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文化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巨著,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文章分别从山水、宗教、民俗三方面对《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思想进行梳理,提出了其"科学尚真"的山水旅游文化观、"感悟佛旨"的佛教旅游文化观和"美善一体"的民俗旅游文化观。徐霞客的这些旅游文化思想为形成旅游过程中的科学认识、宗教感悟、民俗体验的审美观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徐霞客游记》为文本,对明代著名旅行家与地理学家的这部不朽著作,从徐霞客以前之游记文、徐霞客之人格与风格,以及《徐霞客游记》的科学精神和成就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充分肯定了徐霞客的科学考察的方法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从审美表现形式和审美欣赏两方面,分析了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不同,并对网络语言的审美追求进行了具体阐述,认为网络语言的审美追求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是主要的;网络语言求新、求异、求美的审美特征,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倾向,体现了它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契诃夫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他追求喜剧效应;在情节处理上,他追求“象外之意”;在语言使用上,他追求朴素之美。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在于对诺贝尔遗嘱中的"理想主义倾向"的理解,然而,由于该词语焉未详,致使瑞典文学院在不同时期对此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在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不变的情况下,其审美追求又有侧重,不同时期奖励的重点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编辑主体的审美追求与其创造本性相一致,是由编辑活动的本质规律决定的,表征为编辑主体长期孕化与累积的一种生命智慧,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出版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教学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现今众多对教学模式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遗忘了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当然,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不断以精神追求为指向的过程,在道德精神和科学精神追求下建构出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而在审美精神追求下建构出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实现人格的完满。因此,教学模式的建构应以审美精神为追求。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崇尚自然,沈从文笔下的“自然”蕴含着两方面的含义:即具有审美特质的山水自然景物和具有审美特质的人类自然属性。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既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灵性和诗情画意的山水自然“风景画”,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底蕴的探索,体现了融化在自然山色之中的一种皈依自然的人性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体文化失落的思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母体文化、汉族文化、西方文化的撞击,构成了沈从文作品中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小说语言作为叙事性的文学语言以其叙述和描写发挥专长,以其通俗晓畅引人入胜,它具有与诗歌和政论性散文不同的审美感化途径。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注重故事性,以讲述见长,以情节取胜。这就形成了它特有的简洁、生动、曲折、奇幻的叙述语言风格,造就了其特有的审美感化优势。  相似文献   

10.
小说语言作为叙事性的文学语言以其叙述和描写发挥专长,以其通俗晓畅引人入胜,它具有与诗歌和政论性散文不同的审美感化途径.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注重故事性,以讲述见长,以情节取胜.这就形成了它特有的简洁、生动、曲折、奇幻的叙述语言风格,造就了其特有的审美感化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从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独特之处入手 ,分析了形成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的内在原因 ,从中得出结论 :“和谐之美”、“余韵之美”等是日本人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纺织品美术高度发展时期,其服饰图案独特的艺术特点,逐渐衍生出美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唐代服饰图案的形式美,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唐代服饰图案透过社会、历史所折射出来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全面分析了现代卡通和中国连环画的简要发展史、现状、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比较了两多方面的差异及中国连环画的不足,提出了中国连环画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标准,即分别从音、形、意等不同侧面来呈现原文在译作中的美。以李煜《浪淘沙》许渊冲译本为例来分析诗词翻译中听觉、视觉以及感觉等不同维度形成的审美空间的构建,以期从另一种不同的视角来诠释以及赏析诗词翻译。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文学批评的跨媒体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时期复杂、多元的社会状态,使文学在审美趋向、创作手段等方面出现新的震荡和聚变,随之也带来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急速变化。在媒体全球化环境中,市场化的浪潮推动下,构建跨媒体传播的多元话语的文学与文学批评成为必然。文学批评走向大众传媒,也就更加接近于大众,媒介的功能使批评的功能得以拓展;走向大众传媒的文学批评,使作品与受众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回馈机制,构建起批评的介入平台;走向大众传媒的文学批评,应冲破单纯的学理型、研究型或精英层的束缚,开拓广阔的话语渠道;走向大众传媒的文学批评应具有强烈的精神建构特点,尤其是在媒体批评为市场所左右时,文学批评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则引领着大众审美走向,充当着精神守望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作为中国文化精粹之一的楹联也需推介给异域文化.但楹联的概念在被译介到西方时,译者因受目标语中的知识图式影响而将楹联在拼音文字中的译文与西方文化中已有的概念对句(couplet)杂糅,造成了楹联概念的误译与误传.将以楹联这一概念的译介为切入点,探讨概念译介中图式影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用传统方法对地域性室内设计中的装饰图案元素审美特征进行提取时,存在提取效率低和提取准确率低的问题.研究采用独立分量分析方法对装饰图案进行预处理,去除装饰图案中存在的冗余数据和噪声,对处理后的装饰图案进行Haar小波变换,得到装饰图案的细节信号和近似信号.通过模糊系统得到装饰图案的模糊强度向量,对模糊强度向量进行归一化处...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时代,广告设计者以美学为外衣,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受众进行审美接受的活动时,广告便进入了审美文化视野。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广告审美文化已经泛滥成灾,人们的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不断异化和嬗变。本文在分析广告审美文化嬗变的几个突出问题基础之上,进一步探播广告审美文化的美学走向。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玉林博白县龙潭镇大安村为个案,探讨客家人生仪礼宴席饮食活动的审关特点。研究表明:人生礼仪宴席是客家饮食文化的精髓,熔铸了客家人生活实用美和人性和谐美的审美情趣,反观了客家村民的群体观与社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