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对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土体进行固结沉降分析,考虑土层的特性,根据计算结果预测了土体各个区域的竖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分析了地基周围土体的受力特点,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治措施,从而确保建筑物及其周边建筑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在预压堆载过程中,滩涂地基总沉降、差异沉降、水平位移、固结度等指标变化,以及最终固结度是否满足相关要求,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为研究堆载预压对此类地基的作用过程以及处理效果,通过对宁德市某大道工程堆载预压全程的地基沉降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地基最终固结度进行推算,得出:地基堆载预压过程中,深层分层沉降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且在某一载荷下发生显著沉降;地基邻水侧深层土无水平位移,中上层土横向位移较大,而无水侧土体各层均存在水平位移;预压过程地基存在以不排水为主伴随剪胀的状态,随预压时间增长,土体完成结构重排固结,并逐渐转化为排水为主的状态。同时,双曲线法适合用于推算滩涂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拟合度极高。  相似文献   

3.
建筑地基沉降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丽惠  张淑坤 《山西建筑》2007,33(12):112-114
通过运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对建筑地基的沉降与水平位移进行了分析,并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地基沉降稳定的处理建议和方法,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ADINA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软件的平面应变模块,对研究区域的成层地基土在常规水位下的一维固结沉降与在异常超高水位下的地基土体的变形进行对比研究;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结构变形破坏后的现场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在数值计算中,对地下水浮力采用以基础底压力的形式向上加载到基础底面,并与上部结构的自重荷载相向作用于地基土体结构。  相似文献   

5.
张亚为 《山西建筑》2014,(20):94-95
对软土地基上的拟建堆土工程进行了有限元计算,探讨了当堆土高度较高时引起周边土体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并通过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分析堆土引起的沉降固结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得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根据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机场场道软土地基处理现场监测及检测结果,对机场场道堆载预压加固施工全过程中地基土体的孔压变化、地表和分层沉降、地表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堆载预压能较好促进场道地基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提升土体固结度,并能提前大幅消除软基沉降量,减少了工后沉降的风险。研究有效地验证了堆载预压技术的处理效果,能较好地指导软土地基施工,并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7.
真空管井复合降水加快了渗流速度从而使土体固结沉降加快,有效减少土层含水量;同时,真空管井复合降水对地下结构受力也较为有利。论文以广州南沙某基坑工程为依托,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土体固结沉降、地下结构变形等方面分析,并将真空管井降水和常规管井降水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真空降水使土体产生的固结沉降比常规管井降水的大;且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扩宽工程日益增多,然而针对海域公路这一特殊工况下道路扩宽的报道及研究尚少。本文以海域公路拓宽为背景,结合数值分析,研究了原有路堤和拓宽路堤的沉降变形规律,并在原有地基不同固结度条件下的新路堤拼宽变形及稳定予以分析,结果表明:地基沉降和水平位移主要发生在软土浅层,新路堤下土体侧向位移均向外侧,地基土的侧向挤出是导致原有路堤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原因;在拓宽荷载作用下,在新旧路堤结合面及其附近会产生过大的剪应力,同时地基内超静孔压分布表明路堤结合部的稳定性最差;原有地基的固结情况对拼宽路段的工后沉降及边坡稳定影响较大,但当固结度达到95%后其影响降低,建议原有地基固结度达到95%时进行道路拼宽作业。  相似文献   

