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维江  张鹏程  李娟  马轶 《人民黄河》2012,(10):100-102
从土壤水资源的特性出发,定义了土壤水资源及土壤水资源潜力的概念,运用四水转化等理论提出土壤水资源的评价方法。结合黄土高原地区好水川流域实际,计算了研究区的土壤水资源及其潜力状况。根据好水川流域土壤水资源及土壤水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提出了该流域生态恢复的措施: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保障流域下游水源供给,进一步筛选出适宜于当地的林草植被品种,深入库坝功能转化基础研究、减少库面水蒸发损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分析陕西省粮食增产的原因、粮食生产的规律和黄河流域的粮食生产水平为依据,提出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大幅度的提高粮食亩产是困难的,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扩大基本农田,在粮食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前提下,退耕还林还牧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3.
礼泉县南坊乡东桥村在当地技术业务部门指导下,坚持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粮食总产量为突破口,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苹果林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全村累计兴修水平梯田722亩,治理坡耕地450亩,林草覆盖率达67.9%。目前农、林、牧业占地分别为36%,41%、23%,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全村人均基本农田2.5亩、苹果林1.6亩、用材林1.3亩、草1.3  相似文献   

4.
子长县位于延安市北部,总面积2395平方公里,辖8镇5乡,总人口22.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6万人。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水资源贫乏,水利工程较少,严重制约着全县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秀美山川工程的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林草面积逐年增多,粮食耕种面积逐年减少,这就给全县发展农业生产带来新的矛盾。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就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多种经营。围绕农业产业开发,县上提出了…  相似文献   

5.
黄河上中游退耕还林还草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答相  蒋得江 《人民黄河》2001,23(11):29-30
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理,以正反两方面的例证为依据,分析了黄河小中游退耕还林还草的意义与作用。批出:坡耕地水土流失是黄河洪涝灾害的隐因;退耕还林还草是实现秀美山川的有效措施。依据资源水利的新思路,针对黄河上中游地区面临的实际问题,探讨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宜采取的措施。具体建议:要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始终坚持综合治理,注意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2003年1月4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指出,2003年中国水利争取启动实施3项新“亮点”工程。一是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以淤地坝为重点的坝系工程建设可以有效拦截泥沙、淤地种粮,为封育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这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的结合点,要作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和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抓紧抓好。要抓紧制定工程规划,落实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二是牧区水利建设。目前,由于超载过牧、滥垦滥伐,草原沙化、退化严…  相似文献   

7.
山区、牧区农村居民以柴草作为生活主要燃料是林草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如何解决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来源,关系到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黄德胜 《人民长江》2002,33(7):38-39,51
陕西省安康市地处汉江流域中上游,秦巴变质岩水土流失区,沟深坡陡,且坡耕地多,零星分散,水土流失严重,致使环境脆弱,灾害频繁,经济贫困,针对坡耕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总结当地治理和开发坡耕地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结合当地实际的治理和开发意见,兴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大搞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草),加快移民造林,开发旅游业等,最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斡宁 《人民长江》1999,30(8):17-17,19
重庆市万州区天城管委会所辖16个乡镇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区内多25°以上的坡耕地。天城林业局对25°以上坡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些乡镇25°以上坡地占有较大比重,实施退耕将遇到诸多问题,如农民吃饭问题,地方财政税收问题,退耕还林启动资金问题。因此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退耕还林意义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分期分批实施退耕还林;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将退耕还林与生态林业工程和坡改梯工程相结合;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等。  相似文献   

