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型细晶强化中厚板Q460的控轧控冷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热轧试验,对比研究了终轧温度及轧后冷却速度对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降低终轧温度可以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对韧性的影响不大,其强度的提高主要以沉淀强化为主;冷却速度越快,铁素体晶粒越细,钢的强度和韧性越高。但冷速超过15℃/s时会发生贝氏体相变,考虑到钢的综合性能,湘钢Q460热轧时应将终轧温度控制在840℃-860℃之间,冷却速度控制在10~15℃/s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利用MMS-100热/力模拟机,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下铌高性能结构钢奥氏体动态转变规律及不同终轧温度和不同压缩比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却速度为1~5℃/s得到完全的铁素体和珠光体,且随冷速增大,晶粒明显细化,珠光体细小分散,当冷却速度大于15℃/s时,得到完全贝氏体组织;随变形温度的降低,铁素体晶粒细化,珠光体的球团和片层间距减小,组织的均匀性改善;随变形程度的升高,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且组织细小均匀。铌裔陛能结构钢终轧后冷却速度应控制在5℃/s左右,终轧温度选择850℃。  相似文献   

3.
吴迪  李壮  吕伟 《钢铁》2012,47(8):36-38,40,42
通过实验室热轧机组的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了控轧控冷参数对超高强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温度终轧,轧后不同方式冷却,抗拉强度几乎都在1 000MPa以上,屈强比在0.54~0.62之间,伸长率在13%~17%之间。铁素体晶粒随终轧温度降低和冷却速度加快而细化;终冷温度降低,贝氏体量增多。经800℃终轧后层流冷却至560℃左右空冷,由于铁素体晶粒细化,组织中大量的粒状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的孪晶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使抗拉强度达1 130MPa,伸长率达16%,强塑积达到18 080MPa.%的最高值。控轧控冷获得以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为主并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的复相组织,使试验钢具有了优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黄学启  刘雅政  崔娟 《特殊钢》2007,28(6):21-23
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测定了优质弹簧钢60Si2CrVAT的CCT曲线,并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不同的终轧温度、冷却速度下的组织和相变。结果表明,冷速为1℃/s时,弹簧钢60Si2CrVAT中的珠光体含量约为98%;随着冷速的增加,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含量逐渐减小,贝氏体和马氏体含量逐渐增加;当冷速达到9℃/s时,基体全部为马氏体;终轧温度850℃、冷速为1℃/s时,弹簧钢60Si2CrVAT的索氏体含量达到90%,强塑性最好,即Rm 1301 MPa,Rp0.2 928 MPa,A 23.8%,Z 38.6%。  相似文献   

5.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测定了36Mn2V钢经四种终轧温度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获得了该钢种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随冷却速度的增大,实验钢的γ/α相变开始温度逐渐降低,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先升高到一个平台,随冷却速度的进一步增加又降低,晶粒细化;随终轧温度的降低,实验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整体向左上方移动,网状铁素体和晶内铁素体明显减少,晶粒略有细化;经四种温度终轧后以3℃.s-1的冷速冷却到室温的四个试样中,唯独950℃终轧的试样中未观察到贝氏体.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6082铝合金近终形铸锭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当铸造温度为720℃,铸造速度为100mm/min,冷却水压为0.02MPa时,近终形铸锭重心位置的冷却速率为3.7℃/s,平均晶粒度为142μm,铸锭角部位置的冷却速率为7.2℃/s,平均晶粒度为119μm。在50mm/min至140mm/min变化范围内,随着铸造速度的增加,近终形铸锭偏析层和缺陷层厚度逐渐减小,晶粒逐渐细化;但当铸造速度增加至140mm/min时,晶粒细化效果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7.
Nb-V-Ti微合金化高强度钢08MnCr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和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业  徐光 《特殊钢》2009,30(2):68-70
利用ThermecMaster-Z热模拟实验机测定了一种Nb-V-Ti微合金化高强度钢08MnCr(S2)在910~1 200℃不变形(静态)和变形(动态)奥氏体0.05~30℃/s冷速下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分析和观察了对应的相变及组织。实验结果表明,提高轧后的冷却速度使Ar3降低,导致钢的晶粒进一步细化;冷却速度大于10℃/s开始出现贝氏体转变。提高加热温度时相变温度降低,变形奥氏体相变温度较不变形奥氏体相变温度高。冷速较低时,铁素体晶粒呈多边形;冷速高时,铁素体晶粒多呈尖角形。  相似文献   

