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轴承》2016,(1)
基于Hertz接触理论和Jones对接触问题的相关研究,介绍了轴向载荷作用下,角接触球轴承轴向位移的数值计算过程,并对所需的轴向位移常数与总曲率系数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到便于编程计算的轴向位移常数与总曲率函数的关系式。通过实例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载荷作用下,轴承轴向位移的经验公式计算值、数值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误差,结果表明:带拟合公式的数值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可用于计算配对角接触球轴承预载荷调整后的隔圈配磨量。  相似文献   

2.
滚动轴承载荷分布的求解直接关系轴承承载能力、润滑特性、疲劳寿命等性能指标的计算。针对实际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尺寸偏差,提出了考虑滚动体尺寸偏差的角接触球轴承载荷分布计算模型,分析了尺寸偏差大小、位置、数目、分布方式对轴承载荷分布的影响以及不同游隙下尺寸偏差的影响效果。通过对7218B型角接触球轴承的计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对单个滚动体尺寸偏差而言,滚动体载荷变动量与尺寸偏差值呈线性关系,与滚动所处周向位置相关,但与轴承游隙无关;对多滚动体尺寸偏差而言,尺寸偏差滚动体的分布方式及相对大小均会对载荷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机械强度》2015,(6):1124-1129
针对角接触球轴承受联合载荷作用时轴向承载能力计算复杂的难点,综合考虑各滚动体所受载荷和实际接触角均不相同等因素,采用变形协调原理和Hertz弹性接触理论,以任一滚动体接触椭圆不被截断,即实际接触角不大于安全接触角为临界条件,以受纯轴向载荷时轴向承载能力的通用算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联合载荷的该类轴承计算轴向承载能力的改进算法。该改进算法通过专业软件的分析得到了较好验证,具备工程计算意义。以SKF 7316 BECBM轴承为例,对上述两种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角接触球轴承所受径向载荷会使其轴向承载能力适当增大,弯矩会使其轴向承载能力明显减小,且随着弯矩的增加,轴向承载能力减小得越快,与径向载荷相比,弯矩在改变轴向承载能力的因素中占主导。  相似文献   

4.
联合载荷下角接触球轴承的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轴承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急需的关键零部件,基于非线性弹性赫兹接触理论以及琼斯哈里斯模型,在原有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五自由度拟静力学分析模型,考虑离心力,陀螺力矩,接触角等因素的影响。从角接触球轴承(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ACBB)内部几何关系入手,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几何平衡方程,分别对滚珠和轴承内圈进行受力分析,列出受力平衡方程,采用牛顿拉夫逊方法结合迭代步长调节因子对平衡方程组进行求解。通过求解特定工况下的轴承刚度和轴承动态参数与已有文献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稳定性和通用性。根据已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分别开展轴承外载荷和转速对轴承动态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联合载荷作用下,轴向和径向载荷对轴承动态参数和轴承刚度有重要影响,且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力矩对轴承的动态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针对球轴承额定轴向载荷无精确数据的现状,给出一种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球轴承轴向承载分析方法。以深沟球轴承6000为实例进行理论计算,并用ANSYS软件对深沟球轴承6000极限轴向承载状况进行有限元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根据所给理论对球轴承轴向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分析,得出轴承包角、初始接触角与轴承轴向承载能力的关系,指出可用调整包角与初始接触角的办法提高轴向承载能力。研究结论可为生产实际中球轴承轴向额定承载能力的确定以及球轴承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丁长安  常珺 《轴承》2007,(7):24-26
以角接触球轴承轴向载荷和轴向位移的非线性函数关系为基础,进行了双联轴承加载试验。通过对加载曲线的分析对比,得到了施加在双联轴承上的轴向预载荷。串联型双联轴承虽然不存在预载荷问题,但通过加载试验曲线的测试与分析,可以使两套轴承承受相同的轴向载荷。  相似文献   

7.
《轴承》2016,(9)
根据Newton运动定律和经典的Euler方程建立了高速角接触球轴承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通过轴承零件的受力分析,得出轴承内部各零件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组及绕其自身质心转动的动力学微分方程,针对仅有轴向载荷的情况,采用四阶Runge-Kutta法对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获得了角接触球轴承的动态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工况参数对高速角接触球轴承中钢球自转角速度、保持架位移以及内圈位移的影响规律。通过与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拟动力学对比,表明轴承动力学研究更符合工程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深沟球轴承轴的承载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力矩反馈补偿调节的深沟球轴承轴向承载能力控制技术。首先构建轴承轴向承载控制的力学约束参量模型,然后采用Lyapunove反演积分方法进行稳态误差修正,并在承载能力控制律的后置单元中引入积分项进行力矩反馈补偿,最后结合自适应加权方法实现控制律的自主调节优化,完成控制技术改进设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轴承轴向承载控制的稳定性较好,提高了轴承的承载自主调节能力,控制输出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角接触球轴承的滚动体与内、外圈之间的不完全接触而引起的接触热阻,以赫兹接触理论为依据,结合宏观接触区域热阻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不同温升下滚动体与内、外滚道之间接触热阻的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温升对轴承接触角、滚动体所受法向载荷、接触区域的长半轴和短半轴、接触面积以及内部接触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轴向载荷作用下...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本文绘出的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载荷一变形曲线,可简便地确定预紧轴承的预紧工作点,并且在应用上具有通用性。附图6幅,表1个,参考文献7篇。  相似文献   

