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以资代劳是解决劳动积累工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 国家制定的农田水利劳动积累工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劳动积累工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农田水利建设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乡镇与乡镇之间因水利基础与水利规划、发展目标不一,而出现用工量多与少的矛盾;年季与年季之间,因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量与自然灾害等因素有关,存在所用工量丰与欠的问题。中央与省市文件规定每个劳力每年应出15~20个劳动积累工,有条件的还可适当增加。事实上,各地  相似文献   

2.
劳动积累工是国家为使水利建设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并得到健康有序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制度。1989年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指出:兴修农田水利应实行劳动积累工制度,专工专用。1991年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1986年1号文件中指出:“建立必要的劳动积累制度,完善互助互补,协作兴办农田建设……。”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安排意见中要求“农村每年每个劳动力要投入10~15个水利劳动积累工”。为了解农村对水利劳动积累工的落实情况,我们在全市平原、山区、洼地、沙地中选择37个乡(镇)和所属一个村,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是,1986年劳动积累工筹集数量、使用方法和效果以及1987年安排意见。力图通过调查、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进而推动工作。现把筹集劳动积累工的数量、方法、效果等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国各地正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农村劳动力是投劳的主体。如何激发出农民的积极性,管好用好农民劳动积累工,对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本刊编发了一组稿件,对农民劳动积累工进行了剖析,望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是投劳的主体。国务院明确规定农村劳动力每年投入农田水利不少于10~20个劳动积累工,这一政策至今没有变。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是解决投资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的一种符合农村实际的可行办法。特别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更有必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去。对此,一方面要发动纯农户劳动力投身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对农村中较多的非纯农户,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有劳动积累工不能出劳的,实行以资代劳。如江苏省吴江市梅堰镇从  相似文献   

6.
农田水利的建设、管理和节水灌溉都与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息息相关,可以说,不实行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农田水利将没有出路。1 农田水利建设 这些年来,国家及各级地方财政尽管重视水利投入,但有限的资金仅能用于骨干工程项目,且常显不足,对于田间工程根本顾不上。搞田间工程都是靠农民劳动积累工和水利义务工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水利局,为了落实好国务院提出的兴修农村水利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方针,不久前,召开了一次研讨会,题目是“怎样广集水利资金,用好水利资金”。会上对农田水利资金渠道来源,提出了“两步走四保证”的新途径。第一步,要迅速完善以积累工为中心环节的农民合作办水利的机制。从现实条件看,单靠国家拿出大量的资金搞农田水利建设是不可能的。据此只能把加速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点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放在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积累上,这是现阶段发展农田水利事业的客观需要。在加速农田水利建设的诸因素中,筹措好积累工是中心环节。所以,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十六条规定,“农民依法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第四十五条规定,“农业的生产投入和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应当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投入资金和劳动积累,国家应当给予扶持”。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也在第二条、第十一条中规定,“劳力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10至20个劳动积累  相似文献   

9.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由于取消了统一观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下简称农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减轻农民负担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策略;农田水利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正确处理减轻农民负担与水利建设投入的关系,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笔者认为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要正确处理合理负担与不正当摊派之间的关系。按规定,农村每个劳动力每年要承担5~10个义务工和10~20个劳动积累工。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这一项重要的劳动积累工制度,多年来,在合理组织农村劳力投入水利建设,  相似文献   

11.
1987年10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农村水利劳动积累工的规定,带着投工与得利如何挂钩这个问题,我们到大同县麻峪口乡作了调查。这个乡位于马头山脚下,桑干河南岸。全乡2007户,7822人,男女整半劳力2746个,耕地面积37000亩,其中水地13000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富民政策下,依靠科学种田和兴修水利。1985年以来,尽管遭受了三年连续大旱。由于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粮食产量居全县前列。搞农田水利建设,就需要投工出资。乡政府在贯彻省政府新的投工规定时,作出了如下规定:凡集体水利工程(如打井、建高灌站、铺设防渗渠等),每个男整劳力摊积累工1O个,女整劳力5个;集体规划范围内的平整水地,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各地在大搞冬春水利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走出思想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一是要正确看待减轻农民负担问题 水利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力投入。一提起劳力投入,一些地方就把它与加重农民负担挂钩。实际上,早在1989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中就已经明确,“建立和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每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寒露刚过,安徽省蚌埠市三县一郊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展开。工地上到处是红旗招展,人声欢腾,53万治水大军大展雄姿,奋战在水利工地上。到12月4日,全市累计完成劳动积累工1224.2万个,完成土石方1300万立方米,投入施工机械2417台套,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508处。 去年秋种刚刚结束,连续8年荣获安徽省农田水利兴修先进县的怀远县,及早动手抓水利。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县水利局组织技术  相似文献   

14.
黑河市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境内河流纵横,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春季降水明显偏少,干旱和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之农业税费改革劳动积累工的取消,国家对小型水利工程投资的锐减,农田水利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后,截止12月中旬,全国投入劳动积累工24亿个,完成土方量约30亿立方米,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000万亩,除涝面积900万亩,改良渍害低产田、盐碱地1500万亩,治  相似文献   

16.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农田灌溉、人畜饮水、中小河流堤防建设等,这里统称涉农水利.自2004年随着国家税费制度改革中取消"两工"(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之后,涉农水利均面临着"出工难"的窘境.这些涉农水利建设,实施时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农民工来完成,离开了农民工投入,再多的涉农水利科研成果都是纸上谈兵.如,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黑龙江省拜泉县在20多年治理水土流失中投入4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有4/5以上是以农民投工投劳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市水利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安定,提供了良好的水环境。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广大农民作出的劳动积累工,这也是我国治水的一条成功经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水利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仍然要坚持用足用好  相似文献   

18.
磐石市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连续两届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连续十年被省政府评为农村水利“天池杯”竞赛一等县。十年来,全市累计投资2.7亿元,投入水利劳动积累工4000万个;动用综合工程量7835万立方米,取得社会效益4亿元,为我市农业发展,经济增长起到了保障作用。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直处于持续蓬勃发展的势头,已形成全市各级干部群众的自然行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模逐年扩大,工程质量标准逐年提高,完成的综合工程量逐年增多,社会、生态、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确山县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从实际情况出发,管好用好劳动积累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他们在管好用好劳动积累工的具体做法是:一、领导重视,发动群众大搞劳动积累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劳动力的使用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确山县政府1987年作出决  相似文献   

20.
2002年起曲阜市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涉及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规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以下简称"两工"),到2005年全部取消;二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原村提留中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公积金取消;三是村内兴办公益性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农村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如何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和税费改革的新形势,继续保持协调持续发展,发挥基础保障作用,必须引起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