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日本建筑入口空间场所性的表达源于“禅宗”哲学的文化传统。注重内外交流的建筑空间语汇在当代日本建筑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拓展。入口空间可识别性场所的营造使建筑具有“可进入性”和丰富的情感化特征,有利于城市步行空间的复兴和城市公共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空间”这一概念在现代日本建筑师中的发展历程:在最初被引入日本之后,在其意识形态框架影响下,这一概念成为日本建筑师思考建筑的有效工具.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1)可以说“空间”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建筑话语.2)丹下健三(及其弟子)在其建筑设计及思想中首先大量使用了这一概念.这也让他们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得以同时在日本和国际上确立了日本建筑生产及话语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大岛正 《建筑师》2020,6(6):5-12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日本建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如何在国际背景中演变的?日本建筑是 否仅仅根据其建筑师和建造商的国籍身份、语言或种族来定义?日本建筑是否可以通过对日本地域的特殊性和日 本文化的独特感性来定义?换而言之,日本建筑是由其设计师和创作者,还是由它们所建造的土地来定义的?它 是一种可以超越国界的建筑风格吗?或者更简明地说,从古至今在日本本土建造的所有建筑物构成了日本建筑全 貌吗?日本建筑的形象,是否终究暧昧不明,只能是一种深藏在内里的暗默? ? ? 对于这些问题,确实给不出唯一的答案,但也许我们可以通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增多的表达和观点来一 窥究竟。这些表达和观点不仅来自日本本土,也包括来自海外的各种物理介质与精神感知。作为场所表达的世界 博览会以及各类展览、出版物、建筑作品等这些媒介和节点都清晰地勾勒出了日本建筑的思想、表现与变化不息。 ? ? 本文通过有关日本建筑的国际博览会、出版物和展览中的“初期认知”,建筑师中的“赋予影响和灵感的星座”, 日本、意大利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建筑与乌托邦”概念以及“当代轨迹”等主题,对日本建筑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浅析“弱建筑”设计理念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在环境、人与建筑之间以人的活动导向为主、协调于自然从而弱化建筑的“弱建筑”设计理念,以“弱建筑”发展最为深入的日本建筑设计作品分析了“弱建筑”的主要特点:临时性、轻盈性、消隐性以及空间嗳昧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阅读有关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及其作品和理论的文章、访谈录以及他本人的论文,总结了他在建筑中实践用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传统建筑,重点从利用光的设计对空间特质进行营造,从传统建筑精神场所的构建角度入手,尝试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7.
赵浩洋  韩雨菲 《城市建筑》2023,(13):169-172
“天柱”是矶崎新在第一手法主义时期常用的建筑形式,“树”与“林”的有机形式是矶崎新在21世纪初进行的探索。从“天柱”到“树”的演变过程体现出矶崎新建筑创作中的手法延续性,同时表现了矶崎新融合日本传统和时代特性的折衷理念。因此,文章从日本文化中的“神柱”出发,分别梳理矶崎新以“天柱”到“树”为手法创作的建筑作品,以此探索矶崎新在六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8.
肖馺 《建筑学报》2023,(3):117-121
借用罗兰·巴特的“文本”视角,围绕1960年出版的《桂离宫:日本建筑的传统与创新》及其相关书籍写作,将它们视为关于桂离宫的“文本”,结合创作语境、图像呈现、文章评述进行细读。在这一过程中,关于日本桂离宫的写作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所重构的“作品”:通过图像和写作“符号”,对日本桂离宫进行了一系列的印象重构。其目的并非在于完整地反映建筑的原貌,而是通过“能指”的形式表达,建构适用于现代主义语境范畴的“所指”内涵,创作出现代主义审美视角下的开放式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9.
