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醋酸乙烯酯(VAc)作为主要的单体,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醋酸乙烯酯(PVAc),并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对PVAc的粒径等性能进行了测试。讨论了引发剂用量对PVAc性能的影响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蓝光现象的原因。结果显示: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PVAc的固含量和VAc的转化率都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当引发剂的用量是单体总量的1.5%时,聚醋酸乙烯酯有比较好的性能,其产品的粒径分布较窄,相对分子量约为10~12万,黏度约为6.5 Pa.S,吸水性为2%~5%,乳液流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将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进行三元共聚,对醋酸乙烯酯胶黏剂的耐寒性和耐水性进行改性,合成了一种新型卷烟用胶.对单体配比、乳化剂和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以及聚合温度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m(VAC)m(BA)m(MAA)=17.5 6.5 1,乳化剂占单体用量4%~5%(质量分数,下同),引发剂占单体用量0.3%~0.4%,聚合温度为72℃时所制取的三元共聚乳液综合性能较好,能满足高速卷烟胶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水基乳液型纸塑复合粘合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丁酯、醋酸乙烯酯、丙烯酸、十二烷基硫酸钠、过硫酸铵、水性松香树脂等为原料,采用预乳聚合法成功制备了性能优良的水基乳液型纸塑复合粘合剂.讨论了软硬单体配比、引发剂、功能单体、增粘剂用量及聚合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粘合剂的剥离强度和粘度的影响,确定了水基乳液型纸塑复合粘合剂的最佳工艺条件,各组分质量分数为:丙烯酸丁酯65.3%、醋酸乙烯酯21.2%、丙烯酸5.5%、十二烷基硫酸钠3.8%、过硫酸铵0.4%、水性松香树脂3.0%,聚合反应时间为2.5 h.  相似文献   

4.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工艺,以聚乙醇为保护胶体,合成纳米二氧化硅(SiO_2)改性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通过优化实验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复合乳化剂OP-10与SDS的配比为2/1,乳化剂K_2S_2O_8的用量为单体的1.0%,纳米SiO_2含量为单体3%,保护胶体PVA用量为单体的10%时,制备的胶乳的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苯丙乳液配方设计,考察了功能单体丙烯酸用量、单体滴加时间、引发剂加入方式、滴加引发剂用量和滴加反应温度等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用量为1%、单体滴加时间为5h、采用引发剂单独滴加方式、滴加引发剂用量为0.7%、滴加反应温度为90℃时,单体转化率最高,可达99.2%。  相似文献   

6.
采用预乳化工艺,半连续种子聚合法,通过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丙烯腈(AN)、丙烯酸(AA)以及磷酸酯功能性单体Y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功能性苯丙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用量、乳化剂复配比、引发剂用量、软硬单体比、功能单体AA的用量以及含磷单体Y的用量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阴离子型...  相似文献   

7.
自交联型白乳胶的室温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由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醋酸乙烯酯在室温下聚合制备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俗称白乳胶),并与传统的热引发体系进行了比较。考察了氧化还原剂及交联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用量对聚合物乳液性能的影响,得到了耐水性、耐寒性等粘接性能和使用性能优异而生产成本低的白乳胶。  相似文献   

8.
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离子型共聚单体苯乙烯磺酸钠(NaSS)及非离子型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为功能单体,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进行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讨论了反应温度、功能单体用量、功能单体配比以及有机硅加入顺序等因素对乳液聚合及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应温度为78~80,℃,功能单体用量为0.4%(NaSS:HEMA=3:1)时,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可以得到稳定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有机硅先加、后加均可得到稳定的硅丙乳液;有机硅加入后,保温阶段易出现凝胶;采用有机硅后加,先热引发、后氧化还原,复合引发体系聚合稳定性较佳.  相似文献   

