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将乳糖通过糖基化反应引入到大豆分离蛋白(SPI)上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乳糖复合物,采用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不同温度、不同质量比、不同反应时间下大豆分离蛋白-乳糖复合物中β-伴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变化,并对糖基化产物进行了结构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基化能有效降低β-伴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其抗原性从93.79%降到37.75%。糖基化改性后,大豆蛋白中游离氨基含量降低,在反应60 h时,游离氨基含量下降最大;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与原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大豆分离蛋白-乳糖糖基化产物的α-螺旋、β-转角、无规卷曲的含量下降,而β-折叠的含量增加;SDS-PAGE电泳及PAS染色结果表明,随着糖基化反应的程度增加,SPI谱带逐渐的减弱,说明SPI与乳糖分子发生了共价连接。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营养丰富的植物蛋白资源,但也是八大过敏原之一;糖基化修饰是一种降低食物过敏原的有效方法。本文将木糖通过糖基化的方法引入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大豆分离蛋白-木糖复合物,采用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在一定温度、一定质量比、不同反应时间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木糖复合物中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和过敏原性的变化,并且对糖基化产物进行了结构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基化能有效降低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和过敏原性,其抗原性从83.01%降到67.43%;过敏原性从46.32%降低到29.48%;两者在反应10 h时免疫活性都较低。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SDS-PAGE电泳证明了糖基化反应的发生;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SPI-木糖糖基化产物的α-螺旋、β-转角的含量下降,而无规卷曲、β-折叠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大豆蛋白-葡萄糖复合物的抗原性及结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同时也是八大食物过敏原之一;糖基化改性是降低蛋白质过敏原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葡萄糖为原料,在蛋白与糖不同质量比、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进行美拉德反应,制取糖基化复合物;并以β-伴大豆球蛋白抗原抑制率为指标,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检测糖基化复合物抗原性的变化。发现在温度55℃、蛋白与糖比例为3:1时,制备的糖基化复合物抗原性较低;当反应时间为72 h时,抗原抑制率从93.54%降低到22.58%。同时,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证明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生;紫外光扫描、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这些基础研究可能为探究糖基化修饰对抗原性影响的作用机理、开发低敏性大豆蛋白制品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糖基化反应对乳清蛋白-乳糖复合物乳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基化反应是改善蛋白质功能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研究了糖基化反应对乳清蛋白-乳糖复合物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基化反应能够改善乳清蛋白-乳糖复合物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大豆分离蛋白与葡萄糖为原料,通过干法糖基化反应制备大豆蛋白–葡萄糖共价复合物。采用JMP数据分析软件的定制设计,以大豆球蛋白抗原抑制率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温度、蛋白与糖的比例、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干热糖基化反应过程中大豆分离蛋白―葡萄糖糖基化复合物抗原性的影响,建立了预测模型,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糖基化复合物的抗原性影响程度依次为反应时间>温度>蛋白与糖比例;此外,根据回归方程和预测模型,得到最佳制备条件为蛋白与糖比例5∶1、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为72 h,糖基化产物的大豆球蛋白抗原抑制率从89.95%降至64.28%。  相似文献   

6.
采用干热糖基化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研究其功能特质及结构特性。以葡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为原料,考察底物质量比和反应时间两个因素。结果表明:蛋白质与糖质量比2∶1,反应温度60℃时,产物接枝比较高,褐变程度中等;与SPI相比,糖基化之后大豆蛋白的溶解度提高了72.72%,乳化活性(emulsifying activity,EAI)和乳化稳定性(emulsion stability,ESI)分别提高了117.53%和134.20%。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表明SPI与葡聚糖发生了糖基化反应;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糖链的引入导致了大豆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模拟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葡聚糖糖基化修饰对SPI体外消化性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运用超高压处理、碱性pH偏移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 SPI)进行单独和复合处理后,将其与麦芽糊精进行糖基化反应,并测定不同预处理条件对复合物结构及乳化性质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超高压处理或pH偏移处理相比,高压协同碱性pH偏移处理对糖基化反应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复合处理使糖基化复合物的接枝度与褐变程度增大,二级结构由有序向无序的转变程度增大,蛋白质内部疏水基团暴露量增多,蛋白分子三级结构趋于松散。其中400 MPa高压处理协同碱性pH偏移处理对糖基化改性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所得糖基化样品的乳化活性(31.38 m2/g)和乳化稳定性值(36.88 min)最大,分别为对照组的1.89倍和1.60倍。  相似文献   

8.
