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考察北方某市水源切换为黄河水源后管网的适应性等问题,采集了当地3处典型供水区域管段搭建管网模拟系统进行水源切换试验。地下水厂供水区域、地表水厂管网前端、地表水厂管网末梢等3处管段试验结果表明,历史水源水质、管道在供水管网中所处位置共同影响着管道中的溶解氧和消毒剂浓度,继而影响水的氧化还原电位。地表水条件下形成的管垢相对较稳定,而地下水条件下所形成的管垢稳定性相对较差;同为地表水条件下的管垢,与处于供水管网末端的管段相比,处于前端的管段更为稳定。切换为黄河水源后,3处管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水",地表水区域管段适应期较短,地下水区域管段适应期较长。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水源对北方某市管网铁释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丹江口水库水源调入北方某受水区城市后对管网水质可能造成的影响,开展了初步的模拟管网中试研究。从北方某受水区城市的实际管网中挖取了历史通水水源不同的4个地点的无内衬铸铁管并运输至丹江口中试基地,搭建了4套管网模拟系统,并在水源切换为丹江口水源水后对模拟管网进、出水水质进行了6个月的连续跟踪监测。中试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水的拉森指数在0.5左右,低于该北方受水城市的地表水但高于其地下水,具有微弱的腐蚀性。水源切换后,原通地下水的管道铁释放量最高,呈现"黄水"现象,切换75 d后逐渐达到稳定,"黄水"现象消失;而原通地表水为主的3套管道系统只在水源切换初期铁释放量较高,约30 d后铁释放趋于稳定并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管网水的铁释放量与出水浊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水源切换后伴随总铁释放量的增加,管网出水的pH值、总碱度、总硬度、溶解氧浓度明显降低。不同管道对水源切换响应的差异与其内壁的管垢特征不同有关,长期通地下水的管道内部管垢较薄且无明显分层特征,而长期通地表水的管垢较厚且多呈瘤状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水源切换后突发"黄水"的风险,提出对地下水供水区域管段,采用增加消毒剂用量和溶解氧浓度的方式来控制管垢稳定性的技术措施。试验管道中水流状态为白天循环运行,夜晚静止。结果表明,白天循环运行时,未养护管段切换为黄河水源后,出水总铁和浊度在运行15 d之后降至水质标准的规定限值;养护后管段切换水源后,运行5 d后出水总铁0.3 mg/L,浊度1 NTU。但隔夜浸泡后的出水仍然出现浊度、总铁较大幅度升高的现象,水源切换期间应加大管网末梢用户用水量,促进管网水的更新速率。地下水供水区域管段提前养护2个月,也只能减小"黄水"的程度,并不能杜绝"黄水"现象的发生。因此黄河水仍需与其他源水调配使用,控制拉森指数,以降低水源切换时突发"黄水"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以郑州市现状水力模型为基础,对软件水力追踪和水质模拟功能进行开发及应用,可实现管网水龄计算、余氯衰减模拟、供水区域追踪等功能。建立管网余氯模型,可模拟管网中余氯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情况,可为南水北调通水后管网"黄水"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模拟以及结合研究成果预测水质风险区,可提高应对水质风险能力。同时,可根据管网水中余氯衰减情况和管网末梢的余氯水平,指导水厂加氯量。  相似文献   

5.
北方某市根据河北省和该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来水的水质及对引水工程的影响,进行了地表水厂建设及输配水管网改造。地表水厂采用常规处理和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相组合的处理工艺,实际运行效果良好;在水源切换过程中,采用外调水与本地地下水混合供应的供水方案,有效避免了水源切换过程中的黄水问题。该工程为南水北调地表水厂建设与输配水管网改造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系统介绍了青草沙原水工程通水后相关水厂水源切换的全过程,总结了水源切换下供水管网安全保障技术措施。通过模型计算、加强监测、管道冲洗等技术措施有效保障了水源切换下的管网水质和管网本身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以太原市为例,基于太原市优质地下水、地表水、再生水多种水源并存和市现有自来水网、供热管网、再生水管线等各类供水管网的现状情况,并且利用太原市拥有优质地下水的天然禀赋和城市供热非供暖季闲置的特性,对各水源和各管网的供水能力结合不同水质水的需求量研究,构建适合太原市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即优质地下水供生活,黄河水供工业、再生水供工业和生态等,将多种水源优化配置,分别用各种管网将不同水质的水送入不同用户,并且提出该构想的实现手段,为类似太原市的北方城市供水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源所形成的管网管垢特征不同,因此水源切换时发生"黄水"的风险也不相同。研究了不同供水区域的管垢特征,以进一步分析"黄水"发生的影响因素。地表水厂管网前端管-Y、地表水厂管网末梢管-X管垢相对较为丰富,且多为瘤状垢或瘤状垢连生形成整体连续厚腐蚀层;地下水厂管-H管垢相对较少,且表面薄腐蚀垢层厚几毫米或者不足1 mm。3处管垢的成分各有差异,3个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都较高。在管-X样品和管-Y样品中,并没有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菌种,菌种在文库中的分布较为平均,而在管-H样品中存在一定的优势菌种。在管-Y和管-H样品中检测到与管网腐蚀产物释放相关的微生物种类。  相似文献   