10.
张家口市地处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差,坡耕地较多,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严重。通过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退耕还林还草、蓄水保土耕作、修建小型水利配套工程,对坡耕地进行科学治理,是遏制水土流失、沙尘源的根本有效措施。强化管理、科技支撑、监督执法、创新机制是搞好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土高塬多沙粗沙区涉及较多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几条典型小流域和现有治理模式的调查分析,初步确定了多少粗沙区两个主要侵蚀类型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组合方案。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1副区和第2副区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占总措施面积的百分比:水平梯田18%-25%,人工造林45%-55%,人工种草20%-25%,坝地5.5%-7.5%,水地0.5%-2.7%,黄土高塬沟壑区北部和南部则分别为基本农田38%-50%、25%-38%,水保林43%-53%、33%-43%,经济林4%-15%、15%-25%,种草2%-6%、6%-20%.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发育红壤坡地侵蚀产沙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野外试验观测小区进行数年天然降雨观测的基础上,借助于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花岗岩发育红壤坡地的三种不同试验小区的水土流失过程与规律以及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实际影响作一些探讨.试验实测资料表明农耕小区与光板小区的产流产沙结果较为接近,产流比牧草小区大数倍至数十倍,侵蚀产沙大到数百倍,而且随雨强增加其相差更加悬殊.雨强与降雨能量是影响农耕地与光板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但对牧草小区影响不大,牧草对增加土壤入渗、增强土壤抗蚀性、防止雨滴溅蚀有极其显著作用与效益.最后本文简述了对坡地改良与利用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覆盖对洞庭湖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将洞庭湖各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对其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荒山地、林地为洞庭湖流域水土流失影响的第一类因素,影响最大;非农业用地、草地为洞庭湖流域水土流失影响的第二类因素,影响居中;滩涂用地、园地、水域为洞庭湖流域水土流失影响的第三类因素,影响最小.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对洞庭湖流域水土流失影响的排序为耕地、荒山地、林地、草地、非农业用地、园地、水域、滩涂用地.论文旨在为洞庭湖流域水土流失及洞庭湖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次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区主要地类坡面水沙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降雨因素与产流产沙过程的关系,并对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机理做了有益探讨。结果表明,降雨因素是影响径流和产沙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各地类小区产流产沙过程线均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波动趋势,产沙过程较产流过程波动更为剧烈,在植被覆度较低的黄土丘陵区,降雨强度是产流产沙的主控因子。不同地类的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变化,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强而增加,随着植物被覆度的增加,由于林草植被措施具有蓄水固土作用,减沙效益显著,降雨的影响相对降低。因此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解决水土流失、恢复黄土高原良性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对陕北退耕还林还草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陕北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标是山上绿、河水清、农民富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基本农田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森林是屏障,这三者是建设秀美山川的主体,缺一不可。陕北的林草问题是一个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必须要有能稳定解决群众吃粮问题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解决群众用钱问题的果林基地作支撑,退耕还林才可能实现,应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向不动摇。陕北治理水土流失要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梁峁、山坡、沟道兼治,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一起上,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加快治理速度。陕北干旱少雨,应坚持工程造林为主,同时要加强水利建设,解决林草的抗旱灌水问题,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黄土高原中部的油河流域为例,利用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分析了1977年以来的讷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年径流深度、年侵蚀模数、汛期径流深度、汛期侵蚀模数和枯季径流深度为水土流失过程参数,通过基于流域降水与水土流失过程各参数的统计回归模拟分析,区分出了降水和土地利用等地表属性变化分别导致的流域水土流失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认为:1980年以来,流域水土流失明显趋缓,以10年为尺度得出的平均值,径流深度减少了32.75mm,侵蚀模数减少了778t/km2.水土流失的变化主要是由地表属性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变化的贡献很小.耕地面积变化和地表属性变化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坡耕地改梯田的农田水利建设可能是导致水土流失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黄土坡耕地弃耕后土壤入渗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十分严重,退耕还林是我国在黄土高原推行的水土保持政策。研究弃耕前后土壤入渗的差异,不仅可以为黄土高原实施退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还可以为退化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坡耕地弃耕后不同年限的土壤初始入渗的变化规律,分别采用四种处理方法(保留地上草被,除去地上草被,除去结皮,翻耕)对弃耕地进行处理,得出初始入渗过程中,弃耕地入渗能力随年限逐渐恢复;撂荒一、两年的弃耕地受结皮减渗作用影响大;随着弃耕时间的增长,生物结皮减渗作用开始小于地上草被的增渗作用;撂荒12年时,结皮和地上草被都开始起到增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对公开的土地利用数据集精度评价的基础上,选用较高精度的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所300 m土地利用数据(简称TPDC_LUCC),采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和变化率等指标,分析青藏高原1992—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数据集及社会经济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归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公开数据集中,TPDC_LUCC数据集序列最长,精度最高,尤其是对耕地、城镇用地及水体分类精度较好;欧洲航天局300 m 土地利用数据(ESA_LUCC)对草地的分类精度最高,耕地精度最差;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30 m土地利用数据(CASearth_LUCC)对冰川和城镇用地的分类较准确,未利用土地误差较大;②青藏高原草地分布最广,多年平均占比约70.02%,其次是沙地、裸地等未利用土地,约占15.81%;城镇用地扩张较快,1992—2005年、2005—2015年两期增长率分别是2.34%、4.69%;1992—2015年,青藏高原未利用土地的9.14%转为草地,灌丛和耕地的3.27%转为林地,冰川的5.5%转为水体;③1992—2018年,青藏高原平均气温上升了1.17 ℃,降水和气温增加,是东部区域草地、灌丛、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气温明显上升致使西北部冰川融化,城市化促使城镇用地增加、耕地减少,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对青藏高原草地、林地的恢复有显著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灿  曾和平 《人民长江》2018,49(17):39-44
长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基于1982年和2016年龙川江流域遥感影像及地理信息软件,将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成9类,即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人工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水田、旱地、水域和居民区。基于Arcmap10. 1软件的分类统计功能,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时空动态变化、动态度变化以及面积转移矩阵四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为主。1982~2016年,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以及旱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面积减少最多的是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人工林、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水田、水域和居民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但是水域面积增加不多。动态度最大的是人工林,其变化幅度也是最大,面积大幅增加;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和水域的动态度最小,其增幅也不大。研究成果对该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通过防止土地沙漠化 ,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发挥林、草永久性屏障作用。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饲草料基地 ,实现牧民完全定居。对荒漠草场禁止放牧 ,实行封山育林。大面积种植林草 ,既改善生态环境 ,又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