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II-IP承载网是以IP技术为基础的多业务承载网,是运营商网络IP化和网络转型的基础。AII-IP承载网与承载Internet等业务的传统IP网有较大的区别。传统IP网在QoS,安全性,可靠性,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达到电信级的承载要求。而AAII-IP承载网虽然其技术基础仍然是IP,但已经从企业级演进成电信级。本文首先介绍了IP承载网的建网模式,然后重点介绍了骨干IP承载网传送方案和城域IP承载网传送方案。  相似文献   

2.
All-IP承载网是以IP技术为基础的多业务承载网,是运营商网络IP化和网络转型的基础。All-IP承载网与承载Internet等业务的传统IP网有较大的区别。传统IP网在QoS,安全性,可靠性,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达到电信级的承载要求。而All-IP承载网虽然其技术基础仍然是IP,但已经从企业级演进成电信级。本文首先介绍了IP承载网的建网模式,然后重点介绍了骨干IP承载网传送方案和城域IP承载网传送方案。  相似文献   

3.
下一代传送网应具备三个特点:控制平面的智能化,交换的分组化,以及大容量的传送业务IP化,现在各种业务都承载在IP网络上,IP作为一个统一的承载网络是一个趋势,软交换、3G都是分组  相似文献   

4.
《通讯世界》2013,(18):41-43
近几年,在通信领域被频繁提及的一个名词就是"城域综合承载传送网",那何为城域综合承载传送网?它是指通过一张城域网络,接入所有的固定电话、宽带互联网接入、2G语音通信、3G语音通信、集团客户专线等业务,并且新增业务也同样接入该网络。本文将从IP RAN综合业务承载网技术特点以及烽火IP RAN技术优势两方面进行阐述。IP RAN综合业务承载网技术特点IP RAN技术当前已具备了规模组网的能力,成为当前移动承载网领域主流解决方案。IP RAN设备基于IP/MPLS技术,灵活提供多样的承载模  相似文献   

5.
王林  姜志远 《通信世界》2010,(43):30-30
作为一种面向连接的传送技术,PTN借鉴了SDH技术中完善的保护倒换、丰富的OAM、良好的同步性能、强大的网络管理等特性。城域传送网是电信网的基础,为所承载的各种业务提供传输通道和传输平台。随着传送网所承载的业务向IP化、宽带化、全业务化方向发展,业务需求驱动着网络向All IP化发展,PTN承载网成为下一代传输网的主流IP承载技术是大势所趋,中国移动等主流运营商已开始规模部署PTN承载网。MSTP作为传统的2G承载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新建分组传送网络与原有网络将长期共存,3G业务在新网络上开展,2G业务逐步迁移到新网络,两种网络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业务交互。  相似文献   

6.
《通讯世界》2007,(6):66-67
业务IP化,现在各种业务都承载在IP网络上,IP作为一个统一的承载网络是一个趋势,软交换、3G都是分组化存放在IP上.网络IP化,既然各种业务都承载在IP上,运营商需要一个很好的IP网络承载各种业务,对于传送网、接入网都需要很好地支持来组建IP网.  相似文献   

7.
随着业务和电信网络的IP化和宽带化,在城域(本地)网实现各种业务的综合承载传送已成为可能。根据各种承载业务的特点和网络现状,提出城域综合承载传送网络的目标网络架构、业务承载及网络演示方式。  相似文献   

8.
结合三网融合、网络IP化等方面的业务承载要求,根据OTN技术特点、现有的传送网络分层关系及传送业务特征,对各层面光传送网络建设、设备类型选择以及组网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全球运营商正致力于构建自己的下一代IP包交换网络,网络逐步迈向全IP化。不断增长的数据业务对网络的带宽、服务质量(QoS)、操作维护管理、可靠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IP网络业务融合(如视频、语音、数据融合)需求以及多业务统一的承载需求,进一步驱动传送网技术与数据网络通信技术融合。分组传送网技术应变化而生,分组传送网标准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0.
国内通信行业正式迎来"百年电信,百兆宽带"的宽带提速时代,为了满足县乡日益增长的高带宽、支撑IP及IPRAN业务发展,传送网如何有效承载成为重要的现实课题。面对LTE、IP和IP RAN的业务流向和网络结构变化、在传送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县、乡之间建设OTN网络以解决面向未来的全业务承载和传送方案。  相似文献   