11.
角接触球轴承的静态接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基于经典Hertz弹性接触理论的解析计算方法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在轴承工况相同的条件下,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接触特性参数的一致性较好,但各有特点.解析计算法编程复杂、解算难度大,只能算出接触区的主参数,而有限元法边界设置十分复杂、技术性强,可仿真轴承接触区的工作状态,且表达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12.
以Hertz接触理论为依据,建立角接触球轴承的拟静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角接触球轴承的内部变形、接触角的变化及数学求解方法.采用牛顿-拉弗逊迭代法求解建立的非线性方程组,并在MATLAB中编制算法求解该方程组.通过对内部变形的数值计算与分析,为球轴承的设计与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郭惠昕 《机械》1992,19(4):24-24,42
一、问题的提出当转速较高,不宜采用推力球轴承(因其极限转速较低),且轴向载荷不大时,单列向心球轴承可以代替推心球轴承承受纯轴向载荷。而且,只要轴向载荷较小,转速较低时,这种替代亦可成立。这种替代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使结构简化,因而在设计实践中时有应用。在设计寿  相似文献   

14.
角接触球轴承静态刚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Jones A B的滚道控制理论为基础,并考虑轴承在轴向负荷、径向负荷和力矩作用下的拟静力学特性,建立角接触球轴承静态刚度的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程序完成刚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5.
角接触球轴承在径向、轴向以及力矩方向联合载荷作用下,内外圈将产生径向、轴向相对位移及相对倾角。这种弹性相对位移量的大小关系到轴承的使用性能。为了得到角接触球轴承静刚度,提出了角接触球轴承静刚度的测试方法。设计了测量装置,获取施加不同载荷作用下角接触球轴承的静刚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轴向载荷或径向载荷的增大,轴向变形或径向变形基本上呈现线性增长,轴向刚度和径向刚度呈现非线性增长;随着轴承尺寸的增大,轴承的静态刚度也增大。  相似文献   

16.
深沟球轴承的轴向承载能力对其使用性能和寿命有重要影响。通过MATLAB软件,在安全接触角范围内对深沟球轴承轴向载荷的计算公式进行数值分析,以快速、有效地设计出符合使用需求的许用轴向载荷以及相应的深沟球轴承尺寸参数,为深沟球轴承的设计制造以及合理选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多联组配角接触球轴承预载荷的调节方法,通过对串联轴承组变形的分析得出了内外隔圈高度差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自旋状态下角接触球轴承参数对弹流润滑性能的影响,建立角接触球轴承中考虑自旋运动的弹流润滑模型,分析角接触球轴承的内沟槽曲率半径系数、内圈接触角、外圈接触角、滚动体数目及转速等参数对弹流润滑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固定参数下影响自旋速度和旋滚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内沟槽曲率半径系数的增加,接触半径逐渐减小,油膜厚度略微减小,而油膜压力明显增加;随着内圈接触角的增加,油膜的不对称性明显增强,而随着外圈接触角的增加,自旋速度在0°~70°之间逐渐减小,在70°~90°之间逐渐增大;轴承滚动体的数目越多,单个滚动体所受的载荷越小,油膜厚度越大,中心油膜压力越小;角接触球轴承中,影响自旋速度的主要因素为轴承内圈速度及内、外圈接触角的大小,影响旋滚比的主要因素为内、外圈接触角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角接触球轴承旋转精度检测需在合套状态下进行,增加了检测工序,不满足设计要求的轴承还需重新进行套圈配对。通过分析套圈接触状态,根据几何关系,建立了套圈精度参数解析模型。以7006型号为例,检测了套圈9个周向均布点的精度参数,计算得出的成品轴承径向跳动与旋转精度测量仪检测结果一致。为了得到旋转精度变化规律,采用4种曲线拟合轮廓,分别计算径向跳动变化,线性拟合函数得到的轮廓与检测结果接近。研究了沟曲率半径、沟底直径和壁厚差与旋转精度的关系,沟底直径分布规律影响旋转精度最明显,沟曲率半径几乎没有影响。文中方法可以实现仅检测套圈精度参数条件下即可得到成品轴承旋转精度,不仅有助于套圈配对,还避免了反复拆套合套。  相似文献   

20.
刘志英  李国庆 《轴承》2002,(2):20-21
为了解决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轴向游隙难以控制、合套率低的问题 ,采取修磨内圈小端面的方法较好解决此类轴承轴向游隙超差的问题。附表 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