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箱式退火炉退火过程的传热特点,分析了铝箔退火炉退火过程各阶段炉膛内传热形式,建立了铝卷导热的数学模型,着重分析和计算了影响炉内空气与铝材间传热的重要参数——对流换热系数,并模拟计算了铝卷的退火过程和温度变化。结果表明,铝卷退火曲线计算值与实测值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
强对流铝材退火炉退火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0 t铝材退火炉为研究对象,在试验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以S7-300 PLC为核心,模糊参数自整定PID控制方式为基础的温度控制系统。同时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退火炉内铝卷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以获得铝卷内的温度场分布,并将数值模拟值与温控系统实测值进行比较,为铝材退火炉的设计和实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实际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运行效果稳定,温度超调量小,控制精度高,温度均匀性好,热效率高。并且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全氢罩式退火炉退火过程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分析了全氢罩式退火炉退火过程各阶段的基本传热形式,着重介绍了影响炉内换热的两个重要参数-对流换热系数和钢卷径向等效导热系数,并对比了氮气和氢气气氛下以上两个参数的不同。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钢卷退火曲线,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在稳态导热的情况下,墙体的内保温和外保温节能效果相同。非稳态导热情况下,墙体的内保温和外保温的节能效果是有明显差别的,内保温的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流体区域与固体区域温度场耦合的方法求解含内热源肋片的稳态自然对流换热问题,讨论了肋片材料、肋片间距和内热源强度对整个散热的影响。得出各种情况下流场和温度场的变化和不同情况下散热效果的标志性参数——最高温度的变化规律如下:内热源越强,最高温度越高;肋片间距增加,最高温度降低;提出了具体的计算式;导热系数大于10W/(m·K)的金属材料,肋片最高温度不受材料热物理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金鑫 《节能》2005,(11):35-38
本文应用有限差分法离散一维变物性非稳态导热方程进行编程,对墙体在不同辐射条件,湿度为30%和70%两种情况下,以及外壁风速在1m/s和3m/s情况下的非稳态导热过程进行计算,得出墙体在不同情况下的温度分布。通过对温度分布和不同截面位置温度达到一天内的峰值时间相对外壁面温度达到一天内的峰值响应时间加以分析,得出了迟滞时间与所在位置的函数关系式。同时对空气湿度变化和外壁面风速改变对墙体导热过程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板翅式换热器翅片及隔板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板翅式换热器翅片的非稳态导热方程,计算分析了翅片的动态特性,认为翅片的不稳定传热过程相对于换热器其它过程特征时间无限小,因此可以不考虑翅片的动态特性,从而简化了板翅式换热器动态模型,通过分析换热器动态过渡过程表明:隔板的热容对板翅式换热器的动态特性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8.
一维非稳态导热过程(火用)传递的规律及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平壁在导热第三类边界下的一维非稳态导热过程中的Yong传递进行计算,并将导温系数在定值与变值下的计算结果加以比较,以非稳态条件下Yong传递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ong流密度随时间按指数规律递减,而Yong传递数却按指数曲线递增。在密度和比热近似不变的条件下,导温系数对温度场分布、Yong传递系数及Yong流密度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害灰渣熔渣法焚烧过程控制模型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有害(有毒)工业灰渣,建立了其熔渣法焚烧过程控制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在线计算,调节燃料和熔剂加入量及助燃氧气量,自动实现对高温焚烧炉的稳定燃烧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10.
将复杂的炉内火焰与钢坯传热过程简化为面热源传热,用数学解析的方法研究钢坯热过程温度响应特征。研究表明:可用非稳态导热数学模型表述钢坯热过程;用分离变量、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变换、线性叠加等方法,求得钢坯温度函数精确解;解析解与FEMLAB3.1数值计算吻合良好,证实了钢坯热过程数学解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杨贺侠 《工业加热》2004,33(2):50-51,64
对温度均匀性要求较高的电热设备,通常采用强制循环对流的加热方式,因此风机的选型及控制对能否达到要求的温度均匀性至关重要。着重从保证设备温度均匀性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计算循环风量,采用变频调速控制风机转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以理论计算和实测数据为依据,开发了连续式加热炉最佳炉温设定和在线控制数学模型,并应用于安钢中型厂5点供热推钢式加热炉。结果表明:在轧机产量波动时,不但加热炉供热合理,而且钢温波动小、加热质量好、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强对流全氢罩式退火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强对流全氢罩式炉的工作原理、工艺特点、设备组成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热轧加热炉强制循环汽化冷却系统的设计原理及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强制循环汽化冷却技术在某公司2250mm热轧加热炉炉群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步进梁式加热炉炉内水梁结构布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步进梁式加热炉强制循环汽化冷却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组成,并给出了强制循环汽化冷却在某钢厂的成功应用范例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井式加热炉炉膛温度均匀性模型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射孔器材耐高温高压试验装置的技术要求,设计了井式双循环电加热炉系统,建立了该加热炉炉膛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该加热系统工艺参数对沿程湿度场分布均匀性的影响,为高精度控制该装置高温高压釜内的油温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预测作用。在实际测量中验证了该模型计算的有效性,该模型对类似井式加热炉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Heat dissip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compactness and weight of equipment. Heat dissipaters are not only chosen for their thermal performance but also for other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weight, cost and reliability depending on applications.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ver vertical rectangular fin arrays equipped with lateral circular perforations.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rectangular duct was 200 mm × 80 mm. The data used in performance analysis were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for aluminum at 200 Watts heat input, by varying the fin thickness, size of perforations and varying Reynolds number range 2.1 × 104 to 8.7 × 104. Using the Taguchi 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 optimum design parameters and their levels were investigated. Average Nusselt number was considered as a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 L9 (33) orthogonal array was selected as an experimental plan. Optimum results were found by experimenting with porosity, Reynolds number and thickness of the fin.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Reynolds number and maximum porosity have a larger impact on Nusselt number.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变脉宽变周期脉冲燃烧控制模型,在某厂新建明火固溶炉上进行了脉冲燃烧试验.试验中通过改变脉冲持续时间、脉冲消隐时间两个控制参数,得到了脉冲燃烧控制参数与炉温控制精度的关系.建立的变脉宽变周期燃烧控制模型成功应用于在线生产,有效地提高了温度自动控制水平,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炉冷却板传热过程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高炉冷却板和炉衬温度分布的二维稳态传热模型,并分析了冷却板和炉衬的不同结构参数及其物性参数对温度分布和热流密度的影响,为高炉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