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特别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引起了激烈的冲突,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地域性特征与设计方法趋同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探讨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入了"历史性"、"效果历史"等哲学观念,剖析了"崇洋"和"崇古"两种错误做法,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域融合",创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
哲学通论》作为一部专著性教材,其总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提出、论证和破解,蕴含着"历史的内涵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这主要体现在《哲学通论》对哲学原理教科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历史的反思与批判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中。《哲学通论》所彰显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哲学史观为核心理念,融通"中外哲学史",容涵"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史论结合"等方法论原则的内涵逻辑。沿着《哲学通论》所开辟的哲学理论空间和思想道路,在新时代,我们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方法论原则,张扬和彰显哲学创新的主体自我意识,才能在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中推动哲学理念创新,继而推动"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新时代中国哲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
在现代科学和哲学的理论深处,描述问题使作为其前提的规定全面凸显。而大数据基础上的创构,则使在先规定的研究居于优先地位。作为人类为认识对象所作的关于量和质、方式、方法和模式等的规范性设定,规定成了哲学研究至关重要的内容。在语言学和哲学中,"规定主义"和"描述主义"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语言学中的规定主义致思,反映了语言的生命就是语言的使用。在信息文明时代,语法的变异甚至成了网络语言的标志性特征。现代科学中的规定问题集中凸显在量子力学中,它表明关于自然的科学理论只是对它的描述,从而描述的规定基础问题典型地表现在当代自然科学前沿。而在当代哲学前沿,由于涉及对象的内容,约定论和预设理论研究事实上转向规定问题的哲学研究。由于所有理论基石都具有规定的性质,规定研究将涉及规则和规律的共同哲学基础。关于规定问题的哲学分析表明,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开启的信息文明的到来,关于规定的反思日益凸显,规定论研究呼之欲出。规定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规定的形成、规定的性质、规定的发展和层次、规定的合理性和合理化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7)
"视域融合"是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著名理论之一,是现在各个学科学者研究的重要理论,但结合此理论和翻译的研究较少,很多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脱离了具体的文本研究;"视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译者翻译的实质,译者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由译者的文化意识、历史意识以及情感意识决定,本文旨在从译者的历史视域融合、文化视域融合和情感视域融合三个方面对《金锁记》的英译本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0)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在这两个文本时期的资本主义批判并没有出现如阿尔堵塞所阐述的"认识论断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解经历了从人本学视域到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转变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首先比较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工程索赔内涵的定义;提出了索赔关系理论,即由合同与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在合同有效期内所产生的索赔权利义务关系,并且由索赔主体、索赔客体与索赔权三个方面构成。最后从工程索赔的客观性与相对性两个方面的特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3)
2018年8月,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冯燕芳副教授的《多维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阐释、评价与反思》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历史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几个角度来研究不同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阐释和理论建构。《多维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阐释、评价与反思》内容丰富,线索明晰,具有批判意识,并提出"创造性阅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阅读方式,是极具推广意义的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4)
在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中,道德责任是一个关键概念。人们通常认为,道德责任依赖于自由:只有人是自由的,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才负有道德责任。但是,从决定论的观点看,人不是自由的。这样便产生一个重大的道德理论问题:自由(以及道德责任)与决定论是不是相容的?一些哲学家主张自由与决定论是相容的,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后者的观点通常被称为"自由论"。自由论为"不相容论"提供了经典论证,并且深入地探讨了自由与道德责任的关系。但是分析和批评表明,自由论的观点和论证存在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
张一兵认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还没有真正解决政治经济学的深层问题,那些问题要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才得到解决。但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得出的货币是各种生产关系这一认识,包含着他对李嘉图切合事物的认识方法的批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都将各种生产关系视为"圆环"。《资本论》的构成原理是一个圆环体系,而那种圆环的最初论证便是价值形态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将货币规定为形成圆环的各种生产关系,意味着马克思在那里已经开始提出了价值形态论的问题。《资本论》既不是以价值形态论为中心,也不是以交换过程论为中心,而是具有由①价值形态论→②商品拜物教→③交换过程论这三种观点的对称性重复移动构成圆环的构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3)
对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不能只是将其作为资本主义研究与批判的理论副产品,或者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文艺观念的补充性内容来看待。就理论视域而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均存在着内在逻辑上的关联。三大理论视域各自都为艺术生产研究拓展出新的致思维度和理论空间,带来丰富多样的理论言说内容,同时又内在贯通、同构共存,共同组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整体。分别来看,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侧重解决的是艺术生产论的研究方法问题,政治经济学视域主要涉及的是艺术生产论的抽象理论建构和具体历史内容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视域则主要关注的是艺术生产的价值和理想及其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体现于理论和实践的诸多方面:首先,它为艺术研究特别是当代艺术生产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其次,马克思在"生产一般"概念下对生产本体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对于艺术生产本体的理论建构具有奠基意义;再次,马克思将艺术生产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联系起来的思想及其两种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理论、现代艺术生产以及文艺家身份的两重性等等的思想和论述,都对当代艺术生产实践和研究有理论指导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