体育公园的复合化趋势促使其突破原有空间界面而不断增强内外空间的互动交流,场馆与空间景观也从原来的独立空间要素发展为体育公园场所精神统一的载体。文章针对当前体育公园场所营造中存在的场馆尺度缺乏协调性、建筑景观缺少互动性、场所文脉缺乏在地性、运动空间场所感缺乏等问题,结合实际案例从场馆体量消隐、景观建筑衔接、场所文脉衍生、空间场所感营造四个角度提出当代体育公园建筑与景观“交互”设计策略,探讨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突破空间边界的场所营造思路、趋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在建筑品质足够高且数量饱和的背景下,日本建筑产业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从"盒子产业"转向"场所产业"。文章通过多个代表性案例的研究,阐明了这场变革的发展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进程中,旧建筑的拆除与更新长久以来都是具有争议的话题.旧建筑所带来的场所精神往往随着拆除而消失殆尽,这给城市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通过比对中国与日本等国家在对待新旧建筑上的不同态度,探讨了建筑在耐久性、纪念性上的矛盾以及在现代技术背景下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探求“场所精神”的一次实践──北大科技发展中心方案设计构思刘淼“场所”(place)和“空间”(space)这两个词表达的含义似乎十分相近,但在建筑艺术领域中,却绝不能相互代替,因为“场所”具有“精神”。正是“场所精神”使生长在某种特定环境之中的建筑...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进程中,旧建筑的拆除与更新长久以来都是具有争议的话题.旧建筑所带来的场所精神往往随着拆除而消失殆尽,这给城市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通过比对中国与日本等国家在对待新旧建筑上的不同态度,探讨了建筑在耐久性、纪念性上的矛盾以及在现代技术背景下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任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的原广司先生是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师,在日本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作品“田崎美术馆”荣获1987年度日本建筑学会学会奖。“大和国际”是他在调查研究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集落后的又一新作。该作品曾引起日本建筑界及社会的关注,褒贬不一。本刊将原先生有关集落的文章及“大和国际”一并转载,以飨读者。同时还刊载了杨鹰同志对“大和国际”的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5.
马宏 《山西建筑》2011,37(2):26-27
通过对日本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的理解,展示出现代设计理念,探讨了其独一无二的精神和手法,进而创造出透明与轻快的新型建筑,真正让建筑成为一个由管和板材构造而成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
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罗伯特·诺伯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LOLI”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了“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相似文献   

17.
张轶伟 《时代建筑》2022,(4):100-107
如恩设计研究室主持设计的有熊酒店于2021年在深圳南头古城落成,成为该片区城中村与历史街区混合场所中核心的建筑单体。基于建筑实态调研和建筑师访谈,文章试图解读设计推演的内在逻辑,评述项目运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价值的共存。借助“自我”与“他者”二元关系的讨论,文章指出如恩采用了针对空间、结构、材料等基本问题的整合性策略来应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并实现了设计外在要素与城中村内在能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1954年以来,日本建筑学会组织过四次学校建筑讨论会,1979年出版了专著《学校建筑、计划与设计》。在该书“学校计划目标的确立”一章中,对未来的学校建筑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必须研究今后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明确今后学校建筑的方向。以下是他们对未来的学校的预想:一、采用协力教学法:明治以来,日本的中小  相似文献   

19.
金岩 《时代建筑》2005,(6):50-55
建筑师陈凌有着丰富的国内外建筑教育和工作实践经历。文章指出,在陈凌看来,建筑师的工作就是运用建造技术手段营造“平常的好建筑”,它们应该是平易近人的场所。文章以陈凌设计的亚运新新会所、卡尔生活馆、风华天成项目等作品为例,进一步阐述了陈凌所坚持的“平常的好建筑”的理念,包括简约精致的造型开放的街区,生活行为与空间的统一,以及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日清设计在苏州仓街的“狮子口”历史建筑保护与扩建项目为例,从场所精神的视角出发,阐述设计在空间、形式、材料、结构及功能五个层面寻求场所历史记忆保护与延续的积极策略。通过一系列实操,强调场所知觉感知与物质在时空上的连续性,融合历史与当下,实现场所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