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是上海推进滩涂造地和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区域的排涝方案研究,提出了消除工程对内陆排涝影响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长江口南汇东滩工程促淤区的动态淤积特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工程促淤可将原不同地形地貌的滩涂调整为总体近岸高,离岸低,有一定坡度的连续性滩面。在充分促淤的条件下,工程区平均高潮位和纳潮口底高程可近似作为促淤后地形高程分布的范围指标。促淤区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水深较深处比水深浅处的淤积强度大,水深越深,淤积量越多。各观测点的淤积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递减趋势,一般经过2~3年的工程促淤,淤积厚度不再随促淤历时而有大幅度的增长。南汇东滩0 m等深线以上的促淤工程,在前2~3年的年均淤积强度约为0.2~0.3 m/a;-2 m等深线以上促淤工程,在前2~3的年均淤积强度约为0.5 m/a;-3~-4 m等深线以上促淤工程,前2~3年的年均淤积强度约为1.0 m/a。  相似文献   

3.
《上海水务》2007,23(3):F0003-F0003
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四期、五期工程位于南汇大治河河口两侧滩涂上,圈围大堤总长28.6km,圈围总面积8.6万亩,工程总投资约28.6亿。工程于2003年9月实施,2006年6月竣工。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地区目前可圈围的高滩资源日益减少,圈围造地工程从高滩圈围向低滩先促淤后圈围形势发展。以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南区为例,采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和泥沙促淤效果经验公式计算了分期促淤效果,对促淤区内水质点运动轨迹、侧进淤量和风浪掀沙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型低滩促淤工程,宜采取合适的分期促淤方式,先促淤后圈围,并对围区划分合适的分仓范围,以达到最佳的促淤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改进王义刚等提出的淤泥质海岸围垦淤积计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波流共同作用下围垦促淤计算方法。采用实测水沙资料对挟沙力公式进行率定,得到了横沙东滩水域波流共同作用下半潮平均水沙关系式,其相关系数明显优于仅考虑潮流作用的水沙关系式。采用上述计算方法和水沙关系式对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的淤积效果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由于考虑了波浪作用对含沙量的贡献,比仅考虑潮流作用的计算模式具有明显优势,以后可进一步尝试采用本模式研究砂质和粉砂质潮滩促淤效果问题。  相似文献   

6.
南汇嘴潮滩地处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带,是上海陆沿海岸滩淤涨速度最快的滩地,也是促淤圈围土地最频繁的地带.在1994-2003年期间实施了大规模低滩筑堤促淤圈围工程,圈围土地约15 000hm2.由此,也必将对潮滩水沙过程和冲淤变化产生影响.工程实施期间,促淤坝田淤积速率明显增大,最大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1.0m以上,一般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0.3~0.8m,而促淤堤外侧浅滩受坝田外泄清水影响,滩面发生不规则的冲刷,一般冲刷深度0.3m左右,最大冲刷区达到1.0m左右,在水深大于3m的浅滩区仍以淤涨为主;圈围工程完成后,由于圈围工程堤线保持了原有格局,对水流流势影响较小,在流域来沙量出现锐减,而河口区再浮悬泥沙和海域来沙量有所增大的环境下,南汇嘴潮滩水体含沙量仍较高,大潮汛实测潮周期平均含沙量为1.67kg/m3左右,小潮汛为0.92kg/m3左右,而且浅滩水流输沙方式有利于促使潮滩淤涨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7.
促淤工程可以加强围区内泥沙淤积效果,加快成陆进程,减少后期的填方工程量,是降低工程造价及降低圈围大堤施工难度的有效方式.促淤工程是围海造地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促淤效果是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对其进行分析研究非常必要.为研究钓梁围垦工程的促淤效果,对钓梁围垦已实施的促淤工程实际淤积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对二、三期围垦工程区域的淤积进程进行预报,有助于其选取合理的施工时间.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紧张。为满足需求,促淤、圈围工程从高滩施工到深水施工的趋势日趋加快,借鉴南汇东滩促淤一期透空式六面体试验段的成功经验,减少促淤坝体施工对大宗块石的依赖性,在二期促淤工程中促淤堤采用透空式六面体坝体。为保障工程质量,杜绝或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对透空式六面体的吊装施工工艺进行分析,理清吊装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汇东滩促淤工程混合连锁片软体排铺设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阐明了监理工程师在混合连锁片软体排铺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透空六面体组成的促淤堤在波浪作用下的稳定性和不同空隙率的消浪特性。结合块体内力分析,优化块体结构和堤身空隙率,提出块体安放控制措施。该透空块体促淤堤首次在长江口南汇东滩促淤一期工程成功应用。监测成果显示,该促淤堤内侧淤积效果好,达到了促淤及保滩的作用,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内部布局是决定促淤工程淤积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以往缺乏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总规模约148.7 km2的长江口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为例,以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及泥沙促淤效果经验公式为研究手段,展开潮汐河口大型中低滩促淤工程内部布局研究,包括促淤方式、分仓方式的选择以及纳潮口规模的拟定等.研究结果表明,纳潮口式促淤方式优于多仓布局方案,纳潮口规模在满足控制流速的前提下大小应适中.  相似文献   