以净作和套作大豆为原料,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 SPI),与大豆低聚糖制备糖基化产物,并对其进行产物鉴定和基本功能特性分析。产物鉴定采用接枝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及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套作SPI糖基化的程度整体较净作高,且套作SPI与净作SPI及其糖基化产物的二级结构均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套作SPI,蛋糖比3∶1的轭合物溶解度在pH 3~9范围内均有明显改善,反应6 h的轭合物在pH 8.0时溶解度最佳,达96.74%,是套作SPI的1.77倍。蛋糖比1∶3比例反应6 h的轭合物乳化活性最高,为8.536 m2/g,较套作SPI提高59.76%,而蛋糖比1∶2反应6 h的轭合物乳化稳定性最高,为21.481 min,较套作SPI提高35.72%。对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葡聚糖为原料,在干热条件下进行美拉德反应,制取不同时间下的糖基化复合物。以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抗原抑制率为指标,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测定糖基化产物的抗原性,在反应6 d时,糖基化产物中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分别降低了31.94%和21.26%。糖基化产物颜色加深,且游离氨基含量降低,说明大豆蛋白与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反应。红外光谱中糖链的引入,使蛋白质分子展开,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的降低,影响了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的抗原表位,从而可能使大豆蛋白的抗原性降低。糖基化反应影响抗原性的关键作用在于蛋白与糖结合部位对蛋白质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蛋白-多糖共价复合是一种有效改善蛋白质功能性质的方法,近十年来,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对大豆蛋白-瓜尔豆胶复合物的乳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复合物的乳化活性都比原大豆蛋白有所提高,在碱性、高温条件下乳化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微波辅助糖基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乳化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微波时间、大豆分离蛋白与葫芦巴胶质量比、糖基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糖基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在微...  相似文献   

12.
将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分别与葡萄糖和麦芽糖进行糖基化反应,对SPI/糖复合物进行超声预处理,探讨超声预处理对SPI/糖复合物结构和溶解性的影响。葡萄糖比麦芽糖更易与SPI发生糖基化反应,超声预处理能制备高接枝度且低褐变的SPI/糖复合物,且超声预处理20 min时,SPI/糖复合物的接枝度最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SPI/糖复合物的形成。糖基化反应会减少热处理过程中SPI二级结构由有序向无序的转变程度,使其三级结构变得松散;超声预处理对SPI/糖复合物二级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但会加强糖基化复合物三级结构的松散程度,这可能是导致超声预处理制备的SPI/糖复合物具有较高溶解性的主要原因。此外,溶解性的改善可能与超声预处理提高SPI/糖复合物的接枝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魔芋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魔芋胶(KG)与大豆分离蛋白(SPI)作为基材,研究KG对SPI乳化性的影响。比较KG、黄原胶(XG)、瓜尔豆胶(GG)三者对SPI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KG对SPI乳化性的提高作用强于XG和GG。随KG的添加,复合体系乳化性明显增强。0.50%SPI-0.05%KG复合体系乳化性受pH的影响与单独SPI相比,较为稳定。NaCl的添加,对复合体系乳化性影响显著,温度对复合体系乳化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郑二丽  杨晓泉  吴娜娜 《食品科学》2012,33(15):107-112
