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越永  顾佳捷 《衡器》2013,(9):23-26,30
本文介绍了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动态轨道衡改造的技术经验,以说明无基坑不断轨轨道衡在改造项目与新建项目相比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严荣涛 《衡器》2014,(6):46-51
本文叙述了动态自动轨道衡是机电仪控四位一体技术密集的大宗计量设备,广泛应用于电力、煤炭、冶金、水泥和港口码头的商贸交易,火电厂入厂煤计量基本是采用断轨动态轨道衡和翻机车轨道衡进行商务核算。特殊线路也采用了不断轨轨道衡。40多年以来,经过人们不断地推动科学进步,技术更新。由机械式、机电结合式、集成电路式、单片机式和单板机式,发展到微机式,由手动式、半自动、全自动到无人值守,由深基坑、浅基坑、无基坑到不断轨,钢轨式传感器,称量速度由3 km/h~5km/h、5 km/h~15km/h提高到3 km/h~30km/h。  相似文献   

3.
马克贤  刘喜 《衡器》2010,39(10):1-3
轨道衡是一种新型的铁路货车称重设备。它包括通常所说的全电子化轨道衡(即电子轨道衡)与机电结合型轨道衡(这种轨道衡仍保留了杠杆传力系统)。它的发展是根据不同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创新换代,特别是电子轨道衡从秤台结构上不断地更新换代已逐步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电子轨道衡从秤台结构上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这个问题谈一下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衡器》2016,(9)
自动轨道衡在经历了从深基坑到无基坑、从断轨到不断轨、从柱式传感器到板式传感器的发展,使自动轨道衡承载机构的结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动轨道衡承载机构的结构形式有断轨、不断轨和轨枕三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生产时期、互相交融,相互贯通,使承载机构有着多种多样的变化。归纳、梳理和总结自动轨道衡承载机构的结构形式,为设计、开发和选择、使用自动轨道衡将有着积极的作用,使之更符合场地条件及计量需求。  相似文献   

5.
王桂海  郭晓昀 《衡器》2012,41(2):21-23
不断轨动态称量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动态轨道衡的一些弊端。这种新型的动态轨道衡省去了基坑、整体道床,称重轨和引轨的连接部分远离称量区。既安装方便,又提高了计量准确度。本文论述了不断轨轨道衡在包钢(集团)公司的应用及针对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6.
王立伟 《衡器》2002,31(6):4-5
基础变革、线路变革、传感器变革,可称的上是动态衡的三大变革,动态轨道衡的由深基坑到浅基坑及无基坑是在土建方面的一次变革。动态轨道衡从断轨到不断轨是在线路方面的一次变革。动态轨道衡由柱式传感器到板式传感器是在传感器方面的一次变革。动态轨道衡的这三次变革清晰地反映基础→线路→传感器这样的变革趋势。今后动态衡向何方?我们不禁要思考这个问题,估计动态称重的数学模型及数学模型的程序处理将是下次动态衡变革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顾增华 《衡器》2002,31(5):34-36
本文简单介绍了由我们公司为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三高炉所研制的一种800t无基坑不断轨钢轨塞入式轨道称重装置-即替代原来由日本引进的有基坑断轨式电子轨道衡。该称重装置采用了本人的专利技术和产品,钢轨塞入式测力传感器作为核心元件,取得了较好的称量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浩  张晨昱  李忠文  张春华 《衡器》2012,41(11):45-48
近三十年来,自动(动态称量)轨道衡出现了三次变革:从深基坑轨道衡发展到了无基坑轨道衡;从断轨轨道衡到出现了不断轨轨道衡;从柱式传感器轨道衡到出现了板式传感器轨道衡。板式传感器在轨道计量、检测方面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大,从自动轨道衡到铁道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进而又应用到了静态称量(数字指示)的轨道衡上。板式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使轨道衡的承载机构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轨道衡安装的施工工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文简单地介绍了作者对新式板式传感器轨道衡承载机构的设计设想,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冯化中  朱为建 《衡器》1995,(4):26-27
该轨道衡系我国众多进口衡器中的一种,具有无台面、不断轨、无基础、安装时间短、适用于不同轨型、计量时无车型限制等特点,这将有益于我国轨道衡的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0.
《衡器》2015,(10)
本文介绍了柳钢1#A高炉无基坑不断轨式轨道衡的损坏情况及恢复方案,在混凝土基础损坏的情况下,仅用时3天即恢复了正常使用,达到了快速修复的目的,为高炉提高铁水装准率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