11.
PTN的引入时机和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PTN引入的技术背景 (1)业务IP化驱动传送承载网向IP化发展随着业务的IP化,2G移动网络BSC层面以上正在进行IP化改造,3G系统也正在采用IP化架构。在以TDM业务为主、分组业务为辅的环境下,城域传送网采用SDH/MSTP技术是比较合适的,但当分组业务成为主流时,MSTP技术就不再适用了。城域传送网需要向分组化传输方向发展,因此建议更名为传送承载网。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运营商全业务竞争的不断深入,网络IP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朗。为了适应IP化的大趋势,传送网也引入了PTN技术作为应对。同时业务结构的多元化,使得大颗粒的城域以太业务需求骤然增加,这给现有的传送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在PTN网络和SDH网络过渡阶段,结合光交基础网,对数据专线业务的承载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1概述随着中国联通移动业务IP化进程提速,3G业务的蓬勃发展和固定宽带业务的迅猛发展,新业务类型和应用不断涌现,移动宽带和固定宽带成为了中国联通新的收入增长点,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联通承载网面临的转型压力日益凸显,传统的单一业务单一网络承载的模式受到挑战。在构建业务传送网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基站回传业务之外,还需要考虑专线业务、视频业务以及未来越来越多的IP高价值新业务承载的需求。因此建设具备FMC综合承载的网络是构建未来竞争力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SDH网络应用的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信市场的逐步好转,层出不穷的各式各样电信新业务对作为业务承载网的光传送网(OTN)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运营商也更多地注重和考虑光传送网建设与运营的效率和综合成本,更加关注光传送网的网络功能。此外,DWDM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传输带宽,POS(PacketOverSDH/SONET)技术又缓解了TDM系统对IP包速率的限制;有关OTNG.709建议的数字封装技术很快将提供智能化多波长网络。由网络业务IP化和动态化,以及业务融合的承载平台共同导致的这场技术革新,推动运营商必须优化其SDH网络,采用新技术,以适应各种新业务的应用;这些新技术是V C…  相似文献   

15.
张成良  马琳  荆瑞泉 《通信世界》2008,(14):I0018-I0018
近年来,网络IP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是传送网所承载的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IP数据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宽带、IPTV.视频业务的发展,对运营商的传送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送网络能适应这种海量增长的带宽需求,并可以进行快速灵活的业务调度,完善便捷的网络维护管理以适应业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快速发展的通信网络中,业务的类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是表现在网络分组化趋势上,许多骨干网超过90%的容量已用于承载IP业务.由于IP业务的迅速发展,IP承载网对传送网的带宽需求增长迅速,传送网的电路颗粒度也由2Mbit/s、155Mbit/s为主发展到2.5Gbit/s、10Gbit/s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以语音为对象而设计的传输网络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面向IP业务的下一代传送网架构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7.
荆瑞泉 《通信世界》2007,(31B):I0005-I0007
随着ASON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送网正经历从承载网络向业务网络的演进。作为承载网,ASON为IP、3G和软交换等业务网络提供可靠的传送服务:作为业务网,ASON直接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专线、BoD和DOVPN等新业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据流量在网络中激增,IP业务逐渐成为电信网络的主导业务,由于IP业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特别是IP业务的多样性、精细颗粒和大颗粒等特性对作为电信业务基础承载网络的光传送网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总结出在新业务驱动下光网络的近期演进方向为向统一传送网演进,对于光网络向统一传送网演进过程中重要的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技术进行了技术特征、设备形态及应用场景的分析,提出了相应应用建议及案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业务竞争的不断深入,网络IP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朗。为了适应IP化的大趋势,传送网也引入了PTN技术作为应对。融合了分组技术及同步数字体系(SDH)技术优势的分组传送网(PTN)技术,更适合多业务的承载和交换,满足灵活的组网调度和多业务传送。本文主要分析了PTN技术优势及现有业务承载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目前IP应用的不断推广,特别是客户终端的IP化,以太网的不断普及和提速,以及多种基于以太网的业务的出现,传送网中承载的流量绝大多数已经是分组业务。目前业务承载的IP化趋势已经在业内形成共识,未来的光传输网络将主要负责IP/以太网流量的传送,向着智能的、融合的、宽带的和综合的方向发展。阿尔卡特朗讯提出的“睿智光网络”概念,是指在网络的业务承载,构架演进和管理方式上,均有所创新和改进的新一代光传送网络。“睿智”光网络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