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餐厨垃圾和废水为原料,利用油脂酵母和藻类联合培养生产油脂,结果表明油脂酵母Y1油脂产量可达16.9 g/L,餐厨垃圾和废水混合液中的COD、N和P分别为1500、37.8和3.2mg/L,此联合培养技术可用于生产油脂并去除餐厨垃圾和废水中的N、P和COD。  相似文献   

3.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广西大学食堂餐厨垃圾为原料,通过检测分析pH、VFA、产气量等指标,讨论酸化过程及各指标对系统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过程有利于厌氧发酵过程中甲烷产量的增加,对厌氧系统具有良好的作用,且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是一个高生物降解率的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餐厨垃圾水解液发酵产油脂量,探究其发酵生产规律,以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2.516为供试菌株,以初始餐厨垃圾水解液加入量90%(V/V)、接种量10%(V/V)、初始pH值6、培养温度30℃、搅拌速率180 r/min、通气量2.5 L/min、发酵周期10 d为基础发酵条件进行1 L发酵罐批式发酵。实验结果表明:S.cerevisiae As2.516发酵过程中菌体生物量的积累呈一条S型曲线,油脂的生产表达与菌体的生长有紧密关联性。基于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和物料平衡计算分别构建了该菌株的菌体生长、油脂产物生成、底物还原糖消耗3个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其中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为:1.0241(1)13.05??dx x xdt、底物还原糖消耗动力学模型为:??0.4787?0.0348?0.1055ds dx dp xdt dt dt、油脂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为:?0.2979?0.00406dp dx xdt dt,所构建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拟合效果良好,其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79、0.9957和0.9565,模型能揭示餐厨垃圾水解液培养菌体产油脂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油脂合成以及底物还原糖消耗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双菌固态发酵处理餐厨垃圾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固态发酵的方法对城市餐厨垃圾进行处理,制造富含菌体蛋白的饲料。研究中采用多种酵母菌和霉菌混合发酵,筛选出了(白地霉F-1,米曲霉F—6)为优势菌种组合,并考察了发酵条件,最优化结果为:对发酵培养基高温灭菌20 min,加入(NH_4)_2SO_4 1%,KH_2PO_4 4%,NaCl3%,初始pH 5.5,含水率60%左右;种子液15%,接种比例为1:1,发酵5d。最终得到的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3.87%,比原料增加了6.85%。  相似文献   