12.
《上海水务》2007,23(4):F0003-F0003
长江口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位于长江口北港与北槽之间横沙岛东部浅滩,属称横沙东滩。对横沙东滩实施促淤圈围工程,一方面有利于控制长江口北港主槽的摆动、有利于北港下口边界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滩面由于“风浪掀沙”使泥沙进入深水航槽,有利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的维护。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符合长江口综合整治规划的要求,也是长江口河势控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南汇东滩滩地地貌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汇东滩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带,受长江径流、来沙、波浪、潮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滩地地貌演变复杂。近百年来,南汇东滩北冲南淤,呈整体向东南伸展的演变趋势。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控制着南汇东滩滩坡和滩地走向,形成了岸、滩、槽平面发散的地貌形态。近年来,受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影响,南汇东滩上段冲刷,下段淤积,地貌形态总体变化不大。没冒沙是南汇东滩上的次生沙体,形成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形成以来虽经历复杂的演变过程,但多年来沙嘴(或沙脊)的位置和走向基本保持稳定。南汇东滩平缓且稳定的滩坡、丰富的泥沙供应和适当的潮流、波浪动力是没冒沙长期稳定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4.
温州浅滩围涂促淤工程泥沙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建立了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瓯江口温州浅滩围涂促淤工程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多个促淤方案的淤积效果模拟计算,推荐了最佳促淤方案。推荐的最佳促淤方案与定床浑水淤积物理模型试验推荐的方案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顺利实施长江口南汇边滩大型低滩促淤工程,对上下游总计162 km~2的3个自然促淤分区,根据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水沙特性,采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等对河势滩势演变进行了分析。从促淤堤与圈围堤的结合方式、促淤分隔及促淤分期的淤积效果和经济性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促淤工程总体方案的优劣,提出将促淤堤作为圈围堤稳定的镇压结构,兼作保滩结构等经济实用的促淤方案,实现河势控制先导、低成本多获泥沙资源及加快滩涂湿地形成等多重效益。同时对先行实施的复杂流场区促淤工程,研究了在不同实施顺序下促淤区内各堤段的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情况,提出了先顺堤后侧隔堤、先深槽段后浅滩,且下游侧堤始终优先于其他侧隔堤的实施方案。实践证明上述促淤方案实施效果较好,实际淤积结果与计算结果相近。相关分析方法与经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琦  徐贵泉 《中国水利》2016,(5):19-21,24
为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长江口滩涂资源,基于多年上海市滩涂资源报告及长江口河势演变分析等相关成果,全面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重点区域滩涂资源的变化和成因,并提出了加强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加强长江口的系统监测和综合研究以及加快实施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确定的北支缩窄和横沙东滩、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迫下,长江口滩涂正面临动力侵蚀及生物入侵等威胁,为此上海市在淤涨滩涂进行了多次人工种青,以期恢复其湿地生境。其中,横沙和南汇东滩促淤区的种青成效显著,但南汇嘴和杭州湾南竹港出海闸外侧区域滩涂种青却效果不佳。总结了影响长江口种青植被——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存活和扩散的主要因素,包括滩涂高程、水体盐度等关键阈值,并对种青的成功和失败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人工种青应选择在高程和盐度合适的淤涨光滩上开展,同时还需考虑水文动力条件和滩涂底质的影响。近年来实施的人工种青基本实现了湿地营造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首先简单介绍了潮汐河口治河围涂工程一般促淤方法及其研究手段 ,接着阐述了泥沙淤积模型试验在促淤工程科研中的应用 ,随后结合围涂工程实践探讨了回流促淤机理 ,比较了不同工程布置方案的回流特征与淤积效果 ,提出了一般情况下较为合理的促淤围涂工程布置方法。  相似文献   

19.
粉砂质海岸促淤计算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粉砂质海岸的特点及泥沙的悬移、沉降特性,对现有水体挟沙力公式进行改进,给出了基于潜堤透射系数的粉砂质海岸促淤工程淤积计算方法,该方法可对粉砂质海岸围垦促淤、保滩促淤工程的效果进行简单预测.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口门湿地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江口口门四大主要湿地的演变分析,认为该区域湿地近30 a来依然延续着淤涨态势。崇明东滩宽度变窄,长度增加,但淤涨速率减小,东南角涨潮槽有将湿地分裂的不利趋势;横沙东滩受促淤围垦影响较大,沙尾继续向东南方向延伸;九段沙和南汇东滩均稳定淤涨。分析表明,为尽可能减少滩涂圈围对湿地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深入开展长江口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工作,有效指导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