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  梁琦 《华中建筑》2012,(11):114-117
武当山道教建筑代表了明代建筑的最高水平,其重要建筑多具有独特的导引空间。分析其导引空间特征,有利于加深对古道教建筑的了解,并可为当代建筑与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武当山道教建筑导引空间的突出特点,在于充分结合其间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因山就势,体现"道法自然"的意境,并达到引导、突出主体建筑空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传统幼儿园愈发缺乏活动空间,无法满足幼儿间的交流,不适应现代幼儿教育。通过对清远一幼儿园实例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幼儿园空间对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并针对岭南地区的幼儿成长空间体验设计提出"幼儿主体""开发渗透""游戏探索""亲近自然"四大原则,促进幼儿园从"育人空间"到"空间育人"演进,为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何彦刚 《华中建筑》2022,40(1):90-94
"视觉遮蔽"现象是空间实践中的一类重要现象,并与"奥""幽邃""深奥""深邃"等空间美学概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该文从空间操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个当代建筑案例的图解分析,揭示了形成"视觉遮蔽"现象的另一种空间操作范式——"错位或转向"的洞口关系,及其背后的身体作用机制.同时,揭示"洞口"作为重要空间操作要素的存在及其在塑造空间体验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明代湖北武当山太和宫所属的总体空间,可划分为天国、天城、天宫三大区域;其中"一天门"以上,为"天国"范围;朝圣门以内,为"天城"范围;紫金城以内,为太和宫的"天宫"范围;紫金城南天门外至山门之间对称的封闭空间,为"天宫"的前导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0)
由电脑显示屏所展现的空间,对于传统的空间概念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这一空间被称为"第三空间"。文章通过对利用"组合空间""反空间""连续空间"和"回旋空间"这些逻辑表现手法的分析,阐述了"第三空间"是一种新的创意形式与风格的出现,它既发展和丰富了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技法,又拓展了一个审美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游赏路径带给人差异的空间秩序和视觉景观,影响了空间意象和审美体验。研读明代武当山游记作品,根据景点记载频率总结文人游山路径,发现文人游览活动总体行程遵循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整体空间秩序的引导,但不以祀神进香为目的而多走东、西涧道以山水风景为审美对象;结合基础设施和游览服务记载,思考武当山历史游径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近期,湖北省武当山消防大队将第一个新型玻璃钢灭火器专用箱安放在了紫霄宫内。这是该大队今年实施"科技保平安"策略以来,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做的一件大事,有效解决了武当山每年投资更换腐烂灭火器专用箱的技术难题。武当山海拔1612米,长年大雾缠绕,湿气较大,传统铁皮式灭火器箱因受潮生锈腐烂,对箱内灭火器腐蚀性较大。为保护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群,武当山消防大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多维度挖掘其空间特征有助于促进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基于对"城市人"理论的理解,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梳理、实地访谈和踏勘,从特定的"人""时""空""事"4个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提炼出特定"时""空"下影响研究对象的主要文化基因及其内在特性,归纳出"典型人居"在空间上表现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分析了"典型人居"与"典型城市人"的匹配。"城市人"理论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武当山是中国重要的道教圣地,园林营建活动历史悠久、空间广袤、建造技术精湛,达到了皇家所要求的宏伟、威严和道教所追求的玄妙、超然,是人文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本文通过对世界遗产武当山文化景观的概述,认为武当山是人类文化的见证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典范,也是我们建设山地人居环境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0.
