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威从逻辑研究的对象、逻辑的存在、常识推理与科学探索的区别3个方面来建构其逻辑观.他强调逻辑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理论,他所说的逻辑研究对象是以实际事物为主体和基础的.杜威并不反对纯粹形式逻辑的研究,他所关注的是如何从逻辑的自然发生过程与存在状态的角度去理解逻辑与人实际生活的关系.他提出了自认为能统一常识推理和科学探究方法的科学方法,但他对归纳和演绎功能的理解是肤浅的;杜威用模糊的科学方法来替代逻辑,并解释生物的、心理的和历史的经验,形式逻辑的影子在杜威哲学中更加模糊了.而杜威的逻辑取向在其哲学应用于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立者,他创立形式逻辑的目的是为了给理性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溯原求因,即为获得科学知识提供工具。在现代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发现的逻辑问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在《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等著作中,最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直觉归纳演绎法。  相似文献   

3.
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是科学实在论的倡导者。他涉猎广泛,著述颇丰,对于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精神哲学等众多的哲学分支都有研究。他的思想经历了由科学实在论到内在实在论再到自然实在论的一个转变和发展过程。从其内在实在论的角度阐述了其对于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伦理学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黑格尔在《小逻辑》中用新的方法对哲学的规定.黑格尔将哲学规范为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科学之王.并以此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因此,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的真理就成了黑格尔哲学的最终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杜威的经验方法是对传统哲学追求确定性和静观知识的一种反动。他竭力弥合传统认识论的二元对立,批评由此而导致的知识与行动的分离。经验方法就是倡导理性与实践的结合,在连续性的基础上,以整体观来处理人的理智与外在自然和事物的关系。经验方法还是杜威崇尚科学、揭示科学的实验方法的根本哲学基础。遵循经验的方法将使我们可以直面日常经验、生活世界,从而实现圆满经验的人类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杜威的经验方法是对传统哲学追求确定性和静观知识的一种反动。他竭力弥合传统认识论的二元对立,批评由此而导致的知识与行动的分离。经验方法就是倡导理性与实践的结合,在连续性的基础上,以整体观来处理人的理智与外在自然和事物的关系。经验方法还是杜威崇尚科学、揭示科学的实验方法的根本哲学基础。遵循经验的方法将使我们可以直面日常经验、生活世界,从而实现圆满经验的人类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法律论证的逻辑——试论法律逻辑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知识表示是人工智能中形成常识推理模型的基础,这里强调模糊逻辑在其扩展模型中充当的重要角色,笔者使用两层次模糊意义,给出了基于近似推理框架表达的缺省推理,提出了此框架下解决不一致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如何明确教育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关系着这门学科的独立性。从教育学研究内容出发对此做出的划分只是把逻辑知识当作工具,且囿于传统逻辑范畴,使得这门学科成为教育学的子集。现代逻辑方法使用的划分主张逻辑服务于教育教学,实则暗含着逻辑教育的目的。杜威的教育逻辑实践对划分有重要借鉴意义。产生于西方的教育和逻辑在东渐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联系,教育逻辑学研究对象对应于教育与逻辑结合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这正是教育逻辑学产生于当代中国的必然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弗雷格从逻辑的角度考察“真”,认为“真”不可定义,并认为句子是“真”的作用对象;“真”具有客观性和完全性,它是不可感觉到的存在,其表达只存在于断定句的形式中。弗雷格关于“真”之本体论基础的解读促使他将命题作为逻辑研究的对象。弗雷格求“真”的进路给语言学、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带来启迪,而其思想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非理性主义自叔本华、尼采以来,渐进形成西方哲学一个声势浩大的派别,而存在主义是这一洪流中的中坚力量。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中最著名的思想家,以"存在"作为其哲学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从"此在"、"烦"、"畏"来梳理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理路,理解其哲学对人的意义价值的追问与界定。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静”的逻辑的形式逻辑与被称为“动”的逻辑的辩证逻辑,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虽然在研究对象、适用领域以及产生依据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二者之间密切相关、互为补充。“静”的逻辑是“动”的逻辑的前提和基础,“动”的逻辑是“静”的逻辑的动力和目的。形式逻辑作为“静”的逻辑,既不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也不存在被辩证逻辑彻底否定的可能。青年学生要正确认识两种思维工具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动”“静”结合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主义自叔本华、尼采以来,渐进形成西方哲学一个声势浩大的派别,而存在主义是这一洪流中的中坚力量.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中最著名的思想家,以"存在"作为其哲学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从"此在"、"烦"、"畏"来梳理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理路,理解其哲学对人的意义价值的追问与界定.  相似文献   

15.
