有机相在萃取过程中不易乳化,适合于含锗浓度高及低的有机相的萃取。  相似文献   

4.
本级内回流式逆流反萃负载有机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级水相在本级内定置回流,和向前一级定量地与有机相逆流,使级与级之间的水相不串通不短路,保证有较大的级间浓度和酸度差,和每一级反萃都能达到最佳的反萃效果,因而具有很高的反萃率和较高的反酸利用率。是本级内回流式逆流反萃工艺的特点,也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树脂除油在萃余液、反萃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超声波-气浮-活性炭-纤维球存在除油存在弊端,树脂除油因其独特的处理机理而更具优越性,并将是日后的发展方向。在3万t/a加压浸出-萃取-电积生产线、4 000 t/a钴生产线工艺过程中的硫酸镍、氯化钴、氯化铁萃余液、反萃液应用CN-01树脂除油的连续性试验中,出水水质含油浓度小于5 ppm;说明树脂除油应用于冶炼工艺中的萃余液、反萃液的除油是完全可行的。可缩短传统气浮除油工艺流程,降低运行费用,解决气浮除油后期的吸附剂不易再生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P350萃淋树脂分离富集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楼芳彪  庄尚瑞 《黄金》1990,11(4):35-39
  相似文献   

7.
萃淋树脂吸附金解脱及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培军 《黄金》1996,17(9):51-54
萃淋树脂在酸性介质中能很好的吸附金,吸附后用硫脲容易解脱并且树脂可以再生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
N235萃淋树脂分离富集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表明,N235萃淋树脂是反相萃取色层的新固定相。树脂上吸附的金可以用亚硫酸钠溶液或硫脲溶液解吸,树脂可以再生和重复使用,萃取剂流失少。含金氯化液经树脂分离富集后,金的测定结果与717树脂吸附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从负载低浓度铷的t-BAMBP有机相中反萃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从负载低浓度铷的t-BAMBP有机相中反萃取分离K^+, Rb^+的方法. 对反萃之前的洗涤相比、反萃剂种类、反萃剂浓度、反萃相比以及反萃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考察萃取剂的再利用, 确定了实验范围最适宜的反萃取工艺条件. 铷的反萃率达到95.48%, 回收再利用的萃取剂与新鲜萃取剂在对铷、钾的萃取性能上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金萃取老化有机相处理的试验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朝阳 《黄金》1999,20(6):33-36
介绍了采用萃取工艺提取黄金生产过程中,由于有机相使用时间过长及多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而产生的老化有机相处理和再利用的方法,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回收了残存金。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酸度的盐酸和硫酸为反萃剂从DIBK-TBP体系和DIBK-P204体系负载有机相中反萃锆、铪。结果表明,对DIBK-TBP体系负载有机相,先采用酸度为2.0mol/L的盐酸水溶液对锆进行反萃,单级反萃率达85%,得到富锆液,然后用酸度为8.0mol/L的硫酸水溶液对铪进行反萃,单级反萃率达90%,得到少锆的铪液;对DIBK-P204体系负载有机相,先采用酸度为3.0mol/L的硫酸水溶液对铪进行反萃,单级反萃率达90%,得到少锆的铪液,然后采用酸度为2.0mol/L的盐酸水溶液对锆进行反萃,单级反萃率达70%,得到少铪的锆液。采用盐酸和硫酸可顺利实现对DIBK体系负载有机相中锆、铪的反萃取。  相似文献   

12.
重点阐述了钽铌液-液萃取的反铌水相中,用硫化物沉淀法除锑的理论与实践。结果表明,经硫化物沉淀法除锑的反铌水相制取的Nb2O5,含Sb≤0.005%。  相似文献   

13.
用原子吸收法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N235萃淋树脂吸附Au的过程。结果表明,树脂对金的吸附性能很好,每克干树脂Au的吸附量达860mg,饱和树脂与Au摩尔比为1.08,树脂吸附选择性好,共存金属除Bi外吸附率都很低,可用来从大量贱金属中吸附富集Au。吸附焓变化为17.56kJ/(mol.K),红外与拉曼光谱研究表明,树脂吸附Au的形态为AuCl4-1。  相似文献   

14.
15.
研究了草酸反萃并直接沉淀负载富钇的P507有机相中富钇的工艺参数,考察了草酸反萃富钇过程中草酸用量、反萃温度、反萃相比O/A、反萃时间、反萃级数对稀土反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酸反萃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草酸用量为理论值的130%、反萃温度25℃、O/A=1/1、反萃时间20min、反萃级数11级,在此条件下,富钇稀土反萃率为99.45%,所得富钇产品质量为TREO98.0%、Cl~-0.05%、残碳0.042%。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DBC萃淋树脂在酸性介质中吸苹钯的性能及不同因素对其静态分配比的影响,通过饱和容量法、等摩尔系列法、斜率法等方法确定萃合物的组成为并用红外光谱法探讨了该萃淋树脂吸苹把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内耦合萃反交替分离法从稀溶液中提取与富集稀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内耦合萃反交替分离法是本实验室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液膜分离法。本文较系统地探讨了该方法从稀溶液中提取与富集稀土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g/L的稀土La~(3+)溶液,以10%(V/V)的P204煤油溶液为有机相,内耦合萃反交替分离法的稀土提取率可达99%,浓缩液中La~(3+)浓度可高达352g/L(折合氧化稀土413g/L),浓缩液剩余酸浓度低于0.2mol/L。  相似文献   

18.
从复杂银阳极泥中提取金、钯工艺优化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杂银阳极泥回收金工艺是通过对其水溶液氯化得到分金液,使用亚钠进行还原得到合格金粉,由于外购原料增多,经水溶液氯化得到的分金液含有铂钯,分金液亚钠还原效率仅能控制在65%左右,需二次亚钠还原回收金。然而,得到的二次金粉中钯含量超标,返工易富集循环,不利于钯回收。本研究改进了复杂银阳极泥氯化分金液在进行亚钠一次还原后提取金、钯的工艺,具体工艺流程:首先,通过小型试验对还原后液开展DBC萃金并提纯金工艺,萃余液在进行传统的提取钯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水合肼还原二氯二氨络亚钯得到钯黑。之后,进行工业扩大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技术条件。整个工艺过程中,金和钯的直收率分别为99.52%和94.53%,技术指标良好。  相似文献   

19.
酸析法结晶钴铜矿浸出反萃液中的硫酸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酸析法结晶钴铜矿浸出反萃液中硫酸铜。结果表明,沉淀3h,结晶率可达第一个最大值80%左右,沉淀5h,结晶率下降至70%左右,此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结晶率增加;结晶过程随着溶液温度的降低,结晶率上升;结晶过程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结晶率先升高后降低;结晶过程随着铜反萃液中Cu~(2+)浓度的增加,结晶率增加。最佳工艺条件为:室温、每100mL铜反萃液中加入30mL硫酸、沉淀3h,结晶率超过80%。结晶母液可循环利用,不会带来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0.
赵春辉  乔丽萍 《稀土》2001,22(5):19-22
本文以草酸代替盐酸,进行了反萃钐铕钆的试验研究,找出了草酸反萃的最佳试验条件,并对草酸单级反萃和盐酸8级反萃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工业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