9.
姚仰平等提出的统一硬化模型(UH模型)能够合理考虑土的复杂应力路径和应力历史对土体变形和强度的影响,它不仅能够描述正常固结土的特性,而且能够描述超固结土的硬化、软化、剪缩和剪胀等应力应变特性。通过在UH模型有限元程序中引入初始超固结比OCR,将OCR作为一个控制参数,采用该有限元程序对具有不同OCR地基土层的路堤软基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了与应用修正剑桥模型(MCC模型)计算的软基土体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地基表面点沉降量、竖向位置结点的水平位移的不同,得到了地基土体沉降变形规律,并与工程实测数据做了对比,说明了UH模型在分析实际路堤软基工程方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席宁中  于海成 《建筑科学》2012,(Z1):215-219
结合山东某港口大面积吹填软土地基处理实践,阐述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施工相关监测和检测内容及其基本操作方法;分析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施工过程中土体表面沉降、分层沉降、深层水平位移以及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表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具有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的双重加固特征,堆载能加速软土地基的固结变形,但在堆荷较小情况下,被加固土体总体仍表现为土体向加固区中心位移的收缩固结变形特征。从工后现场原位测试及试样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可以看出,淤泥土层加固后含水量、孔隙比均有大幅减小,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得到较大改善,土体强度增长幅度可达100%~300%。说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应用于处理大面积吹填软土地基是成功可行的,其加固效果明显,有效影响范围可达排水板深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考虑土的非线性和基坑分步开挖原则,以郑州楷林大厦深基坑为例,按照实际基坑开挖与支护的施工步骤,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得到支护结构与土体随基坑开挖过程的变形规律及影响因素:支护桩水平位移最大点在基坑中上部,预应力锚杆对限制基坑壁的侧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坑支护桩后主动区域受扰动最大的土层在桩体深度以下,支护结构入土深度加大,可有效控制土体向坑内流动;基坑外侧地表沉降呈现抛物线形状,在距离支护结构约1.5倍开挖深度处出现沉降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侧向位移是地基沉降产生的原因之一。路基沉降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很好地建立了侧向位移和沉降的相关关系,对不同路堤填筑高度和不同孔隙比的地基,给出由侧向位移引起沉降的修正系数。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由有限元分析结果给出的修正系数有很好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某深基坑工程的监测分析与变形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某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建筑物沉降、立柱沉降和支撑轴力的监测,探讨了水平位移、沉降与内力等变化规律,深入研究了水平位移的变形特性。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基坑的水平位移随开挖时间的渐变过程近似分段抛物线型;周边建筑物沉降随开挖时间的递增而增大,增长速度前慢后快;深层水平位移大小及分布与基坑开挖深度、支护结构体刚度、支撑刚度、地质状况、地面超载等因素有关。由监测结果可知,该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案合理,效果良好,满足了设计和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试验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顶端水平位移、顶端沉降、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探讨了水平位移、沉降的变化规律与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基坑的顶端水平位移随开挖时间的渐变过程近似成分段抛物线型;顶端沉降随开挖时间的递增而增大,增长速度前慢后快;深层水平位移大小及分布与基坑开挖深度、支护结构等因素有关。由监测结果可知,该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变形控制设计方案合理,效果良好,满足了设计和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马鹏飞 《工程机械》1998,29(5):15-17
塔式起重机水平吊臂双吊点位置对吊臂在工作工况的应力分布、位移均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采用SUMT优化方法,吊臂简化为杵架结构,结构计算采用了ADINA分析软件,用拟合二次抛物线构造目标函数,求得以吊点的最优位置。  相似文献   

16.
双排围护桩支护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深基坑支护形式,在理论研究上尚不成熟,目前尚无统一的设计计算方法。在排距、桩体刚度、桩间土性质、被动区土性质改变的情况下,结构的变形和受力相应的变化目前研究很少,且大多局限在二维分析计算中,对于空间门架式结构的双排围护桩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本文应用大型有限元程序ADINA,模拟上述不同工况,得出结构的三维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为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量化的依据。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得出ADINA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工程实际,计算结果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7.
含软弱夹层边坡的地震时程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动力响应时程分析原理,结合西部某含软弱夹层风化岩质边坡工程实例,借助AD INA有限元程序采用以下方法分析边坡地震动力响应:首先进行静力有限元分析,确立初始应力场,然后输入地震波,研究位移、应力、和加速度的动力响应结果。研究表明:软夹层对边坡动力特性影响显著,计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CFG桩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工期短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地基处理中,而CFG桩在高铁地基中的应用仅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以哈大高铁北沙河特大桥小里程端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地基土为冻土和非冻土的情况下改变CFG桩体参数及路基高度,以有限元软件ADINA对地基进行多次模拟,得出各参数的改变与地基沉降的关系,对CFG桩复合地基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