杜威在语境分析中固守“实际思维”,认为对语境的忽视使得哲学家陷入概括的普遍化并不得不将存在的本源诉诸本质,语境的内容包括客观存在的“背景”和主体的“选择的兴趣”。杜威用语境思想重建其经验理论,并在对经验价值标准及其作用过程的考察中将对语境的忽视与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对应起来,以此完善其教育理论。而语境思想在杜威实用哲学应用于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6.
杜威的经验观是他哲学的起点,也是他庞大教育学说体系的根基。从回顾以往哲学对经验的阐释开始,着重强调了杜威赋予了经验的新内涵,并由此产生新的知识观,推动教育方式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模糊数学与微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实用的新技术——模糊逻辑控制。实践证明,这种技术应用在识别与控制过程中可获得既简单又良好的效果,因此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本文深入浅出地对什么是模糊逻辑控制方法及在微机中如何具体实现作了较详尽的叙述,并提供了可供实际应用的程序框图。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人们在理解杜威的儿童观时存在偏差,不少人把他归入儿童中心论和个人本位论的阵营。文章从未成熟状态、本能、兴趣、习惯四个方面对杜威的儿童观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学校教育要以儿童的本能与兴趣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学家通常是以价值灌输和价值批判方式来推动公民理性发展的,但是,法律解释、法理论证、个案认知和司法公正性的评判,不仅仅依赖于价值分析,事实上远非价值论述能够消解理性问题:在法律规范领域里,价值追问与逻辑分析纠缠在一起,倘若缺乏相对独立的逻辑方法论研究,则在这种纠缠中产生价值迷失和逻辑误导是极可能的;在事实认知领域里,司法领域的个案真相,不简单归结为真和假的还原,司法证据规则带有价值倾向,真和善是纠缠的,倘若没有专门的诉讼逻辑理论,则可能得出“真即伪”、“善则假”的印象……这些正是困扰法学家,也是困扰公民社会的法律逻辑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假定。在同样的价值认同情况下,有法律逻辑方法和没有法律逻辑方法,可能会使公民对一个法律现象或者案件得出态度不同的结论,或者得出质量不一样的结论。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少法律争论和态度对立,有时候不是因为价值取向的原因引起的,而是逻辑不理性造成的,例如:关于辛普森案的争议,就是大家混淆了哲学标准和诉讼标准造成的;又如,关于无罪推定的误解,最能说明我国学人逻辑思维的欠缺;再例如,李惠娟事件其根源在于她所受之法律逻辑理论教育太少,以至一个好的判决被人抓了把柄……在这组参与笔谈的文章中,《法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谈到了借助非形式逻辑框架,把法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拟界定一下法律逻辑学之事实论证研究的理论特征,期望将方法论学者的深刻性贯注到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研究中去。《以论证逻辑为基础架构的法律逻辑》谈到与批判性思维和合理性密切相关的是论证逻辑,而不是作为蕴涵理论的形式逻辑。《法律逻辑研究的三个纬度》论述了要以普通逻辑学理论、非形式逻辑理论、现代逻辑(主要是以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广义模态逻辑为理论基础的道义逻辑)为基础进行研究。《司法独立与逻辑方法论的自治性》谈到司法独立的核心是审判独立,其内涵包括“逻辑方法论的自治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冯契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哲学史看作人类认识史。他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一部创造性著作:以广义认识论的视角考察哲学史,给哲学史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运用;螺旋结构描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合乎逻辑地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