8.
刘旭辉  李光辉  刘振宇 《钢铁》2019,54(7):77-82
 为了获得较大的沉淀强化增量,采用热模拟试验研究了UFC终冷温度和二阶段冷却速度对一种V Ti微合金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协同控制UFC终冷温度和二阶段冷却速度可显著优化V Ti微合金钢的组织性能。UFC终冷温度为750、700和650 ℃时,获得全铁素体组织的临界二阶段冷却速度分别为1.0、1.0和0.2 ℃/s。UFC终冷温度由750降低至650 ℃时,在二阶段冷却速度为0.2~1.0 ℃/s条件下,可将铁素体晶粒由10.5细化至8.4 μm,二阶段冷却速度为5.0 ℃/s时,可将铁素体晶粒由10.5细化至5.1 μm。在750和700 ℃较高UFC终冷温度条件下,适当提高二阶段冷却速度,在650 ℃较低冷却速度条件下,适当降低二阶段冷却速度,均可有效提高试验钢的维氏硬度,试验钢的最大维氏硬度可达到295HV。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09V钢热轧工艺参数对奥氏体及铁素体晶粒的影响及铁素体晶粒对韧性的影响,以及冷速与组织性能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铁素体晶粒细化10μm,可使脆性转化温度下降8℃;控制热轧加热温度及形变量可有效地细化铁素体晶粒;提高轧后冷速可显著提高钢的强韧性。因此,09V钢在轧制型材时采用适宜的热轧工艺及轧后冷速,可全面提高钢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试制条件下,通过控制终轧温度和轧后冷却速度,研究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对低合金高强度钢Q550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终轧温度在780~850℃范围内可以明显改善Q550钢力学性能;采用轧后冷却的方法,可以显著细化Q550钢的铁素体晶粒,提高其强韧性能。  相似文献   

11.
屈服强度450 MPa级新型耐候钢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慧英  张宇  王银柏  许红梅 《钢铁》2014,49(11):68-73
 通过连续冷却相转变行为研究,成功试制了20 mm厚屈服强度450 MPa级耐候钢板,并对钢板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及焊接性能进行了分析。连续冷却相变行为和钢板试制结果表明:精轧温度约为850 ℃、累计压下率不小于0.6、轧后冷速为15~30 ℃/s、终冷温度不大于579 ℃可以得到以多边形铁素体(晶粒尺寸为3~10 μm)和退化珠光体为主并含有少量马奥岛(M-A组元)的钢板,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458和557 MPa,伸长率不小于 28%,-60 ℃冲击功不小于 287 J,其优异的低温冲击韧性与钢板有效晶粒尺寸较小以及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较高有关。72 h亚硫酸氢钠和氯化钠溶液周期性浸润试验结果显示,试制钢板的耐蚀性能比Q345B分别提高了约49%和40%。对试制钢板进行线能量为30 kJ/cm的埋弧焊焊接试验,得到的焊接接头热影响区熔合线处-40 ℃冲击功为156 J。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续冷却相转变行为的研究,利用试验轧机成功试制了24mm厚,屈服强度460MPa级耐候钢板,并分析了钢板微观组织、力学性能、腐蚀性能以及焊接性能。连续相转变行为和钢板试制结果表明:精轧温度不大于850℃,厚度压下率不小于0.6,冷速为4~15℃/s和终冷温度不大于465℃可得到以针状铁素体(3~10μm)和多边形铁素体(5~15μm)为主的钢板,其屈服强度不小于480MPa,抗拉强度不小于635MPa,伸长率不小于23%,-40℃冲击功不小于209J。对试制钢板进行了热输入量为72kJ/cm的双丝埋弧焊接试验,无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得到了无缺陷焊接接头,焊接热影响区-40℃冲击功不小于100J;粗晶区的高韧性与其晶内铁素体为主以及少量晶界铁素体和上贝氏体的微观组织有关。72h周浸试验结果表明:试制钢种的耐大气腐蚀能力比普碳钢Q345B提高了46%。  相似文献   

13.
试验高强度低合金钢Q420N(/%:0.16C,0.28Si,1.39Mn,0.015P,0.003S,0.11Cr,0.009N)的生产流程为120 t转炉-LF精炼-RH真空脱气-连铸300 mm×340 mm方坯-热连轧成Φ90 mm棒材.试验研究了普通轧制工艺(开轧1100~1150℃,终轧950~1000℃,...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Q345D级钢(%:0.18C、0.41Si、1.34Mn、0.05Nb、0.08V、0.024A1)Φ280 mm锻材淬-回火处理和正火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经890℃空冷200 s,水冷+570℃回火后的钢抗拉强度Rm≥630MPa,屈服强度Re≥455 MPa, -20℃冲击功AKV 28~40 J;910℃空冷正火后Rm≥575 MPa, Re≥390 MPa, -20℃ AKV42~59 J,均满足舵杆产品对力学性能的要求;淬-回火工件距表面30 mm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粒状贝氏体,中心组织为珠光体+少量粒状贝氏体,正火处理后工件表面与心部均为珠光体+铁素体组织。  相似文献   