6.
餐厨垃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某大学餐厅产出的餐厨垃圾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时间的跟踪检测对餐厨垃圾的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试验研究。检测的项目包括:餐厨垃圾中蔬菜、肉/鱼、谷物、及其他组分所占的比例,粉碎后的容重、黏度,水分、蛋白质、脂肪、糖类、盐分的含量,总碳、灰分,以及pH值。实测得到的数据可为处理方法的选择、工艺参数的确定.以及处理设备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米饭、熟肉以及餐厨垃圾的好氧和厌氧降解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检测得到了米饭中的淀粉,熟肉中的蛋白质、脂肪,餐厨垃圾中的淀粉、蛋白质及脂肪的含量与降解时间的关系曲线,餐厨垃圾的pH值与降解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对实测和观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乌鲁木齐市餐厨垃圾处理现状和管理水平,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餐厨垃圾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目前餐厨垃圾的主要处理工艺如干化焚烧、卫生填埋、生物饲料、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等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厌氧发酵逐渐成为最有效的处理工艺,分析了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资源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餐厨垃圾与其他有机垃圾联合厌氧发酵的常见种类,旨在探讨更有效的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蒸煮、酶解、挤压对油脂和水分的去除作用,最优条件为:蒸煮过程温度160%,时间30mm;酶解过程选用纤维素酶,加酶量5%(酶与原料的总质量比),20min;挤压过程选用30MPa。结果表明,最终固相中油脂含量为8.7%,脱水率达到74.3%.适合餐厨垃圾处理企业的连续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餐厨垃圾水解液发酵产油脂量,探究其发酵生产特征和影响因素,以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2.516为供试菌株,以初始餐厨垃圾水解液加入量90%(V/V)、搅拌速率180 r/min、通气量2.5 L/min、发酵周期10 d为基础发酵条件进行1 L发酵罐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发酵过程受初始p H值、温度、接种生物量、还原糖含量及无机盐、金属离子浓度影响。其中最适宜初始培养条件为:p H值6、温度30℃、接种量10%,该条件下生物量、油脂产量及产物转化率最大。以实验最适宜培养条件为基础发酵条件时,S.cerevisiae发酵第7d油脂产量最高,为4.26 g/L,生物量12.95 g/L,油脂产率32.9%。经气相色谱分析发酵所得脂肪酸主要由C16及C18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2.09%。餐厨垃圾水解液中无机盐离子含量丰富,外加钾、镁、锰等金属离子抑制菌体生长并影响油脂合成,除微量Cu SO4·5H2O(1×10-4 g/L)外,无需添加其它无机盐。S.cerevisiae利用餐厨垃圾水解底物具有谱宽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餐厨垃圾处理的几种常见技术,详细阐述了目前主流的厌氧发酵工艺在不同运营模式下产生两种处理模式的技术路线,并分析了两模式的优缺点,对比了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益,以期为我国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既是食品工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又是《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被媒体誉为“兰州模式”的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个采用厌氧发酵工艺技术对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能源化综合利用的、符合国家循环经济模式特点的示范项目,该模式为食品链实现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南安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200 t/d,采用"预处理+厌氧消化+沼气发电"的主流工艺路线,主要包括预处理系统、厌氧消化系统、沼气净化及发电系统、除臭系统、固液分离及气浮系统等.预处理产生的粗油脂对外销售,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后实现沼气发电上网,并配备预热锅炉为厌氧发酵提供热源,实现热电联产.项...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采用微波提取餐厨垃圾中的蛋白质,探讨微波提取餐厨垃圾蛋白最佳工艺,得到微波提取餐厨垃圾中蛋白质的温度为40 ℃,提取时间为80 min,微波功率为250 mW,提取pH值为5。  相似文献   

16.
餐厨垃圾的饲料化处理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餐厨垃圾的再生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针对餐厨垃圾当前现状,结合技术、经济以及社会等现实条件及因素,分析了当前餐厨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餐厨垃圾饲料化处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投资效益性.同时,指明了餐厨垃圾饲料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也为其产业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规模样本的抽样调查,大致查明了成都市温江区居民、餐饮企业和农贸市场的餐厨垃圾现状.其中,2019年温江区居民人均日产餐厨垃圾量为0.443kg.整个温江区居民、餐饮企业和农贸市场日产餐厨垃圾共551.3t(不含小型餐饮企业).本研究还调查分析了区内目前回收处理餐厨垃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建...  相似文献   

18.
19.
以餐厨垃圾作为原料,利用混合菌种对其进行固态发酵,转化为菌体蛋白饲料,从而为餐厨垃圾资源化提供一条有益的途径。本试验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基质初始含水率、添加菌种量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2 d,发酵温度30℃,基质初始含水率70%,添加菌种量0.031 25%。按最佳条件发酵餐厨垃圾,最终所得产物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8.74%,蛋白质含量已达到蛋白饲料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按照产酶能力强、菌株间无拮抗性的原则,从本实验室27株菌中筛选到2株淀粉酶产生菌;苏云金芽孢杆(Bacillus thuringiensis、TKFW r8)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KFW 10004),2株蛋白酶产生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 frankland 、TWKF 11014)和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TWKF 11002)。将该4株菌与植物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TWKF 12006)和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Hansen、TKFW 13024)等比例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餐厨垃圾没有恶味,蚊虫较少,具有淡淡的酒香味,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减量效果。为了保证菌株的生物安全性,对未知菌TKFW r8进行观察和鉴定,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