潘晖  华一唯  曹婷 《建筑技艺》2021,27(4):90-93
瑞士建筑师瓦勒里欧·奥尔加蒂建筑作品中神秘的空间氛围、纪念性的形式体量与其独特的建筑理念以及结构层面的创新密切相关.基于其无参照建筑设计理念,结合案例分别从"秩序""一体性""矛盾性""崭新性""建造""空间体验"及"意义构建"的层面,诠释结构在承重作用之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新时期乡村空间多样化和多功能重构趋势,分析了传统"宅田二元"乡村空间布局模式的不适应性,探讨了"多元复合"的美丽宜居乡村空间布局模式,指出在乡村空间要素上,除传统"宅"和"田"之外,还应将"水""林""产""游"纳入其中;在组织方式上,应注重乡村空间的多元、连续、系统、丰富性。并以江苏省涟水县大东镇瓦滩村为例,对上述模式予以实践,为美丽宜居的乡村空间规划布局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指出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的环境空间充分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研究其空间特色,对新的历史时期四川传统城镇的发展与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面""线""点"状空间入手,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布局、街巷与水系空间和名镇古建筑的特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白雪 《城市住宅》2021,28(4):96-99
滨河区域占据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滨河空间在保证水利工程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也被寄予修复滨河生态、带动土地升值、提升人居环境的期望.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良性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城市滨河空间的诉求,提出"安全、生态夯基础""特色、合作创价值""风貌、功能塑情怀"3个方面的设计思路.比较开封护城河与新乡凤泉湖项目中景观主导滨河建设的实践情况,通过强调景观专业"后来居上"意识的重要性,推动多专业合作模式优化,为城市滨河空间探寻更健康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石渠记》中关于景观的描述,分析石渠的景观特色,将其归纳总结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分别分析构成石渠的五个景观元素——"石""渠""泓""潭""渴",并分析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石""渠"构成主体场所空间,"泓""潭"是针对主体进行的近处设景,"渴"是远处设景,以上各元素使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感知。结合视觉、听觉、触觉营造主体空间,分别通过设置近处、远处景观和预设场景的方法营造清邃奇丽的可观可游可憩空间。  相似文献   

15.
植物感知和价值认知是植景设计的基础。构建植物感知指标体系和价值认知结构方程模型,采用问卷和访谈法,对公众植物感知影响因子及价值认知进行研究。感知影响因子分析可知:植物感知影响因子可分为生命、美学、空间、文化4个公因子;影响因子因感知主体年龄属性不同存在局部差异。价值认知模型分析可知:美学、文化和空间特质对植物价值认知具有正向作用,且效用依次降低;观测变量中,美学特质中"枝叶""花果""声音""质感",空间特质中"顶层空间"和"水平空间",文化特质中"文化象征"和"文化意境"对价值认知影响较大。植景设计应在合理范围内以美学特质为主导,同时推敲空间界面,从植景到植境的升华,并弥补公众对植物生命属性认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全民健身路径是疫情防控背景下最主要的大众健身空间类型。基于北京展览馆路街道记录在册的55个全民健身路径调研,当代全民健身路径存在"被遗忘""被冷落""被错用"等运营、规划和设计问题。通过"提升运营维护""统筹周边资源""细化空间设计"能解决上述问题,并为全民健身空间未来的提升和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网师园是江南私家园林中"宅园一体"的典范,以布局精巧和结构紧凑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园虽小,游人置身其中不仅不会有拥堵沉闷之感,反觉景中有景,园外有园,畅游怡神,意境深远.文章基于分析网师园这种"小中见大"效果的营造手法,将从"空间对比""空间层次""空间转折""空间序列"等角度展开探讨,试图解读网师园在营造中利用有限空间创造丰富多变的园林景观的造园艺术,总结出"小中见大"的普遍性规律,以期为现代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湖北省武当山古建筑群为例,基于武当山官式建筑群的测绘成果,对太和宫古建筑群空间组合,皇经堂的建筑单体形式、建筑材料与构造节点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明清时代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的关系及其交互影响的可能性。文章揭示了工匠在材料选择与构造节点上的差异,在空间与功能组合上的异同,并对当今建筑设计的多元化融合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青年群体过渡阶段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并对现阶段"SOHO""LOFT""SOLO"三种针对青年群体的居住空间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针对青年群体过渡性居住空间的设计策略:即基于生活需求的空间尺度小型化策略、空间利用高效化策略和空间灵活的适应性策略;基于交往需求和隐私需求的合理空间层次策略、增加交往空间策略;基于审美需求的空间细部个性化策略、发展定制式精装修住宅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位于北京中心区域、用地局促的景山学校中,将曾经黑暗、封闭的书库改建成新的学校图书馆,并引入"光""风""绿"等自然元素,创造出被书籍环绕的"庭园"空间,在提升藏书量和丰富阅读空间的同时,扩展出当代校园所需的学习共享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