15.
对低碳V-N-Cr微合金化钢进行了控轧控冷实验,终冷后采用了随炉冷、保温毡缓冷、空冷3种冷却制度,并对3种不同冷却制度钢板进行了显微组织、综合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的分析。研究表明,空冷钢板显微组织为细小多边形铁素体及针状铁素体复相组织,铁素体晶粒尺寸5~8μm,针状铁素体由交织的板条组成,宽度1~3μm。在随炉冷及保温毡缓冷时,由于冷却速率缓慢,多边形铁素体及针状铁素体发生了回火,并析出细小弥散的碳化物。3种冷却条件下,屈服强度均≥585 MPa,抗拉强度≥694 MPa,延伸率≥27%,而且1/2试样-60℃冲击功≥36 J,综合力学性能优于Q550F级国标要求。细晶强化、析出强化、组织强化为本钢种的主要强化方式,冲击断口均由韧窝组成,呈现韧性断裂模式,控轧控冷引起的晶粒细化及针状铁素体的形成有效阻碍解理裂纹的扩展,从而增强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室热轧试验,研究了不同终轧温度下低硅含磷系热轧TRIP钢的组织特征及性能特点。结果表明:终轧温度由900℃降低到790℃,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贝氏体体积分数降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变化不太明显;终轧温度900和820℃时,得到贝氏体为基体的室温组织;终轧温度降低到790℃时,低温变形促进了奥氏体到铁素体的相变率...  相似文献   

17.
殷胜  朱红丹 《特殊钢》2019,40(1):16-18
设计和开发了屈服强度750 MPa低合金高强度集装箱用钢(/%:0.06~0.09C,0.25~0.35Si,1.60~1.80Mn, ≤0.015P,≤0.003S,0.10~0.20Mo,0.05~0.06Nb,0.09~0.11Ti,≥0.0015Ca,≥0.015Alt)。试验钢的工艺流程为260 t BOF-LF-RH-230 mm板坯连铸-热轧成2~6 mm板。通过Nb-Ti复合微合金化和Ca处理,控制精轧结束温度840~880℃,层流冷却速度≥60℃/s,卷取520~580℃,热轧钢卷的冷却速度≤10℃/h等工艺措施,热轧带钢具有良好的表面质量,组织为细晶铁素体+Nb-Ti碳氮化物,力学性能为上屈服强度760~790 MPa,抗拉强度860~910 MPa,伸长率21%~25%,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火控冷试验研究Q370q E钢板的生产工艺,结合力学试验和金相组织研究正火控冷工艺对Q370q E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板强度随冷却速度的增加和终冷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当冷却速率在8℃/s~14℃/s时,终冷温度在600℃~660℃之间,屈服强度增加约10 MPa~50 MPa,抗拉强度增加约0 MPa~20 MPa,组织为细化的铁素体和珠光体,满足桥梁钢所需的力学性能、冲击性能和焊接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深井及超深井应用需求,通过设计化学成分及优化轧制工艺,开发一种兼备强度和低温冲击韧性的油气井用TG22热轧钢带。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成分设计为Fe-0.24%C-0.20%Si-1.30%Mn-0.020%Nb时,加热炉目标出钢温度1170℃、中间坯厚度46mm、终轧温度830℃和卷取温度570℃时,热轧钢带力学性能为Rel 506~554 MPa、Rm 654~685 MPa、A5029%~35%、Rel/Rm 0.75~0.82及KV2(-10℃)45.5~63.6 J。  相似文献   

20.
高兵  赵亚娟 《特殊钢》2012,33(3):57-60
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终轧温度(800~950℃)和冷却速度(2~20℃/s)对Q550D微合金钢板(/%:0.06C、0.20Si、1.60Mn、0.010P、0 001S、0.10Mo、0.06Nb、0.01V、0.02Ti)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和轧后冷却速度的增加,粒状贝氏体逐渐减少,板条贝氏体逐渐增多,钢的屈服和抗拉强度提高的趋势比较明显,-20℃韧性得到改善,但伸长率呈下降趋势;在终轧温度为850℃、冷却速度为15~20℃/s时,Q550D钢具有较好的综合强韧性,即抗拉强度约为750 MPa,屈服强度650 MPa,伸长率39%,-20℃冲击功65 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