9.
以醋酸乙烯酯(VAC)、丙烯酸丁酯(BA)等为主要原料,TAC和HEA为交联单体,采用半连续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醋-丙乳液,讨论了各工艺条件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用激光粒度分布仪、红外光谱仪(FTIR)、静态接触角测试仪等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性能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单体质量比m(VAC):m(BA)=3:2、乳化剂OP-10和SDS总用量为单体的3.5%、引发剂APS用量为单体的0.6%时,单体转化率可高达98.3%,凝胶率可以控制在0.5%左右;交联单体TAC的用量为单体的1.6%时,聚合物吸水率为8.5%,膜与水的接触角为69.5°。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丙烯酸酯(A)、苯乙烯(S)、醋酸乙烯酯(V)的三元共聚物,并探讨了影响共聚反应的主要因素和共聚物溶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水为介质,在适当的单体配比、乳化剂、引发剂作用下,采用半连续乳液滴加工艺,能使竟聚率相差较大的丙烯酸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3种单体进行共聚反应,且所得ASV乳液性能稳定而优良。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一步加料和滴加引发剂的方法合成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丙烯酸乙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乳液,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合适的工艺条件,分析和讨论了NPMI用量对单体转化率、涂膜吸水率及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PMI改性的苯丙乳液具有较高固含量、低凝聚量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环氧改性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环氧改性丙烯酸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的用量,丙烯酸类单体和环氧树脂E-44用量对乳液性能和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合使用,用量为4.5%,引发剂用量0.5%,E-44环氧树脂用量为8%,官能团单体用量为3%,合成环氧改性丙烯酸乳液,其各项性能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三元共聚乳液的制备方法,并讨论了单体配比、乳化剂、引发剂、保护胶及生产工艺对共聚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反相乳液聚合合成DDAC/AM阳离子型共聚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阳离子共聚物的性能,研究了反相乳液聚合合成高固含量、高级分子量DDAC/AM阳离子型共聚物的方法;分析讨论了引发剂种类单体浓度,共聚单体配比以及油水体积比对DDAC/AM阳离子型共聚物特性粘数(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体滴加合成了高硅含量,固含量较高的丙烯酸乳液。研究了油水比,引发剂,乳化剂配比、用量,电解质及有机硅含量对乳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水比为0.7,引发剂为油性单体总量的0.5%,乳化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十二烷基磺酸钠(SLS)为2∶1用量为3.0%,电解质为0.75%时乳液固含量为40.35%,有机硅含量占油性单体总量22%的硅丙乳液时,IR分析显示乳液无单体,有机硅与丙烯酸完成了有效交联且没有发生水解。对乳液做了Ca2+稳定性等测试,性能符合国家标准GB/T20623-2006。  相似文献   

16.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反相乳液体系中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规律,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丙烯酰胺单体与玉米淀粉质量比、油水体积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得较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50℃,丙烯酰胺单体与玉米淀粉的质量比为1.5:1,引发剂浓度为3.287mmol/L,油水体积比为1.4:1,在此条件下,可制备得到单体转化率92.60%、接枝率54.06%、接枝效率79.41%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相似文献   

17.
核壳型阳离子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得可用于木器底漆的核壳型阳离子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反应型乳化剂DADMAC、种子引发剂AIBA、功能单体GMA用量及乳化剂配比、软硬单体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反应型乳化剂DADMAC质量分数为单体总量的0.45%,种子引发剂质量分数为引发剂总量的0.4%,乳化剂配比m(核)∶m(壳)=1∶1,功能单体GMA质量分数为1.2%,软硬单体配比为m(MMA)∶m(St)∶m(BA)=18∶13∶10时可制得性能较佳的核壳型阳离子丙烯酸酯乳液。  相似文献   

18.
在CO2的保护下,以淀粉为基材,丙烯酰胺为单体,过硫酸铵/尿素为引发体系,通过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絮凝剂,考查了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单体转化率以及特性黏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比为1.0∶1.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4%、60℃反应4 h时接枝率达到最高,为135.8%,此时单体转化率为99.9%,接枝共聚物的特性黏数为951 mL/g。  相似文献   

19.
以叔碳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物为核,有机氟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物为壳.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得了核壳型叔碳氟碳共聚乳液。讨论了乳化剂量、引发剂量、反应温度、恒温时间等对乳液聚合的影响,并对乳液进行了接触角、透射电镜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5℃,恒温时间为2h,w(乳化剂)=3.5%,w(引发剂)=0.3%,制备的核壳型乳液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