9.
对黄河下游地区某多水源供水城市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中铝含量及其形态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市引黄水库水、山区水库水和地下水这3种水源水中,地下水的总铝含量最低,引黄水库水的最高,其出厂水和管网水中总铝平均含量为0.09 mg/L。溶胶铝为该市饮用水中铝的主要形态,无机单核铝的平均检测值为0.040 mg/L,铝含量及形态分布与水质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蔡新华 《城镇供水》2005,(2):25-26,19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以地下水为水源。2000年7月第二水厂建成通水,城市供水实现了双水源对置供水。由于原第一水厂设施陈旧老化,供水安全可靠性差,结合第二水厂工程的建设,于2000~2001年对第一水厂及原配水管网等实施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南水北调通水后北方受水区城市水源切换引起铁释放的问题,通过阐述管网腐蚀机理,重点从水质条件和水力条件分析了水源切换过程中影响水质稳定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管网管理、管网改造与维护、管网水质调节技术三方面,提出了水源切换引起管网铁释放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实际净水厂不同水处理工艺对水体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净水过程中水质化学稳定性沿程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混凝沉淀会明显降低水体水质的化学稳定性,增强腐蚀倾向,超滤和砂滤对水质化学稳定性影响较小,使用次氯酸钠进行消毒能够略微提高水体水质的化学稳定性。当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2 mg/L时,可实现去除浊度和保持化学稳定性的最佳效果;当碱剂Ca(OH)2投加量为4 mg/L时,能够基本实现水体水质的化学稳定性。结合实际案例发现,通过供水区域调度管理、管网冲洗排放、老旧管网改造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供水水源切换引起的管网水质风险,保障管网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南方某市多水源供水现状,研究了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变化特征,并对该市供水管网水质敏感区进行识别。选取了该市不同水厂供水区域内20个管网采样点2019年3月—2021年3月的余氯、浊度及总铁数据,对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管网水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市供水管网水质整体较好,管网水质敏感区主要集中在供水管网末梢、老旧城区及部分供水分界点,在水源调度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管网水质中浊度与余氯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而水体浊度的增加与管道内壁含铁污染物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深圳梅沙片区供水管网突发黄水现象的成因分析,明确水源切换时水质发生了变化,特别是pH值降低引起的水质化学稳定性下降是该区黄水产生的主要原因。水厂采用投加石灰的方法提高水质化学稳定性,当控制出厂水的pH值为8.0~8.5时,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出厂水的水质化学稳定性,实现水厂内控制管网腐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系统地研究多水源供水管网中余氯随节点水龄的变化规律,运用Microsoft Visual C++编程对某大城市局部供水管网进行供水区域划分,并结合MFC开发系统将每个供水区域以界面形式显示出来。运用EPANET 2计算管网节点水龄值和余氯值,并用实测余氯值进行参数率定。以每一个供水水源为起点、其供水区域内的管网末梢为终点,将每个节点余氯值和水龄值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得到拟合方程,这为进一步应用节点水龄评价管网水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水质安全保障及供水系统的调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后,受水区城市供水保证率提高。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北方某市正在逐步推进自备井区域水源置换工作。该市不同区域自备井水源置换后,碱度、硬度、硝酸盐、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均明显降低,用户水质得到改善,但部分小区在水源置换初期存在浊度和总铁含量升高现象。经管垢取样分析,老旧管道内管垢层厚且疏松,基本以针铁矿为主,稳定性较差,水源置换后管垢中的铁易释放。采用水质差异度指数计算方法,并结合管道现状、新水源消毒剂浓度和用水量调整情况,所确定的"黄水"发生风险级别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自备井模拟水源置换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管龄20年的铸铁管,停滞时间为4 h时出水浊度和总铁的增加量需3个月才可趋于稳定并达标,管垢内的主要成分在508 d试验期间基本与初始相同,稳定性无提高,当水质变化时有再次发生"黄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西江引水工程建成后,西江水源将全面置换广州市西北部石门、江村和西村水厂的原有水源.优质的西江水入穗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供水水质将得到全面提升.为确保西江水源置换管网水质安全,通过管网水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优化出厂水关键水质指标、建立立体化监测网络、强化管网保障措施和完善管网水质应急预案等,构建了西江水源置换管网水质保障体系,确保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水源置换(置换水量为242×104 m3/d)在复杂的供水管网中成功完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监测输水管线的水质参数变化和计算Langelier饱和指数(IL)、Ryznar稳定指数(IR)和Larson 比率(LR),探讨地表水对长期输送地下水的西宁市区管网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初步探究得知,目前地表水对管网原有的平衡没有造成明显的破坏,但是加强了管网水的腐蚀倾向,若地表水厂供水量增大,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开展了不同水源、不同水质的供水管网的余氯检测工作,分析了管网余氯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沿供水干线水流方向的余氯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局部管段有所升高;供水干线在冬夏两季的余氯衰减规律基本相同,混合水供水干线的余氯衰减速率最快,其次是地下水供水干线,余氯衰减速率最慢的是地表水供水干线.  相似文献   

20.
正11月1日,北京市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北京段工程停水检修,工期预计8个月,在此期间,南水北调水源切换为密云水库水。针对供水水源变化,为了确保首都供水安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提前入手,制定保障方案预案,强化供水科学调度,加强水质全流程监控,确保水源切换期间广大市民用水无忧。精心制定保障方案。集团党委高度重视,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南水北调干线检修期间供水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综合计划协调、供水调度及工艺水质、管网安全及客户服务等保障小组,全面协调指挥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在南水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