采用普通的碱溶酸沉方法、Samoto法、钙离子沉淀法制备出几种大豆分离蛋白,并对其产率、总脂含量及溶解性、乳化性等物化性质和功能性质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钙离子沉淀法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Less-LP SPI)的产率是碱溶酸沉大豆分离蛋白(APP)产率的65%,但高于由Samoto法提取的7S与11S两种大豆分离蛋白产率之和;Less-LP SPI的总脂含量比APP降低了45%,由Samoto法提取的亲脂性蛋白(LP)中总脂含量达到7.48%,而7S与11S蛋白中脂含量分别为1.45%、2.36%。在功能性质上,LP的溶解性、乳化活性均比较差,7S、11S质量比1:2混合蛋白的溶解性最好,而Less-LP SPI在pH≤10时溶解性低于APP;乳化性方面,Less-LP SPI的乳化活性稍低于7S、11S质量比1:2的混合蛋白及APP,但乳化稳定性远高于后者。总体上,Less-LP SPI脂含量少、乳化稳定性好,方法简单,且可提高其货架期。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燕麦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拓宽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采用糖基化反应对燕麦分离蛋白进行改性。研究糖的种类(木糖、葡萄糖、乳糖、葡聚糖2万和葡聚糖4万)和糖基化反应进程对燕麦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在90 ℃、pH9反应条件下,测定糖基化反应的接枝度、褐变程度、SDS-PAGE及糖基化产物的溶解性和乳化性。结果表明:木糖与燕麦分离蛋白反应的接枝度和褐变程度最大,pH下降最快,表明低分子量的木糖与燕麦蛋白反应速度最快,其次是葡萄糖、乳糖、葡聚糖两万和葡聚糖四万。SDS-PAGE电泳证实燕麦分离蛋白与不同糖发生共价结合。研究糖基化产物功能性质发现,葡萄糖与燕麦分离蛋白的糖基化产物溶解度大幅提高。多糖特别是葡聚糖4万与燕麦分离蛋白生成的糖基化产物具有较高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大豆分离蛋白(SPI)及其糖基化产物凝胶在不同温度冻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采用SPI和SPI-葡聚糖(分子质量分别为10、40、70 kDa)轭合物制备凝胶,对其进行-18、-80℃冻融处理,测定冻融处理前后凝胶的表面疏水性、总游离巯基含量、凝胶网络结构、凝胶强度和持水力,研究冻融条件对SPI及其糖基化轭合物凝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冻融前比较,-18、-80℃冻融处理后SPI凝胶表面疏水性显著增加,总游离巯基含量降低,凝胶网络结构被破坏,凝胶强度总体降低,持水力升高。与冻融前比较,SPI-葡聚糖轭合物凝胶在-18℃冻融处理后表面疏水性显著增加,最高增加了23.29%(SPI-40 kDa葡聚糖轭合物),而-80℃冻融处理后无显著变化;-18℃冻融处理后总游离巯基含量下降,-80℃冻融处理后总游离巯基含量升高;冻融处理后凝胶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凝胶强度均降低;持水力在-18℃冻融处理后总体变化不大,-80℃冻融处理后升高。综上,-18℃冻融处理对SPI凝胶及SPI-葡聚糖轭合物凝胶的总游离巯基含量、凝胶强度的影响总体小于-80℃冻融处理,且3种分子质量的葡聚糖改性的SPI-...  相似文献   

17.
碱提茶渣蛋白质(Alkali-extracted tea residue protein,ATRP)作为新型蛋白资源,具有成为食品级乳化剂的潜力。本研究以ATRP为原料,测定其形成的乳液类型及亲水疏水平衡值,分析室温条件下(20 ℃)不同乳化因素(油水比、乳化剂浓度、pH、存储温度)对其乳化性(静置10 min)及乳化稳定性(静置15 d)的影响,并在优化条件下将ATRP、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TRP乳液为水包油(O/W)类型,其亲水疏水平衡值为13。在油水比7:3、浓度4 mg/mL、pH7和储藏温度为20 ℃的条件下,ATRP乳化能力较好。在该条件下,ATRP乳液静置10 min时,乳化活性指数(EAI值)为43.3 m2/g,乳化指数(CI值)为97%。静置15 d后,ATRP乳液的EAI值和CI值保留了82.9%和88.5%,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相比于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ATRP乳液在储藏15 d的过程中其粒径变化较小,且其在储存过程中的ζ-电位约为大豆分离蛋白的2倍、乳清蛋白的2.5倍,显示出更好的乳化性。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蛋白-葡萄糖质量比(4∶1、2∶1、1∶1、1∶2)、反应温度(70、80、90℃)和反应时间(0、1、2、3、4、5、6 h)对大豆分离蛋白糖基化产物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的颜色随加热时间延长逐渐加深,p H逐渐降低;在适当的糖基化改性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SPI)凝胶质构特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蛋白与葡萄糖质量比为1∶1时,70℃下反应6 h所得产物的硬度最大值达383.21 g,是未改性SPI硬度的7.51倍;相同比例底物在70℃反应4 h所得产物的弹性最大,达到0.981,比天然SPI的弹性提高了8.16%;不同底物比例的各温度反应体系产物的色差值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均逐渐变大;SPI在SDS-PAGE图谱中主要显示了6条带,不同比例反应底物在70、80、90℃反应16 h的糖基化产物均在大于200 k D分子量处出现新的条带。因此,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适当的糖基化改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